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悟真寺吧 关注:2贴子:49
  • 0回复贴,共1

说法顽石点头的竺道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竺道生(355—434),东晋时期的名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本姓魏,是河北巨鹿人。他居住在彭城,祖先都是当官的。他的父亲是广戚县的县令,被乡里的人称为“善人”。
道生年幼时非常聪明,领悟力很强,他的父亲知道他不平凡,所以十分疼爱他。
后来,道生遇到了竺法汰,皈依了佛门,而且跟随竺法汰学习佛法。他年15岁,便登座说法,赢得长老和名士们的赞赏。
他曾住在庐山,研读佛经和修行7年之久。后来又与慧严法师一齐云游长安,并且向鸠摩罗什学习佛法,是罗什大师门下“四圣十哲”之一,关中的僧众无不称赞他的神悟。
随后,他返回都城,住在青园寺,写了许多佛学论著。他曾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言道矣。”即是说,语言文字是表意的工具,不应黏滞于语言文字而损害了义理。为此,他撰写了《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应有缘论》等著作,却被守旧者非议。
当时六卷的《泥洹经》已经先流传到京师,道生剖析经中的义理,建立了“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说法。这种说法,石破天惊,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拘泥于经文的法师和学者们都反对道生的观点,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大为排斥,并且将他赶出寺院。道生走前当众立誓说:“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如果我所说法违背了佛经本义,请佛让我身得剧病,受大痛苦,以之表显我的错谬之见;如果我说的与佛法实相不相违背,愿我命尽之时,在师子座(佛教高僧说法时的坐席)上取涅槃。
孤掌难鸣的道生四处游走,最后来到了苏州平江的虎丘山。在山中,道生聚石为徒,为之讲解《涅槃经》。当他讲到“一阐提有佛性”时,他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居然所有石头都当下点头答应,这便是流传千载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10年之后,《大涅槃经》传到建康,那里的僧人们才知道道生当年的论断是完全契合佛理的,大家这才佩服他的高见卓识。
晚年的道生回到庐山,也许是受到慧远大师的影响,专志求生西方净土,成为著名的“东林十八贤”之一,并参加123人组成的莲社,共同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道生得到大本《涅槃经》后,立即开始宣讲,于宋元嘉十一年(434年)冬十一月庚子日,在庐山寺院升法座开讲。道生神色开朗,德音善言,俊美豪放,论议数番,穷理尽妙,尽善尽美,前来观听的众人,莫不欣悦而感悟。法席将要结束的时候,忽见道生手中的尘尾纷纷坠落,他正容端坐,依几而逝,却仍面色不变,就像坐禅入定一般。他果真实现了当初的誓言“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众人惊骇嗟叹,悲痛不已。京城内的众多过去驱逐他出寺院的僧人们纷纷感到内疚、惭愧,对他明察如神的鉴别能力非常敬佩,追而成为了道生的信徒。
鸠摩罗什的长安译场在战乱中关闭后,约在公元414年,竺道生取道蓝谷,打算前往江南,在悟真豁谷,却为同门旧交道恒所留,在此一住就是五六年时间。在这里,他与道恒批阅群经,研讨经义,书写《涅槃经》卷。相传他曾经在悟真豁谷写《涅槃经》时,由于精诚专一至极,竟感得飞鸽为他衔水填砚,这成了悟真寺历代相传的传奇佳话。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与顿悟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和学术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宗旨,就直接来源于竺道生的思想,而禅宗又影响到后世的宋明理学。因此,竺道生在中国佛教史上,和哲学学术思想史上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道生所提倡的“一阐提亦得成佛”的观点,可以说在理论上说明了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而两百年后,悟真寺善导大师所开阐出的“善恶凡夫,但念佛名,皆得往生西方成佛”的净土法门,可以说在事实上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从部分众生的没有资格成佛,到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从一切众生有资格成佛,到一切众生真的能够当生实现成佛的愿望,这是佛教发展史上两大质的飞跃,而促成这两大飞跃的祖师都与悟真寺有深厚的缘分,不得不说悟真寺乃是佛门罕有的灵山圣地了。
(根据唐朝道宣法师《续高僧传》整理)


1楼2015-09-24 21: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