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儿:幼儿学国学】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
朱熹《家训》是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朱熹《家训》倡导家庭亲睦
首先,朱熹《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不可放纵,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其次,朱熹《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第三,朱熹《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第四,朱熹《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大动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朱熹《家训》倡导人际和谐
朱熹《家训》是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朱熹《家训》倡导家庭亲睦
首先,朱熹《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不可放纵,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其次,朱熹《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第三,朱熹《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第四,朱熹《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大动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朱熹《家训》倡导人际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