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芽高中吧 关注:2,971贴子:261,444

关于高考 和一些学习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也辜负了所有苦难


1楼2015-10-01 14:57回复


    2楼2015-10-01 15:00
    回复
      这些东西也许你会嗤之以鼻,可我还是想让你看一看。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3楼2015-10-01 15:01
      回复
        或许我做不到,希望你能做到 别辜负了你所受的苦难


        4楼2015-10-01 15:02
        回复
          学理科者行天下,学文科者得天下!


          5楼2015-10-01 15:03
          回复
            在一个网站中无意看到的 并非原创。毕竟学渣


            6楼2015-10-01 15:04
            回复
              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慢慢来,凡事要有耐心。保持平常心


              7楼2015-10-01 15:05
              回复
                数学表面上难,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了,很容易了!


                8楼2015-10-01 15:06
                回复
                  高考数学满分学习经验
                  学好数学的敲门砖:消除恐惧心理
                  学好数学首先要消除恐惧心理。你的数学成绩不会因为你是女生而无提高余地,也不会因为你没有上过及格线而永无翻身之日,数学学不好并不因为你比别人少根筋,更不要强调自己的思维有多么感性并以学不好数学为荣,因为那是十分无聊的。我见过很多自称不理性而不学数学的人,事实上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也并不高,感性只是一个他们逃避学习的借口。
                  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数学是非常优美的。这种优美不仅仅是存在于少数人眼中脑中的一种幻象,是宇宙中最客观实在最亘古不变我行我素的。但请不要只站在门外抱怨教育的枯燥,请自己不存任何偏见芥蒂地坦诚地推开门走进来,摘掉你的有色眼镜,抛弃你的自以为是。要相信自己是能够学好的,只要肯下功夫并且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10楼2015-10-01 15:07
                  回复
                    高考语文近年答题中常见失误一览
                    1)阅读比较粗疏,筛选信息或整合信息的能力偏低
                    2006年秋考第5题,要求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考生虽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得还不够准确,导致遗漏要点。
                    (2)整体理解不到位,概括能力比较缺乏
                    有些试题的答题失误,主要是由于考生不善于从文中关键句入手,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理解和归纳,其次是语言概括不到位。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不善于举一反三,迁移能力较差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文言文阅读上。文言文阅读除了重视整体的理解以外,还偏重于知识、方法、能力的迁移,即在新语境中考查一些实词的理解、虚词的用法、句式的判断、文化常识、句子翻译等。
                    (4)不重视一定的文化积累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一些考查文化积累的试题,有时要求写出著名作家的字或号(或给字、号写出姓名),有时要求写出代表作品,有时则默写名言名句等。
                    (5)鉴赏评价的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
                    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的难点,也是考生较难以把握的能力之一。近年来,高考语文卷不断加强了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力度,但考生总体表现还不够理想。
                    (6)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因审题失误导致偏离题意的情况,在高考作文中尤为突出。考场作文是规定内容或范围的写作,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13楼2015-10-01 15:23
                    回复
                      英语写作万能公式
                      1. 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
                      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我们欣赏的文章也是,所以尽管编,但是一定要听起来很有道理呦!而且没准将来我们就是名人呢!对吧?
                      经典句型:
                      A proberb says, “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适用于已记住的名言)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 (适用于自编名言)
                      更多经典句型:
                      As everyone knows, No one can deny that…
                      2. 开头万能公式二:数字统计
                      原理:要想更有说服力,就应该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
                      原则上在议论文当中十不应该出现虚假数字的,可是在考试的时候哪管那三七二十一,但编无妨,只要我有东西写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妨试用下面的句型: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about 78.9%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duation.
                      看起来这个数字文邹邹的,其实都是编造出来的,下面随便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这样编造:
                      Honesty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向老师请假的理由当中78%都是假的。
                      Travel by Bike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85%的人在近距离旅行的时候首选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Youth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某个大学,学生的课余时间的70%都是在休闲娱乐。
                      Five-day Work Week Better than Six-day Work?
                      8/15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98%的人同意每周五天工作日。
                      更多句型:
                      A recent statistics shows that …


                      14楼2015-10-01 15:24
                      回复
                        结尾万能公式:
                        1. 结尾万能公式一:如此结论
                        说完了,毕竟要归纳一番,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历,领导长篇大论,到最后终于冒出个“总而言之”之类的话,我们马上停止开小差,等待领导说结束语。也就是说,开头很好,也必然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样,你就可以拿高分了!比如下面的例子:
                        Obviously(此为过渡短语),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ood manners arise from politeness and respect for others.
                        如果读者很难“显而见之”,但说无妨,就当读者的眼光太浅罢了!
                        更多过渡短语: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in brief, on account of this, thus
                        更多句型: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fore, we can find that…
                        2. 结尾万能公式二:如此建议
                        如果说“如此结论”是结尾最没用的废话,那么“如此建议”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废话了,因为这里虽然也是废话,但是却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虚拟语气的句型。拽!
                        Obvious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这里的虚拟语气用得很经典,因为考官本来经常考这个句型,而如果我们自己写出来,你说考官会怎么想呢?


                        15楼2015-10-01 15:24
                        回复
                          更多句型:Consequently, to solve the problem,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写作绝招
                          写作的“七项基本原则”:
                          一、 长 短 句原则
                          工作还得一张一驰呢,老让读者读长句,累死人!写一个短小精辟的句子,相反,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如果我们把短句放在段首或者段末,也可以揭示主题:
                          Asa creature, I eat; as a man, I read. Although one action is to meet theprimary need of my body and the other is to satisfy the intellectualneed of mind, they are in a way quite similar.
                          如此可见,长短句结合,抑扬顿挫,岂不爽哉?牢记!
                          强烈建议: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一长一短,且先长后短;在文章主体部分,要先用一个短句解释主要意思,然后在阐述几个要点的时候采用先短后长的句群形式,定会让主体部分妙笔生辉!文章结尾一般用一长一短就可以了。


                          16楼2015-10-01 15:25
                          回复
                            二、 主 题 句原则
                            国有其君,家有其主,文章也要有其主。否则会给人造成“群龙无首”之感!相信各位读过一些破烂文学,故意把主体隐藏在文章之内,结果造成我们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奉劝各位一定要写一个主题句,放在文章的开头(保险型)或者结尾,让读者一目了然,必会平安无事!
                            特别提示:隐藏主体句可是要冒险的!
                            To begin with, you must work hard at your lessons and be fully prepared before the exam(主题句). Without sufficient preparation, you can hardly expect to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三、 一 二 三原则
                            领导讲话总是第一部分、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二部分、第一点… 如此罗嗦。可毕竟还是条理清楚。考官们看文章也必然要通过这些关键性的“标签”来判定你的文章是否结构清楚,条理自然。破解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下面任何一组的词汇加入到你的几个要点前就清楚了。
                            1)first, second, third, last(不推荐,原因:俗)
                            2)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不推荐,原因:俗)
                            3)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the last(不推荐,原因:俗)
                            4)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third place, lastly(不推荐,原因:俗)
                            5)to begin with, then, furthermore, finally(强烈推荐)
                            6)to start with, next, in addition, finally(强烈推荐)
                            7)first and foremost, besides, last but not least(强烈推荐)
                            8)most important of all, moreover, finally
                            9)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10)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适用于两点的情况)
                            建议:不仅仅在写作中注意,平时说话的时候也应该条理清楚!


                            17楼2015-10-01 15:26
                            回复
                              附加(多此一举)
                              如果有了老婆,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再讲某个人的时候,她会插一句说,我昨天见过他;或者说,就是某某某,如果把老婆的话插入到我们的话里面,那就是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或者是插入语。
                              The man whom you met yesterday is a friend of mine.
                              I don’t enjoy that book you are reading.
                              Mr liu, our oral English teacher, is easy-going.
                              其实很简单,同位语--要解释的东西删除后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构成;定语从句—借用之前的关键词并且用其重新组成一个句子插入其中,但是whom or that 关键词必须要紧跟在先行词之前。
                              6)排比(排山倒海句)
                              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此,如果非要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的话,那么我希望你引用一个个的排比句,一个个得对偶句,一个个的不定式,一个个地词,一个个的短语,如此表达将会使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
                              Whether your tastes are modern or traditional, sophisticated or simple, there is plenty in London for you.
                              Nowaday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oil, coal, natural gas, solar heat, the wind and ocean tides.
                              We have got to study hard, to enlarge our scope of knowledge, to realize our potentials and to pay for our life. (气势恢宏)
                              要想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句子非用排比不可!


                              21楼2015-10-01 15: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