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吧 关注:194,044贴子:993,388
  • 12回复贴,共1

绅士的幽默:十部英国喜剧电影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喜剧的语言幽默十分丰富,有五种最为常见分别是:反语、讽刺、荒诞、机智和涉及性的笑话。同时,这五种主要的幽默类型又涵盖了许多困扰英国社会的诸如民族性、口音、社会阶层以及种族等等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几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喜剧电影中领略一下这些幽默机智的银幕故事。


1楼2015-10-27 18:53回复

    《真爱至上》
    理查德
    ·
    柯蒂斯的导演处女作也是最近的一部作品《真爱至上》,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巨型的MTV,漂亮、时尚、缺乏深度但是却能让人喜欢。整个故事没有绝对的主角而是由七段平行的故事组成,从拍摄到剪接都中圭中矩,十分小心,演员的表演也因为故事缺乏深度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在这些仿佛圣诞节礼物似的故事中脱颖而出的是比尔
    ·
    奈基所扮演的过气摇滚明星,他和自己肥胖的经纪人为了重回乐坛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为了应景将自己以前的歌曲《爱无处不在》改成了《圣诞无处不在》。
    国际知名度并不甚高的比尔
    ·
    奈基是一位资深英国演员,有扎实的舞台剧表演功底,他在影片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不管是在接受电台采访还是在电视台参加节目,他都能令人信服地呈现本剧中难得的现实讽刺和深度幽默。
    同样在本片中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几位客串演员,尤其是著名的憨豆先生罗万
    ·
    阿金森,他是一位个人风格极端特别、极 端抢眼的英国喜剧演员,在本片中罗万
    ·
    阿金森只有两场戏但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让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艾伦
    ·
    雷 克曼扮演的哈利犹豫地给自己的情人购买礼物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子起疑哈利希望速战速决,但是罗万
    ·
    阿金森所扮演的百货商店店员却刚好 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第二次,是在希思罗机场利亚姆-尼尔森所扮演的山姆为了帮儿子追女朋友需要引开机场保安的注意力,这时候,又是罗万
    ·
    阿 金森扮演的旅客帮了他们的大忙。
    在英国喜剧电影的世界里编剧、导演、演员都能够对影片的进展发挥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编剧或者演员个人在主导作品虽然柯蒂斯也曾是《憨豆先 生》的编剧但只要有罗万
    ·
    阿金森出场我们顿时就会忘记柯蒂斯的存在,因为罗万
    ·
    阿金森的特点太强烈了。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这样的影片中故事探索的是科蒂斯自己的世界,只不过让演员作为他的代表。因此,在《真爱至上》这样的快速而浅谈的影片中柯蒂斯的影子,一方面已经逐渐模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影子也在逐渐加强,因为看上去才华横溢的柯蒂斯已经逐渐脱离了让自己成名的喜剧套路,开始寻找一种不同的方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个英国喜剧电影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们在吸取过去的养分中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缅怀过去并不能为让未来更加开阔。
    电影需要不停的改变,因为人在变,社会也在变,即使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6楼2015-10-27 19:35
    回复

      《我爱贝克汉姆》
      阶级是一回事,种族又是另外一回事。英国人身上流着许多民族的血,甚至在史前时代就有部落从伊比利亚、中欧和印度次大陆来到不列颠,罗马人之后是朱特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斯堪底纳维亚人和诺曼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贸易、迫害、战争、殖民等等因素使得英国增添了许多移民,不管是否情愿这个国家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和睦的多种族之邦,移民的后代大都已经融入了英国的文化,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电影工业见证了这一过程,将民族文化自觉运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了许多亚裔电影导演常用的手段。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黑人文化和亚洲文化在英国主流电影中曾遭受严重的压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在英国电视第四台的支持之下,许多反映移民生活题材的电影出现在英国影坛。一开始主导这些影片的是政治元素和文化元素,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商业元素开始逐渐出现,《我爱贝克汉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借用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影片制造了许多可笑的场景。第二代印度移民杰丝是一个很有足球天分的女孩子,十分崇拜贝克-汉姆希望有一天能和小贝并肩作战,但是家族和宗教似乎注定了她的未来。杰丝的妈妈对于女儿踢球的行为深恶痛绝,对于杰丝来说足球并非外来文化的一部分,而是自己生长环境中最自然不过的事物,然而这样的自然事物却不属于她的家族文化,因此,她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正是两种文化并存之下的必然冲突。其实《我爱贝克汉姆》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冲突下的产物,电影导演杰德拉女士正是一位在英国长大的印度后裔,所以在故事中杰丝所面临的家庭压力其实或多或少地带有着一些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
      其实要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涉及文化冲突题材的喜剧电影,即使在英国这样以喜剧出名的国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由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最为明显,但这类型的故事很容易就会被解读为带有某种倾向性,因为文化之间虽然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有大小之分,所以假如两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产生冲突的话,如何平衡电影中的民族情绪就成为了考验导演功力的最佳炼金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并非最成功的作品,可是它轻松、愉快并且电影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平衡矛盾的折衷方法,虽然在故事中杰丝面临着双重压力,但最终她还是能够在父亲的支持下偷偷跑到比赛场地,完成决定命运的一场足球赛。《我爱贝克汉姆》其实并不是带着希望解决文化冲突的心态去讲述故事的,而是更多地借用了民族喜剧的由头,并且在影片的背后两种文化都庆祝了各自的胜利。虽然一者在于婚姻,而另一者在于进球,这似乎告诉了我们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地并存。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虽然肤浅,却影射了一种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9楼2015-10-27 19:36
      回复

        《银河系漫游指南》
        在整个《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最出色的并非任何一个人物,而是一本叫做《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书。在电影的画外音对这本书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我们能 够很清楚地体会英国人是如何把激进的思想用这个社会所能接受的途径发泄出来,并且还能让人们发笑的。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主角阿瑟-登特是个普普通通的英国人,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铲平,为的是修建一条新的大路,愤怒的阿瑟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就发现整个地球已经遭到了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一艘巨大的外星建筑施工飞船正等着把我们的星球炸得灰飞烟灭,因为地球属于他们修建银河系高速公路上的违章建筑。外星人声称炸平地球的计划书已经在五十年前就搁置在阿尔法人马座的办公室里,所以现在的地球人即使想提出上诉也已经太晚了,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阿瑟被自己的朋友,一个和福特轿车同名的外星人解救,于是两人开始了在银河系中搭便车的旅行日记。阿瑟和福特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非比寻常的人物,比如说会叹气的大门和愤世嫉俗的机器人马文,这些都彻底颠覆了阿瑟狭隘的地球人心态。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他的这部作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与《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星际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属于同一个时代,然而《银河系漫游指南》和这些作品完全不同,没有征服情结,没有与外太空接触的渴望。阿瑟的旅途其实是极端不情愿的,然而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宇宙的内部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它其实是一方面在强调人类和地球的渺小,却在另一方面对人类世界充满了自信。
        宇宙间最智慧的生物为了搜寻终极问题的答案,创造出了一台巨大的拟人化计算机取名“沉思”,然而当他们为了终极问题的答案在七百五十万年后出现在沉思面前的时候,机器人却给了他们一个玄之又玄的答案。
        为了追随前人的脚步,宇宙总统扎福德带着阿瑟一行人前往沉思所在的星球马格拉西亚,然而他们不幸触动了星球的警报系统,招呼他们的礼物变成了两枚感应式导弹。狼狈躲过了导弹的袭击一行人却就此失散,扎福德找到了沉思然而机器人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不幸被炸掉的地球就是沉思所设计的另一台能够运算终极问题的电脑,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阿瑟面前会出现一名自称是星球制造者的人物——斯拉提巴特法斯特。斯拉提巴特法斯特告诉阿瑟其实我们的星球是老鼠的试验基地,因为不幸被误炸所以老鼠们授命斯拉提巴特法斯特重新建造地球二号,阿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他所面临的又是另一重考验。
        或许是为了缓和不列颠民族过于拘谨自负的特点,超现实的幽默得到了高度发展,荒诞剧由此构成了英国喜剧的一大分支。《银河系漫游指南》便属于这一分支。荒诞剧的特点在于这类型的喜剧对于观众的挑剔,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欧洲国家但是奔放的南欧人和拘谨的英国人所欣赏的幽默就完全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英国喜剧中的荒诞剧更倾向于高级别的冷笑话,这是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幽默。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幽默更倾向于一种另类的逻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它们只会被某一类人奉为经典。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除了毛巾什么也不要带,听到这样的话会发笑的大概就只有英国人了。


        10楼2015-10-27 19:37
        回复

          《银河系漫游指南》
          在整个《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最出色的并非任何一个人物,而是一本叫做《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书。在电影的画外音对这本书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我们能 够很清楚地体会英国人是如何把激进的思想用这个社会所能接受的途径发泄出来,并且还能让人们发笑的。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主角阿瑟-登特是个普普通通的英国人,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铲平,为的是修建一条新的大路,愤怒的阿瑟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就发现整个地球已经遭到了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一艘巨大的外星建筑施工飞船正等着把我们的星球炸得灰飞烟灭,因为地球属于他们修建银河系高速公路上的违章建筑。外星人声称炸平地球的计划书已经在五十年前就搁置在阿尔法人马座的办公室里,所以现在的地球人即使想提出上诉也已经太晚了,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阿瑟被自己的朋友,一个和福特轿车同名的外星人解救,于是两人开始了在银河系中搭便车的旅行日记。阿瑟和福特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非比寻常的人物,比如说会叹气的大门和愤世嫉俗的机器人马文,这些都彻底颠覆了阿瑟狭隘的地球人心态。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他的这部作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与《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星际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属于同一个时代,然而《银河系漫游指南》和这些作品完全不同,没有征服情结,没有与外太空接触的渴望。阿瑟的旅途其实是极端不情愿的,然而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宇宙的内部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它其实是一方面在强调人类和地球的渺小,却在另一方面对人类世界充满了自信。
          宇宙间最智慧的生物为了搜寻终极问题的答案,创造出了一台巨大的拟人化计算机取名“沉思”,然而当他们为了终极问题的答案在七百五十万年后出现在沉思面前的时候,机器人却给了他们一个玄之又玄的答案。
          为了追随前人的脚步,宇宙总统扎福德带着阿瑟一行人前往沉思所在的星球马格拉西亚,然而他们不幸触动了星球的警报系统,招呼他们的礼物变成了两枚感应式导弹。狼狈躲过了导弹的袭击一行人却就此失散,扎福德找到了沉思然而机器人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不幸被炸掉的地球就是沉思所设计的另一台能够运算终极问题的电脑,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阿瑟面前会出现一名自称是星球制造者的人物——斯拉提巴特法斯特。斯拉提巴特法斯特告诉阿瑟其实我们的星球是老鼠的试验基地,因为不幸被误炸所以老鼠们授命斯拉提巴特法斯特重新建造地球二号,阿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他所面临的又是另一重考验。
          或许是为了缓和不列颠民族过于拘谨自负的特点,超现实的幽默得到了高度发展,荒诞剧由此构成了英国喜剧的一大分支。《银河系漫游指南》便属于这一分支。荒诞剧的特点在于这类型的喜剧对于观众的挑剔,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欧洲国家但是奔放的南欧人和拘谨的英国人所欣赏的幽默就完全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英国喜剧中的荒诞剧更倾向于高级别的冷笑话,这是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幽默。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幽默更倾向于一种另类的逻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它们只会被某一类人奉为经典。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除了毛巾什么也不要带,听到这样的话会发笑的大概就只有英国人了。


          11楼2015-10-27 19:37
          回复

            《蒙蒂·派松和圣杯》
            在英国《蒙蒂
            ·
            派松和圣杯》的地位无可动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制作者1969年开始表演的蒙蒂
            ·
            派松的飞行剧团是英国荒诞剧的泰山北斗,更因为在这部影片之前甚至之后都再也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将支持英格兰历史的亚瑟王传说调侃到无以复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蒙蒂
            ·
            派松和圣杯》是一部成本非常低,甚至低到能够在影片中被创作人员用来调侃的电影。亚瑟王和他的随从潘西为了召集圆桌骑士而游历英国,但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买不起马匹所以只能用椰子壳相互敲击的声音代替,可是英格兰地属寒带根本不可能生长椰子,因此这个矛盾本身就成为了本片的开场笑话。在亚瑟好不容易召集了全部圆桌骑士之后,他们意外地碰上了闲闲没事做的上帝,在上帝的授命之下这几位脑容量堪比牡蛎的英国神话人物开始了他们的低成本,低预算的圣杯搜寻之旅。
            《蒙蒂
            ·
            派松和圣杯》不仅仅调侃了英格兰的神话还涉及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民族问题、阶级分别、宗教信仰、性问题以及英国与外国,也就是法国的关系。在寻找圣杯的路上亚瑟与法国人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但同样是低成本的对峙。亚瑟王的计算失败,跌落的木马刚好压死了他的忠实随从潘西,然而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继续着圣杯之旅,在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隐藏最重要线索的洞穴。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用动画片来表现怪兽是一种低成本的调侃,并且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之所以能够逃脱怪兽的追杀是因为负责作画的动画师突然心脏病发作,在这一连串荒诞不经的冒险之后他们终于接近了圣杯的所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电影却以一种绝对反高潮的方式结束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派松剧团正是希望通过现代社会与历史传说的对比,让人仔细思考话语的复杂性,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历史?
            喜剧电影对此提供了独辟蹊径的解答方式,而支持这种解答的形式被称为“派松体”,是派松剧团的独特表演风格,对于后来的所有超现实主义喜剧而言派松体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巅峰。看到这样的影片我们或许会想到周星驰,但周氏无厘头喜剧毕竟比蒙蒂-派松晚出现了二十多年。《蒙蒂
            ·
            派松和圣杯》这部上演于1975年的影片在二十多年后依然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好的五部喜剧片之一,甚至连这部影片的宣传片也足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2楼2015-10-27 19:38
            回复
              我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04 12:47
              回复
                绅士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6-01-04 14:05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04 15: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1-04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