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吧 关注:19,031贴子:41,129

中国古代名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名医: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1楼2015-09-01 14:45回复
    2、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2楼2015-09-01 14:48
    回复
      4、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4楼2015-09-01 14:50
      回复
        5、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5楼2015-09-01 14:50
        回复
          6、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6楼2015-09-01 14:51
          回复
            7、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7楼2015-09-01 14:52
            回复
              8、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8楼2015-09-01 14:52
              回复
                10、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10楼2015-09-01 14:5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01 21:49
                  回复
                    欢迎光临


                    12楼2015-09-02 08:56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9-02 17:18
                      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9-02 17:18
                        回复
                          现在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9-02 17:19
                          收起回复
                            14、 古代名医沈金鳌 沈金鳌,清代医家(1717-1776年)。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早年习儒,博闻强记,涉猎广博,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 清代著名医家,擅长文学,精通临床各科,著有《尚书随笔》及流行后世的医学著作《沈氏尊生书》 至中年,犹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又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互相参订。后来又勤于著述,所编《沈氏尊生书》,包括药物、脉象、伤寒、杂病、妇、儿等,内容较丰富,是积数十年的功夫,采集前人之说,参以己见,参互考订而成,流传较广。沈氏尊生书医学丛书。72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作者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菅人命”。故以“尊生”为书名。全书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七种。对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重视气功疗法是其特点。 《杂病源流屡烛·痧胀源流》:“若犯痧,先循其七节骨缝中,将大指甲重掐入,候骨节响方止。”


                            19楼2015-09-04 18:34
                            回复
                              15、古代名医方有执 方有执(1523~1594年),字中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安徽歙县灵山人氏。 方有执自谓其天性鲁钝,“愚于儒且惮不能”,初亦未学医,后中年以两番因中伤风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而发愤学医,于伤寒证治尤有心得。他认为《伤寒杂病论》集医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师。而西晋王叔和重为编次时,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改,致使习医者或以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习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以20余年的时间,遍历于齐、鲁、川、陕等地,以访师求友,探究伤寒真谛。老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八经寒暑,七易其稿,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 方有执主要学说思想与成就,主要体现在“错简重订论”及“风寒中伤营卫说”。方有执在《跋》中言道:“凡若千万言,移整若干条,考订若干字,日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王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这是他要“重订修辑”达到的目的。而关于风寒中伤营卫之说,方有执见解独具,其把风寒中伤营卫提到整个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将太阳病归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伤两感营卫俱伤三种。深刻提示了太阳病的发病、传病与转归的规律,对仲景学说是一个发挥。可见方有执对《伤寒》的研究。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改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他将有关太阳病的条文分为一、二、三卷,阳明病与少阳病合为第四卷,太阴病,少阴病与厥阴病合为第五卷将有关湿病、风湿、杂病条文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诸篇,合为第六卷。认为 “辨痉湿病证” 篇尚可信,认为“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中有部分原书内容,合为“辨脉法”,此为第七卷。认为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是王叔和自为编述,置为第八卷。全书中对太阳篇的改动最大。他认为风寒之邪,分别侵犯人体营卫。风则中卫,故将因卫中风而病的条文编为第一卷,伤寒伤营,故将因营伤寒而病和曾冠“伤寒”二字的条文编为第二卷;同时又将风寒同时侵犯营卫的条文编文第三卷。此即他所主张的外感风寒发病的三种类型。他对《伤寒论》条文的考订编次确有新意,增强了原文的系统性、条理性,尤其反映了他对伤寒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后经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概括为“三纲鼎立”之说,和者竟起,形成了著名的伤寒学说中的错简重订派,促进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20楼2015-09-04 1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