西安古都吧 关注:60贴子:643
  • 11回复贴,共1

关中帝陵之三: 秦二世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6-13 16:02回复

    与陵为邻
    “没有寒窑名声大,是个文物”
    曲江池南岸的秦二世陵,不管怎么说也是帝王之陵,其影响应该不小。但曲江新区曲江街道西曲江池村人通过长期体验,认为其没有寒窑名声大。


    2楼2016-06-13 16:03
    回复
      “还是当皇帝看待”
      关于胡亥为什么会埋到曲江池南岸,在西曲江池有两种传说。
      5月24日,77岁的龚长安告诉记者,传说这里当时是片松树林,秦二世从咸阳城逃的时候慌不择路,逃到这片树林里。后面追兵撵上后,把他杀死在这里,就地掩埋。
      71岁王尚朴等人听到的传说是,秦二世让人家杀死到别处,拉到这里埋的,没有头,给安了个金头。
      根据史记记载,秦二世是按照老百姓的等级埋葬的,为什么会有数米高的大冢?龚长安推测,虽然当初是按老百姓的等级埋的,但后人还是把秦二世当皇帝看待,每年到清明、寒衣节上坟添土,逐渐形成这么大一个冢。
      西曲江池村92岁王德裕回忆,解放前过年时有老汉、老婆到秦二世陵前焚香烧纸,祈福求子。
      “死了几百年你害怕啥”
      西曲江池村75岁袁新庆、64岁李永安等人说,过去这里像个小盆地,三面高。这边是曲江池南岸,最高,能登高望远,看到钟楼;六月雨后,南山上的小路看得清清楚楚。唐代时,皇帝常从大雁塔坐船经过曲江池到这里。这儿有皇帝游乐的离宫,景色非常优美。
      然而,这一带在唐之后变得越来越偏僻。
      王尚朴家原来在秦二世陵跟前的马家堡。马家堡就是后来的西曲江池村1组。王尚朴说,他小时候,娃们爱在秦二世陵上逮蚂蚱、蝈蝈、割草。那时人少,一般人不敢往那去。秦二世冢两边都是沟,有狼。东边的沟叫死娃沟,是埋死人的地方;西边沟叫南湾沟。1960年因没有啥吃,正在上初中的他没有毕业就从学校回村了。队上派他和一位老人到秦二世陵看周围地里包谷。半夜那位老人要回家喝茶,王尚朴说他一个人在这害怕。老人说,墓里人都死几百年了,你害怕啥呢。
      龚长安说,秦二世陵周围过去是土匪抢人的沟道,还有人被害死到这里。
      西曲江池村83岁董拴庆回忆,旧社会这里一片荒芜,光北边有个碑,到这里行走的人少。来参观的人一般是到曲江池东岸、相距秦二世陵约1公里的寒窑后顺便过来,都是城里懂得历史的人。那时没有车,全靠步行。


      3楼2016-06-13 16:03
      回复
        解放后栽的第一个保护牌
        解放前没有人管理,为什么当地人没有将秦二世陵平了种地。
        董拴庆等人说,陵两边都是沟,开不出多少地,而且当时地不打粮,人少地多种不过来,有时把现成的地都荒了,平那没啥意思。
        但冢还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王德裕说,解放前有爱护墓的人在墓大圆周围栽树。他也栽过树。但有人为挖柴盗伐上面的树。因没有人管,解放后冢周围的树就不多了。
        在王尚朴记忆里,解放前墓还被盗过。他一个叔犁地时,牛掉到陵西北角一个盗洞里。
        朱奎生、王绪昌等人说,过去人可怜,到了青黄不接时,有人偷庄稼。为了防盗,也为了驱赶吃庄稼的獾、麻雀等,有人在陵顶上搭庵子,把陵顶挖得坑坑洼洼。
        许多人至今记得解放后王尚朴在陵上栽的第一个保护牌。
        6月13日,王尚朴告诉记者,那时常有人挖冢上酸枣树当柴烧,把墓上土带下来;周围犁地的,把冢这边犁两犁,那边犁两犁,结果没有人往上帮,光有人往下挖,冢越垮越小。 1962年,上级制作了一个保护秦二世陵的木牌,通过曲江公社交给大队。大队长对他说,墓在你家门上,你今天回去立到墓上。当时栽了牌子很有效果,人们不再碰冢了。但栽了一年多,牌子不知道被谁拔掉了。


        5楼2016-06-13 16:03
        回复
          “给秦二世传山”
          65岁刘秉书对1964年的一件往事记忆犹新。当时有人给一队队长说,秦二世是你见了还是我见了,这些年这冢在这儿荒着还是荒着,吃掉还能开几亩地。队长便派了些人平墓,用上面的土填陵东的死娃沟,很快把冢吃进去近三分之一。当时公社就在一队附近,公社管水利干部老石路过发现有人挖墓,上前阻止。几个年轻社员说:你走你的,这是我队的地。你一嘴我一嘴,话说得不好听,把老石气走了。老石向有关部门反映,来了两辆小车,通过大队把两个生产队长叫到大队部。人家还拿出一张图,上面标有秦二世陵等许多古迹。来人了解情况后,责令队上限期把秦二世陵恢复起来。当时土都填到沟里了,往上运太困难,只好从其他高处运土往上拥。
          事后龚长安到一队发现给社员记工簿上写了个“给秦二世传山”。当地说“传山”的意思是老人下葬后一两天内,晚辈往坟上铲土。龚长安问记工员,秦二世死了2000多年了,你们这时候咋给秦二世传山。记工员才说了原委,因被人家责令修复冢的话写上不好听,才这样写了。
          “因为有此经历,而且当时被通报了,所以村里人都知道那冢是文物,不能动,在“文革”期间,周边的红鞋坟、寒窑,包括村里的牌楼等都被破坏了,但没有人动秦二世陵。”李永安说。
          墓下没有探到东西
          龚长安告诉记者,1983年曲江公社提出曲江发展方向:一奶牛,二建筑,三旅游。当时村上就想把秦二世陵作为一个旅游点开发,让他叫了几个人,看秦二世陵下边有什么。
          王绪昌参加了那次勘探。他还记得,那是春天,他和村里5个人,拿了5把洛阳铲,探了五六天,在大圆里探了十几个窟窿,探到8米深都没有探到什么,在顶上还探了一个,探到十几米,也没有探出东西,一直是夯土。当时他们不懂考古,也没有做记录。一天,考古队来人说,你们不要在这探了,这个墓是假的。王绪昌问,这有清朝立的碑,你咋知道这是假的?对方回答,他从事汉历史研究。清朝有个毕大人,寻不着秦二世陵,查历史资料知道,秦二世陵位于杜城东十五华里的曲江池畔。这个大冢刚好在杜城东十五华里。毕大人就凭这立了个碑。
          起初他们冒打孔,考古队人指正后,才围着陵2米打一个,打了一圈。那时工钱便宜,大队一天补助1.5元。


          6楼2016-06-13 16:04
          回复
            是否有宜春上苑
            “既然有宜春下苑,必然有宜春上苑。”王建学说,元代李好文编撰的历史地图集《长安志图》引宋人浮休子《水磨赋》序云:“相其地乃古之宜春苑也,今谓之韦曲。”韦曲与曲江池正好为上下,宜春上苑就是韦曲川,又称樊川。宜春宫东的宜春苑当是指宜春上苑,也是司马迁所说秦二世所葬之宜春苑。曲江池南岸一直都是宜春下苑。他曾在杜城村南的茅坡村一砖瓦窑找到一块有“宜春宫用当”的5字瓦当,另在曲江池南岸传说的“秦二世陵”发现汉代“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张永禄告诉记者,他没有见过史书上有“宜春上苑”一说,至于将宜春苑改为宜春下苑的原因,可能是汉代将宜春苑向地势较低的北边迁移之故。
            长期研究曲江地域历史文化、曾担任曲江乡文保员的李树林回忆,上世纪70年代搞水利建设时,在曲江池打了口井,挖出水口时挖出秦代砖瓦,此处被认为系秦代离宫遗址。墓能在秦宜春宫的紧西侧,说明秦二世陵就是真墓。
            处置公子的地方在何处
            李树林告诉记者,在曲江池村南春临村有条四王沟,当地群众叫死娃沟,曾有4座墓。其土冢原来十几米高。春临村过去建砖瓦窑时,把土冢挖了一个,里面有秦代砖瓦。这说明是秦代的墓。史记里面记载,秦二世把他六个兄弟杀害到秦离宫。四王沟距秦二世陵有200多米。
            王建学说, “杜”可能是秦国宗族大臣被杀后埋葬的地方。秦二世杀公主就在此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公子戮死于杜”。今韦曲有皇子坡,当是六公子葬处。《括地志》:秦故胡亥陵在雍州万年县南34里。西晋时代人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地理考》载:秦二世葬于杜城南三里。秦二世陵,按里程和方向看,当在韦曲附近。如果说秦二世葬在曲江池南,宜春宫在春临村或裴家埪一带,这于下杜和宜春上苑相去甚远。曲江池南的二世陵距万年县不足15里,更不是下杜南3里,只可惜陵迁谷变,毕沅立碑恐是张冠李戴。


            8楼2016-06-13 16:04
            回复
              “毕沅立碑时可能很困难”
              刚刚出版了《曲江乡志》一书的车宝仁告诉记者,他倾向于秦二世墓在曲江池村这个方位,但是不是现在这个墓,就不好说了。就在这个方位,过去有几个土堆,有些大土堆是墓葬,有些大土堆是唐代曲江池旁边宫殿地基的遗址,到“文革”前后还有3个和秦二世冢一样大的土堆,都是直径20几米,5米多高。到底是哪个土堆,不好说。解放后,人们逐渐取土,平过一些土堆。因此毕沅立碑时,这个地方至少有3个土堆。他当时可能感觉很困难,哪个都没有明显的标志,不知道下边是啥,又不能向下挖。毕沅立的碑,有些证明已经错了。
              “不可能详细探勘”
              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考古勘探。
              李树林告诉记者,1985年开始筹备开发秦二世陵时,为了达到准确程度,就想请考古所钻探一下,看到底是真是假。他到大雁塔请刘庆柱勘探。刘庆柱派了6个人员钻探了一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年经过勘探,曲江池村那个墓是墓葬,但不是秦墓。那肯定不是秦二世陵,不是秦代的东西。因看不是秦二世陵就没有深入做,也没有写勘探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也说,当时他们正在忙着作杜陵考古,顾不上他那儿。他们考古队的人到那儿简单地探了探,确定不是秦二世坟就走了。
              李树林说,他们后来在修建秦二世陵园时,发现了北边墓道。还在后来修的大殿后边发现了一块平地。估计原来准备修建房屋,因为战乱没有修。因此他认为这个墓是真的,再没有其他资料能够证明这个不是真的。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张小丽告诉记者,他们曾于2009年对秦二世陵作了简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北边的墓道,长约11米,北头宽1.2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研究室主任张翔宇副研究馆员告诉记者,他们所做的工作,没有找出直接证据说它是或不是秦二世陵。《史记》记载以平民规格埋葬,但平民规格是个什么状况,说不太清楚。他们勘探的这个秦二世墓规格一般,也不是很小。现在考古手段能力有限,有的高规格大墓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这一般的小墓。要弄清,还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王学理认为,不可能为了弄清这个墓真假去发掘。目前要做的考古工作太多,也不可能详细探勘。


              9楼2016-06-13 16:05
              回复
                【陵主档案】
                沉浮于假话中的帝王
                秦二世胡亥靠编假话当上皇帝,可能是吃了利,就爱听假话。
                胡亥担心自己的兄弟和大臣夺他的权,听从赵高的话,捏造罪名将兄弟们和大量大臣杀害。
                由于东周长期战乱,百姓厌恶战争,因此强忍秦始皇的暴政。胡亥以为暴政系有效的统治手段,对百姓更加残忍。忍无可忍的百姓终于起来反抗。这时有人向胡亥如实汇报,结果秦二世认为这种汇报是在说他统治无能,让人把报告者押下去治罪。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百姓造反都是因为徭役太重,应该停止建阿房宫,减少开支。但这一大实话让秦二世恼怒。他认为自己当皇帝,就应该享受,因此让把这3人也治罪了。
                最后,胡亥不仅遭受赵高的指鹿为马的羞辱,刚当了三年皇帝,于公元前207年,被一再给他说假话的赵高夺了命。


                10楼2016-06-13 16:05
                回复


                  11楼2016-06-13 16:05
                  回复
                    【帝陵写真】
                    覆车之鉴
                    传说的秦二世陵位于曲江新区曲江街道西曲江村小区西边。
                    进“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大门向东南走,踏上历史溯流道台阶,从遗址公园建成的2010年起,相继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清、明、元,一直倒回到公元前206年秦灭、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基,接着就到了当年西曲江村建的山门,上悬挂有匾额“史鉴千秋”,走过山门,回头望,山门南高悬有“覆车之鉴”匾额。西曲江村当年栽的雪松已经非常高大,绕过去就是大殿,大殿北、南门上分别悬挂匾额“后事之师”“旷古凝思”。
                    上台阶,便见秦二世陵,其呈圆丘形,规模和秦始皇陵比起来差远了,据遗址公园提供的资料,其高5米,直径25米。陵前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秦二世皇帝陵”石碑,其西北上有西安市人民政府立的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亥墓”碑。
                    墓丘上覆满青草,有6棵树,墓周围为青砖保护。
                    遗址公园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二世篡诏”“指鹿为马”雕塑。
                    6月8日记者转了一圈后感觉,该公园主题非常明显,将秦二世作为“覆车之鉴”、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12楼2016-06-13 16:05
                    回复
                      守陵之人
                      没有人记得的守陵人
                      关中的帝王陵能大量保存至今,除了所在王朝的保护外,和后代对其设守陵户保护有关。根据清代舒其绅等修编的《陕西省西安府志·陵墓》记载:明初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朝廷规定帝王陵周围百步内禁止砍伐、放牧,设陵户二人看守。清代仍有陵户,朝廷拨给其口粮地。
                      记者根据此记载,在秦二世陵所在的曲江新区曲江街道西曲江池村打听守陵户后裔,结果村民没有人知道谁家祖先曾为守陵户。
                      爱好历史文化的西曲江池村龚长安也曾寻找过守陵户,但没有人记得。记者了解到当代一些“守陵人”的情况。
                      1987年,当时的曲江乡政府和西曲江池村联合成立了“秦二世皇帝陵保管所”。现年77岁的西曲江池村朱奎生曾在保管所晚上值班半年。“那时每天补助费只有3角钱。”朱奎生说。
                      92岁的王德裕退休后回到老家西曲江池村,曾在秦二世陵保管所卖过门票,同时负责保管所的保洁等杂务。王德裕的二女儿告诉记者,父亲对秦二世陵保管所非常尽心,他的字写得好,以前陵园里面的许多说明都是他写的。大姐给父亲拿来花盆、造型树等,父亲都搬到秦二世陵保管所了。父亲还通过她的一个同事在胡家庙饮料厂进来饮料卖,以招揽游客。“游客有时多,有时少,我们的报酬也不一定。”王德裕说。
                      1997年西影厂李镇东承包了秦二世陵园,进行了维修,新做了一些展板。李镇东其间瘫痪。曲江池一带改造过程中,园区里一度断水断电,生活都困难。后来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西安市24中退休教师郭廼光听别人说到李镇东的情况,专门去了一趟,看到李镇东坐在轮椅里,有几位志愿者协助管理。“这些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保护文物,我深受感动。”郭廼光告诉记者。
                      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张毅炜告诉记者,目前韩国的游客较多,和当年李镇东做的宣传有关。
                      记者近日在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看到,如今有保安守护大门,里面有保洁公司派来的人员打扫卫生,管理人员有现代化的办公室。他们都有各自统一的制服。可以说,目前秦二世陵享受的是历史上最高档次的保护。
                      也许多少代以后,同样没有人能记得现在的“守陵人”。
                      回复举报|14楼2015-07-23 21:38


                      13楼2016-06-13 16:05
                      回复


                        14楼2016-06-13 1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