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我在读硕士的时候看某个人主页时见到过征集答案的征文,于是写了一封电邮发过去谈自己的看法。我其实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想过是参与征文,但最后那封电邮被选为该征文的Winner。那封电邮我没保留,现在只能凭记忆而记得其中的主要观点,大概是指经济学不能用来改造世界,但至少可以改造我自己。我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改造了我自己,也算是改造了一部分的世界吧。
经济学不能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解释世界,那是张五常教授在旧版《经济解释》中的主张,我写那封电邮的时候旧版《经济解释》的初稿正在《P果日报》上连载,我在网上追读,因此这想法当然是受了教授的影响。
到我自己写《经济学讲义》的时候,写到第二讲的最后,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这个问题要端起架子来问,就是问经济学的意义;但要通俗地问,其实还是问经济学有什么用。在那里,我给出了三个层面的回答:第一,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了经济学,拿了经济类专业的文凭,出来从事经济类职业,收入比较高。这是最“实用主义”的回答。只是,我也马上指出以下的事实:收入最高——或更粗俗地说是赚钱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人。第二,学习经济学是学习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就是所谓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一个人不需要做经济学家,甚至不需要是从事经济类职业,但培养这样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是很多流行的经济学教材都会说的话,跟我硕士时写的那封电邮说的“改造自己”有相通之处。第三,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骗!这其实是英国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这一点与前面的第二点也有相通之处——既然自己能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当然就不会被误导或甚至是忽悠了。
这似乎已经把“经济学有什么用”的问题都回答清楚了。但严格来说,这只是回答了“学经济学有什么用”而已。
《经济学讲义》写到第五讲,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说经济学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可是政府经常问经济学家某个政策“应不应该”、“好不好”(即要求经济学用于评价世界),其实政府还经常问经济学家怎么解决某个问题(即要求经济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把经济学用于改造世界)。经济学家如果坚持回答政府: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不能评价世界,更不能改造世界,那政府只会把经济学家扫地出门。
其实,张五常教授自己也在悄悄地改变了主意。以前,他说经济学不能教人赚钱(这属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把经济学用于解决问题,往大里说就是改造世界了),可现在私底下或演讲里已经改口,说经济学要是学好了,是能用来赚钱的,至少是有助于赚钱。事实上,张五常教授也“破戒”写过一些属于政策建议的文章,例如1980年代写的《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文集,还有针对香港而写的《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而最近在凤凰峰会上的演讲《今后十年中国要怎样改革才对》也是其中的典型。
那到底经济学的用途是什么?真的只能解释世界吗?真的不能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吗?
既然我们把经济学视为科学,那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置于公认是科学的自然科学之内来观察考虑吧。
物理学的用途无疑是解释世界——是解释与物的运动有关的现象。但物理学为什么会存在?显然是作为工程学——用途在于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而存在!所谓理工科,就是理科和工科要结合起来,光有理科没有工科的话,理科是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的。人类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需要物理学的!当然,有些人会争辩,人类研究科学,是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确实,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很多时候是出于好奇心而研究科学。小孩保留着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经常见到一个新奇的东西就问:“为什么?”解释世界本身,就已经是科学的用途。然而,光靠好奇心,科学的发展是有限的。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传统,被称为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其实就是只有工科、没有理科。古代的中国人面临着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生存压力,来不及对世界作抽象的思辨,直接凭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说明改造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解释世界。然而,这样光凭经验,就有如动物凭本能去筑巢、猎食一样,改造世界的能力受制于本能与经验的局限。没有科学,只凭本能、经验,其局限是很大的。例如,动物比人类有更强的尖牙利齿,也就是本能比人类强。但人类会思考,然后通过思考去制造工具,从而突破自身的本能的局限,虽无动物的尖牙利齿,却能操纵着比动物的尖牙利齿更尖更利的刀剑、甚至枪炮,击败、甚至可以杀伤动物。而人类的思考,有凭经验的积累归纳规律,也有凭抽象的思辨演绎理论,前者是经验,后者是科学,科学能协助人类突破经验的局限,正如工具能协助人类突破本能的局限一样。
西方有科学传统,但迟至工业革命之前,科学没有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凭经验积累而来的技术是直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直接就是生产力,不需要经过转化——,科学的发展明显是非常的缓慢。但在工业革命之后,理科与工科一结合,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倒过来就形成了推动科学飞速发展的动力。正是改造世界的迫切要求,强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在对世界作出正确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这就有如以前没有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人类照样会搞发明,会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那是凭着好奇心去做的。但有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之后,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文学艺术,创作能较为可靠地带来经济利益,有关的活动就大幅度地增加了。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对科学与创作活动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忽视与低估,但光有它是不够的!难以想象,光有好奇心的推动,没有“改造世界”的用途,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进步能有这么快。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自然科学里好像没有“评价世界”这一项。但所谓的“合理建议”已经包含了“评价世界”的内容——真能有助于达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的建议就是合理的、对的。
转回到经济学的领域里来,结合《经济学讲义》的第五讲,我对经济学的用途的长期思考有了以下我自认是完满的答案:
经济学的基本用途是解释世界。没有这个根基,一切都是凌虚蹈空。严格来说,一切能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它是基础,也是科学分析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在此之外,都是衍生出来的用途,可有,可无,视情况需要而定。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一是评价世界。评价世界,首先当然是要做解释世界的事(实证分析),其次是要指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必须屏绝一切主观的、带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正如《经济学讲义》第五讲中指出的那样,要回答“苹果好还是梨子好?”这样的评价性问题,如果基于“喜不喜欢”那样的主观感情,是无法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的。因为我喜欢苹果,就认为苹果好;你喜欢梨子,就认为梨子好;谁都说服不了谁。但如果基于“有没有某种对某人来说是缺乏的营养”那样的客观标准,就可以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因为如果某人缺的是苹果所富含的营养,则对他来说苹果就是比梨子好。严格来说,这时回答的其实是“苹果还是梨子对某人来说更富含他所缺乏的营养?”的问题。这不是价值判断,这其实还是解释现象!所以这是科学(具体到这个例子是营养学)能够回答的。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二是改造世界(往小里说是解决问题)。站在不涉及人、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涉及人的社会科学简单得多的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评价世界的事情做完了,直接就已经能够改造世界。比如前述的苹果与梨子的例子,对那评价性问题作出了回答之后,直接就已经能够回答“对某人来说,吃什么才能补充他所缺乏的营养?”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解释世界的是生物学,评价世界、改造世界的是营养学;前者是理科,后者是工科。
改造世界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用途解释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正确地解释世界,往往难以正确地改造世界。
首先,在《经济学讲义》里我反复地强调,不能用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解释的角度来说,道德判断是主观的价值观,不是客观的标准,无法进行事实验证。这一点在前面关于评价世界的衍生用途的方面已经说过了。但进一步在这改造世界的用途上,也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道德判断代替解释的话,基于这样的道德判断是无法正确地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的。仍是先以自然科学为例吧。一个高烧40度的病人去看医生,医生却对他说:“正常人的体温都是37度,你不应该40度的!”任何人都看得出医生如此批评病人是很荒谬的,但这跟经济学领域里用“应不应该”的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不是同一性质的吗?可是,人们觉得这医生很荒谬,却往往不觉得某人批评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是同样的荒谬。更重要的是,基于房价上涨是因为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那样的所谓解释(其实是道德判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必然是政府对房价实行价格管制,以“强迫”地产商流点道德的血液。这样的政策建议后果如何,看懂了《经济学讲义》第九讲的人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这个问题我在读硕士的时候看某个人主页时见到过征集答案的征文,于是写了一封电邮发过去谈自己的看法。我其实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想过是参与征文,但最后那封电邮被选为该征文的Winner。那封电邮我没保留,现在只能凭记忆而记得其中的主要观点,大概是指经济学不能用来改造世界,但至少可以改造我自己。我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改造了我自己,也算是改造了一部分的世界吧。
经济学不能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解释世界,那是张五常教授在旧版《经济解释》中的主张,我写那封电邮的时候旧版《经济解释》的初稿正在《P果日报》上连载,我在网上追读,因此这想法当然是受了教授的影响。
到我自己写《经济学讲义》的时候,写到第二讲的最后,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这个问题要端起架子来问,就是问经济学的意义;但要通俗地问,其实还是问经济学有什么用。在那里,我给出了三个层面的回答:第一,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了经济学,拿了经济类专业的文凭,出来从事经济类职业,收入比较高。这是最“实用主义”的回答。只是,我也马上指出以下的事实:收入最高——或更粗俗地说是赚钱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人。第二,学习经济学是学习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就是所谓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一个人不需要做经济学家,甚至不需要是从事经济类职业,但培养这样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是很多流行的经济学教材都会说的话,跟我硕士时写的那封电邮说的“改造自己”有相通之处。第三,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骗!这其实是英国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这一点与前面的第二点也有相通之处——既然自己能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当然就不会被误导或甚至是忽悠了。
这似乎已经把“经济学有什么用”的问题都回答清楚了。但严格来说,这只是回答了“学经济学有什么用”而已。
《经济学讲义》写到第五讲,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说经济学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可是政府经常问经济学家某个政策“应不应该”、“好不好”(即要求经济学用于评价世界),其实政府还经常问经济学家怎么解决某个问题(即要求经济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把经济学用于改造世界)。经济学家如果坚持回答政府: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不能评价世界,更不能改造世界,那政府只会把经济学家扫地出门。
其实,张五常教授自己也在悄悄地改变了主意。以前,他说经济学不能教人赚钱(这属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把经济学用于解决问题,往大里说就是改造世界了),可现在私底下或演讲里已经改口,说经济学要是学好了,是能用来赚钱的,至少是有助于赚钱。事实上,张五常教授也“破戒”写过一些属于政策建议的文章,例如1980年代写的《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文集,还有针对香港而写的《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而最近在凤凰峰会上的演讲《今后十年中国要怎样改革才对》也是其中的典型。
那到底经济学的用途是什么?真的只能解释世界吗?真的不能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吗?
既然我们把经济学视为科学,那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置于公认是科学的自然科学之内来观察考虑吧。
物理学的用途无疑是解释世界——是解释与物的运动有关的现象。但物理学为什么会存在?显然是作为工程学——用途在于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而存在!所谓理工科,就是理科和工科要结合起来,光有理科没有工科的话,理科是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的。人类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需要物理学的!当然,有些人会争辩,人类研究科学,是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确实,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很多时候是出于好奇心而研究科学。小孩保留着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经常见到一个新奇的东西就问:“为什么?”解释世界本身,就已经是科学的用途。然而,光靠好奇心,科学的发展是有限的。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传统,被称为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其实就是只有工科、没有理科。古代的中国人面临着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生存压力,来不及对世界作抽象的思辨,直接凭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说明改造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解释世界。然而,这样光凭经验,就有如动物凭本能去筑巢、猎食一样,改造世界的能力受制于本能与经验的局限。没有科学,只凭本能、经验,其局限是很大的。例如,动物比人类有更强的尖牙利齿,也就是本能比人类强。但人类会思考,然后通过思考去制造工具,从而突破自身的本能的局限,虽无动物的尖牙利齿,却能操纵着比动物的尖牙利齿更尖更利的刀剑、甚至枪炮,击败、甚至可以杀伤动物。而人类的思考,有凭经验的积累归纳规律,也有凭抽象的思辨演绎理论,前者是经验,后者是科学,科学能协助人类突破经验的局限,正如工具能协助人类突破本能的局限一样。
西方有科学传统,但迟至工业革命之前,科学没有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凭经验积累而来的技术是直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直接就是生产力,不需要经过转化——,科学的发展明显是非常的缓慢。但在工业革命之后,理科与工科一结合,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倒过来就形成了推动科学飞速发展的动力。正是改造世界的迫切要求,强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在对世界作出正确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这就有如以前没有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人类照样会搞发明,会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那是凭着好奇心去做的。但有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之后,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文学艺术,创作能较为可靠地带来经济利益,有关的活动就大幅度地增加了。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对科学与创作活动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忽视与低估,但光有它是不够的!难以想象,光有好奇心的推动,没有“改造世界”的用途,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进步能有这么快。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自然科学里好像没有“评价世界”这一项。但所谓的“合理建议”已经包含了“评价世界”的内容——真能有助于达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的建议就是合理的、对的。
转回到经济学的领域里来,结合《经济学讲义》的第五讲,我对经济学的用途的长期思考有了以下我自认是完满的答案:
经济学的基本用途是解释世界。没有这个根基,一切都是凌虚蹈空。严格来说,一切能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它是基础,也是科学分析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在此之外,都是衍生出来的用途,可有,可无,视情况需要而定。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一是评价世界。评价世界,首先当然是要做解释世界的事(实证分析),其次是要指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必须屏绝一切主观的、带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正如《经济学讲义》第五讲中指出的那样,要回答“苹果好还是梨子好?”这样的评价性问题,如果基于“喜不喜欢”那样的主观感情,是无法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的。因为我喜欢苹果,就认为苹果好;你喜欢梨子,就认为梨子好;谁都说服不了谁。但如果基于“有没有某种对某人来说是缺乏的营养”那样的客观标准,就可以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因为如果某人缺的是苹果所富含的营养,则对他来说苹果就是比梨子好。严格来说,这时回答的其实是“苹果还是梨子对某人来说更富含他所缺乏的营养?”的问题。这不是价值判断,这其实还是解释现象!所以这是科学(具体到这个例子是营养学)能够回答的。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二是改造世界(往小里说是解决问题)。站在不涉及人、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涉及人的社会科学简单得多的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评价世界的事情做完了,直接就已经能够改造世界。比如前述的苹果与梨子的例子,对那评价性问题作出了回答之后,直接就已经能够回答“对某人来说,吃什么才能补充他所缺乏的营养?”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解释世界的是生物学,评价世界、改造世界的是营养学;前者是理科,后者是工科。
改造世界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用途解释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正确地解释世界,往往难以正确地改造世界。
首先,在《经济学讲义》里我反复地强调,不能用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解释的角度来说,道德判断是主观的价值观,不是客观的标准,无法进行事实验证。这一点在前面关于评价世界的衍生用途的方面已经说过了。但进一步在这改造世界的用途上,也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道德判断代替解释的话,基于这样的道德判断是无法正确地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的。仍是先以自然科学为例吧。一个高烧40度的病人去看医生,医生却对他说:“正常人的体温都是37度,你不应该40度的!”任何人都看得出医生如此批评病人是很荒谬的,但这跟经济学领域里用“应不应该”的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不是同一性质的吗?可是,人们觉得这医生很荒谬,却往往不觉得某人批评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是同样的荒谬。更重要的是,基于房价上涨是因为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那样的所谓解释(其实是道德判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必然是政府对房价实行价格管制,以“强迫”地产商流点道德的血液。这样的政策建议后果如何,看懂了《经济学讲义》第九讲的人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