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5.12汶川大地震月祭之日
◎桑榆
老师,你不写诗吗?
书月问我。
不写,
我的心中太矛盾,
担心笔下都是“是”与“否”矛盾的轨迹。
我怕看报纸,
怕死亡人数哪怕再添一个“1”;
我想看报纸,
默默向平民英雄致以庄重的敬礼。
我怕看电视,
我会和失去亲人的同胞一起流泪;
我想看电视,
当生命的奇迹出现时,
我的掌声会和救援战士一同响起。
我怕上网,
不忍目睹那血腥的废墟;
我想上网,
想早一点知道折翼飞机的消息。
我怕写诗,
脑海中浮现的是,
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
生死不离;
我想写诗,
心中的血化为眼中的泪,
千言万语浓缩为两个词,
“珍惜”、“奋起”……
短短的三十天,
灵魂在灾难中接受洗礼;
长长的一个月,
记载着那么多如花生命的离去。
短短的三十天,
灾难给心灵刻下永难愈合的伤口;
长长的一个月,
无数感动让我们明白幸福的真谛。
为感天动地的牺牲,
更为生死关头的舍弃,
无数的谭千秋书写着,
老师的天职。
当我走上讲台,
耳边响起逝者的叮嘱:
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我心潮澎湃,热情洋溢,
用最诚挚的感恩呼唤爱,
传递爱的力量,
渴望让温馨化为暖阳,
每个家庭都充满欢歌笑语。
当我回到办公室,
筋疲力尽,悄无声息,
心与心的交流,
岂能有一丝保留和惜力。
昨天丹秋对我说,
你的掌纹生命线和事业线
紧紧交织在一起,
只要活着,
你就会让事业充满生机。
是的,
生活教会我们珍惜,
生命可贵,爱心永恒。
灾后废墟上隆起的不只是大厦,
更有每一个心灵空间的绚丽,
虽已过知天命之年,
我会用手中这支沉甸甸的笔。
诠释为什么我的笔名为
桑榆!
◎桑榆
老师,你不写诗吗?
书月问我。
不写,
我的心中太矛盾,
担心笔下都是“是”与“否”矛盾的轨迹。
我怕看报纸,
怕死亡人数哪怕再添一个“1”;
我想看报纸,
默默向平民英雄致以庄重的敬礼。
我怕看电视,
我会和失去亲人的同胞一起流泪;
我想看电视,
当生命的奇迹出现时,
我的掌声会和救援战士一同响起。
我怕上网,
不忍目睹那血腥的废墟;
我想上网,
想早一点知道折翼飞机的消息。
我怕写诗,
脑海中浮现的是,
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
生死不离;
我想写诗,
心中的血化为眼中的泪,
千言万语浓缩为两个词,
“珍惜”、“奋起”……
短短的三十天,
灵魂在灾难中接受洗礼;
长长的一个月,
记载着那么多如花生命的离去。
短短的三十天,
灾难给心灵刻下永难愈合的伤口;
长长的一个月,
无数感动让我们明白幸福的真谛。
为感天动地的牺牲,
更为生死关头的舍弃,
无数的谭千秋书写着,
老师的天职。
当我走上讲台,
耳边响起逝者的叮嘱:
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我心潮澎湃,热情洋溢,
用最诚挚的感恩呼唤爱,
传递爱的力量,
渴望让温馨化为暖阳,
每个家庭都充满欢歌笑语。
当我回到办公室,
筋疲力尽,悄无声息,
心与心的交流,
岂能有一丝保留和惜力。
昨天丹秋对我说,
你的掌纹生命线和事业线
紧紧交织在一起,
只要活着,
你就会让事业充满生机。
是的,
生活教会我们珍惜,
生命可贵,爱心永恒。
灾后废墟上隆起的不只是大厦,
更有每一个心灵空间的绚丽,
虽已过知天命之年,
我会用手中这支沉甸甸的笔。
诠释为什么我的笔名为
桑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