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吧 关注:7,488贴子:58,185

回复:被低估的圣王——杨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意午夜得阅此妙文,催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5-10-07 03:34
收起回复
    等杨坚领着百官浩浩荡荡来到正阳宫,又出现了新问题。
    正阳宫守门的门卫不肯开门。
    卢贲先向他们说明情况。
    门卫依然不听。
    这下卢贲火了,立即大声怒斥,手下的禁卫军也都围了上来,做出一副要动武的样子。
    见对方动真格了,门卫慌了,只好乖乖打开大门。
    杨坚随即进入正阳宫,在那里召见百官,召开了新内阁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同时,杨坚的大丞相府也正式挂牌成立,郑译被任命为相府长史,刘昉为相府司马,李德林任丞相府属,高颎任相府司录,卢贲则掌管相府宿卫。
    不过,按照所谓遗诏的任命,丞相府的主人并不只是杨坚一人,还有一个汉王宇文赞。
    宇文赞当时还不到20岁,年轻不懂事,杨坚把他抬出了撑场面担任右丞相,结果他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每天都准时到正阳宫上班,和杨坚同帐而坐。
    虽然这小子没什么头脑,但杨坚还是觉得他碍手碍脚。
    怎么才能赶掉这个不识相的家伙呢?
    杨坚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刘昉。
    小子我觉得,这件事倒是充分体现了杨坚的知人善任——对付老鼠,要用猫;对付宇文赞这种贪玩好色的纨绔子弟,用刘昉这种阅女无数的淫才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刘昉果然不负所托——他经常给宇文赞送各种各样的美女,还教他玩各种各样的花样,很快就和宇文赞混得那叫一个铁。
    有一次趁宇文赞玩得正high的时候,刘昉对他说:小皇帝如今才8岁,屁都不懂,怎么能治理国家?大王您是先帝最年长的弟弟,可谓众望所归,皇帝的位子非您莫属。只是现在先帝刚死,人心还不稳定。您在这办事,万一出了差错,岂不是损害了您的名誉?我觉得您不如先回自己的府第,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定会迎立您当天子的,这才是万全之计啊。
    没脑子的宇文赞竟然信以为真,屁颠屁颠地带着刘昉送的一帮美女回家了。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可以理解宇文邕当年为什么不肯废掉宇文赟太子位置的原因了吧。
    宇文赞回家后,名义上的两个丞相彻底变成了杨坚一人专权。
    为了稳定人心,杨坚修改了宣帝时的严苛法令,为政务从宽大,又大力提倡节俭,并且身体力行,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之后,他又下令恢复佛、道二教,为自己赢得了宗教界的支持。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66楼2015-10-07 13:44
    回复
      欢迎大家关注作者的新浪微博,@云淡心远


      67楼2015-10-07 13:46
      回复
        看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5-10-08 00:13
        收起回复
          就更了一楼哎,养肥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5-10-09 00:58
          收起回复
            然而,杨坚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尉迟迥毕竟是老江湖,对于杨坚的用意,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不明摆着是要夺自己的兵权吗?
            对于杨坚,他本来就很不服气,觉得这家伙除了下巴的长度,没有一样比得上自己。
            论资历,自己是杨坚的父辈;
            论关系,虽然杨坚是外戚,可自己不仅同样是外戚,还是太祖的外甥;
            论战功,杨坚和自己比就仿佛壁虎比鳄鱼,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就连容貌,自己也比杨坚也要强得多(他年轻时是著名的美男)——自己是长得帅,杨坚是长得怪。
            总之,你是丫环我是主,你是孙子我是祖,你是兔子我是虎……
            他怎么能甘心屈居杨坚之下!
            而现在杨坚这么干,等于把他彻底逼上了绝路。因此他打定主意,决心起兵造反。
            不过,表面上他依然不动声色,还派部将贺兰贵拿着他的亲笔信前去迎接韦孝宽。
            尉迟迥的想法是把韦孝宽骗到邺城,第一选择是拉拢他,万一拉拢不成,便杀了他,反正绝不能让他被杨坚所用!
            韦孝宽的处境一下子变得无比凶险!
            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贺兰贵遇到了韦孝宽。
            韦孝宽的耳朵里仿佛装了个八探头超高灵敏度雷达,几句话一听,他就准确地从中监测到了异常信号。
            于是他对贺兰贵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这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所以只能慢点走,贺兰将军你先回去复命吧,免得尉迟公着急……
            要论头脑,贺兰贵和韦孝宽之间的差距比乾隆诗作和李白作品之间的差距还要大,所以被韦孝宽的迷魂汤一灌,贺兰贵就跟赵本山小品《卖拐》里的范伟一样上了圈套,真的先回邺城向尉迟迥汇报去了。
            之后韦孝宽更加谨慎,一面故意放慢速度,一面派人以求医问药的名义前往邺城打探消息。
            而贺兰贵回去后,老道的尉迟迥一听便明白了:韦孝宽这个老狐狸一定是在观望,才故意拖延行程的,必须打消他的怀疑。
            他马上又派出了另一个人:韦孝宽的侄子韦艺——侄子的话,你总该信了吧。
            韦艺时任魏郡太守,是尉迟迥的铁杆心腹。
            很快,韦艺就在汤阴(今河南汤阴)见到了韦孝宽。
            韦孝宽向他打探情况,韦艺当然不会告诉他实情。
            然而韦孝宽却不断地追问,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一个比一个尖锐。
            韦艺哪里招架得住,很快就支支吾吾,露出了不少破绽。
            韦孝宽把脸一沉:韦艺,你为何不说实话!
            韦艺的脸一下就红了:叔父,这,这从何说起!
            韦孝宽把桌子一拍,厉声喝道:韦家不能因为你而被灭族!
            随后他吩咐左右把韦艺拉下去斩了。
            见叔叔动了真格,韦艺再也不敢抵赖,只好把相州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全部告诉了韦孝宽。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72楼2015-10-10 08:03
            回复
              然而,杨坚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尉迟迥毕竟是老江湖,对于杨坚的用意,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不明摆着是要夺自己的兵权吗?
              对于杨坚,他本来就很不服气,觉得这家伙除了下巴的长度,没有一样比得上自己。
              论资历,自己是杨坚的父辈;
              论关系,虽然杨坚是外戚,可自己不仅同样是外戚,还是太祖的外甥;
              论战功,杨坚和自己比就仿佛壁虎比鳄鱼,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就连容貌,自己也比杨坚也要强得多(他年轻时是著名的美男)——自己是长得帅,杨坚是长得怪。
              总之,你是丫环我是主,你是孙子我是祖,你是兔子我是虎……
              他怎么能甘心屈居杨坚之下!
              而现在杨坚这么干,等于把他彻底逼上了绝路。因此他打定主意,决心起兵造反。
              不过,表面上他依然不动声色,还派部将贺兰贵拿着他的亲笔信前去迎接韦孝宽。
              尉迟迥的想法是把韦孝宽骗到邺城,第一选择是拉拢他,万一拉拢不成,便杀了他,反正绝不能让他被杨坚所用!
              韦孝宽的处境一下子变得无比凶险!
              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贺兰贵遇到了韦孝宽。
              韦孝宽的耳朵里仿佛装了个八探头超高灵敏度雷达,几句话一听,他就准确地从中监测到了异常信号。
              于是他对贺兰贵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这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所以只能慢点走,贺兰将军你先回去复命吧,免得尉迟公着急……
              要论头脑,贺兰贵和韦孝宽之间的差距比乾隆诗作和李白作品之间的差距还要大,所以被韦孝宽的迷魂汤一灌,贺兰贵就跟赵本山小品《卖拐》里的范伟一样上了圈套,真的先回邺城向尉迟迥汇报去了。
              之后韦孝宽更加谨慎,一面故意放慢速度,一面派人以求医问药的名义前往邺城打探消息。
              而贺兰贵回去后,老道的尉迟迥一听便明白了:韦孝宽这个老狐狸一定是在观望,才故意拖延行程的,必须打消他的怀疑。
              他马上又派出了另一个人:韦孝宽的侄子韦艺——侄子的话,你总该信了吧。
              韦艺时任魏郡太守,是尉迟迥的铁杆心腹。
              很快,韦艺就在汤阴(今河南汤阴)见到了韦孝宽。
              韦孝宽向他打探情况,韦艺当然不会告诉他实情。
              然而韦孝宽却不断地追问,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一个比一个尖锐。
              韦艺哪里招架得住,很快就支支吾吾,露出了不少破绽。
              韦孝宽把脸一沉:韦艺,你为何不说实话!
              韦艺的脸一下就红了:叔父,这,这从何说起!
              韦孝宽把桌子一拍,厉声喝道:韦家不能因为你而被灭族!
              随后他吩咐左右把韦艺拉下去斩了。
              见叔叔动了真格,韦艺再也不敢抵赖,只好把相州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全部告诉了韦孝宽。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73楼2015-10-10 08:04
              回复
                从此,宇文邕对杨素日渐器重,还经常让他撰写诏书,每次杨素总是一挥而就,辞意兼美文采卓然。
                宇文邕对其非凡的才华极其欣赏,便鼓励他说: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努力吧,不要担心将来得不到富贵。
                杨素的回答却出人意料: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我无心追求富贵,只怕富贵会来逼我!
                这就是杨素,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一个狂放到狂妄的人!
                公元575年宇文邕率军第一次伐齐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杨素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做一个起草诏书的文人不是他的目标,他要的是征战沙场建不世之功!他要的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第二年他又参与了平齐之战,战后被加封为上开府,之后先后在王轨、韦孝宽的麾下与南陈作战,屡建战功。
                杨坚任丞相后,善于站队的杨素很快就投入了杨坚的怀抱,颇受信任,这次也被任命为行军总管。
                七位行军总管中,宇文忻曾随韦孝宽镇守玉壁,梁士彦、崔弘度、杨素则在周宣帝时期曾跟韦孝宽攻取淮南,四人都是韦孝宽的老部下;元谐则是杨坚的同窗好友;宇文述是新近投靠杨坚的;而李询之所以被重用则很可能是为了争取他叔叔李穆的支持。
                公元580年6月10日,韦孝宽和七总管率部出发了。
                然而此时对于杨坚来说,形势却越来越危急。不利的消息就如重感冒时的鼻涕一样不停地冒出来!
                青州(治所今山东青州)总管尉迟勤是尉迟迥的侄子,尉迟迥起兵后第一时间就联络了他,一开始尉迟勤有些犹豫,还把尉迟迥的信送到了长安,但很快他就改变了态度,决定追随自己的伯父。
                除了尉迟勤,荥州(治所今河南荥阳)刺史宇文胄(宇文护之侄)、申州(治所今河南信阳)刺史李惠、东楚州(治所今江苏淮阴)刺史费也利进、潼州(治所今安徽泗县)刺史曹孝远等各据本州,徐州总管府司录席毗罗占据兖州(今山东兖州)、前东平郡守毕义绪占据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纷纷响应尉迟迥。
                随后,尉迟迥又派部将先后攻克了建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曹州(今山东定陶)、等地。
                一时间关东地区大半都归属了尉迟迥!
                雪上加霜的是,郧州(治所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也反了!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77楼2015-10-14 16:54
                回复
                  于是,按照史书的记载,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570年7月,赵王宇文招在家中埋伏下了武士,设下了鸿门宴,邀请杨坚赴宴。
                  杨坚怕对方下毒,就自己带着酒菜前往。
                  到了赵王府,宇文招把杨坚引入卧室,而杨坚的随从都被挡在了外面,只有他的堂弟杨弘和大将军元胄两人被允许站在门口。
                  杨弘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杨坚执政后,他一直跟在杨坚身边。
                  元胄出身于北魏皇族,相貌英俊、武功高强,曾是齐王宇文宪麾下的爱将,官至大将军,现在他是杨坚的心腹。
                  卧室内。
                  宇文招和杨坚两人相对而坐,觥筹交错。
                  宇文招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和小舅子鲁封则站在宇文招的身后。
                  酒过三巡,侍者奉上瓜果。
                  宇文招拔出了佩刀。
                  杨坚一愣:大王你这是要干什么?
                  宇文招连忙解释:丞相,吃瓜,吃瓜……
                  他亲自用佩刀切瓜,再用刀刺着,一直送到杨坚口中。
                  在大门口护卫的元胄看得心惊胆颤——大事不好,这哪里是吃瓜,明明是吃刀!如果宇文招的刀稍微再往前一厘米,丞相的命就没有了!
                  他再也顾不上礼节,马上冲进卧室内,大声对杨坚说:相府有事,您该回去了!
                  然而杨坚却毫不在意,依然傻傻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宇文招则厉声呵斥:不脱裤子没人当你是阉人,不闯进来没人当你是死人!我与丞相现在有要事相商,你小子在这里干什么?还不给我快滚出去!
                  元胄根本就不听,反而大步走到杨坚身后,手按佩刀,摆出一副随时准备拔刀的样子。
                  就像小子我天生就有让人着迷的帅气一样,元胄天生就有令人生畏的霸气。
                  他须发尽竖,怒睁双目,朝宇文招狠狠地瞪了一眼,目光锐利得可以轻松击穿250px厚的装甲!
                  宇文招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心像台风时的柳枝一样晃荡不已,说话也不利索了:你你你,你是何人?
                  元胄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回答:大将军元胄!
                  对元胄这个名字,宇文招还是有印象的:你就是过去在齐王手下的元胄?真壮士也!
                  随后,他命人给元胄斟了一杯酒,客客气气地说:我不过是和丞相叙叙旧而已,哪有什么恶意,你何必这么紧张呢。
                  元胄没有回答,依然按着刀站在杨坚身后。
                  有元胄的护卫,宇文招觉得自己借送瓜的机会来刺杀杨坚是不可能的了,便假装喝多了要出去呕吐,打算起身去后面叫伏兵。
                  可是,他刚站起来,才走了两步,就被元胄拦住了,并强行被扶回了原位。
                  宇文招再站起来,又被元胄拦住,又被扶回原位。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83楼2015-10-20 17:08
                  回复
                    更新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5-10-22 10:32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5-10-22 14:54
                      收起回复
                        杨坚闻讯大惊,连忙召集相府一班亲信商议此事。
                        郑译提议另派将领,换掉梁士彦等三人。
                        内急忙找纸,病急乱投医。情急之下,来不及细想,杨坚便打算按照郑译说的办。
                        然而李德林却坚决反对:千万不可!这个时候换人,就跟口渴时吃盐一样——只会让形势更加恶化!目前战局未定,前景不明,诸位将领在这个时候的心理就像诗人一样敏感和多疑。如果咱们突然换人,摆明了就是不信任他们,也许他们真的会叛逃到尉迟迥那边。如果要想不让他们逃走,就得把他们抓起来,这样一来岂不是人人自危?而且临阵换将,历来是兵家大忌!前面派的这些人我们怀疑他们心有异志,难道后面派的就一定能忠心?
                        接着他又说:收受贿赂一事,难辨真假。不过我认为即使是真的,咱们也不必太紧张,将领们在这个时候为自己找退路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咱们只要外松内紧,注意防范就可以了。丞相您只要派一个得力的心腹到军中担任监军,一方面尽力安抚他们,消除他们的疑虑;另一方面可以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样就算他们真的有异心,也必然不敢轻易行动。
                        知错就改是刘邦、李世民、云淡心远等一切成功人士的特点,杨坚当然也不会例外。
                        听了李德林的话,他一点就通,马上就领悟了:如果不是您提醒,差点坏了大事!好,就这么办!
                        可是,派谁去当这个监军呢?
                        李德林当然是不能去的,杨坚离不开这个智囊,不仅军国大事要与他商量,而且相府所有的文书、命令也都出自李德林之手,由于事情太多,才思敏捷的李德林往往需要同时口授数人,从来不需要修改,也从来没有一点错误。
                        除了李德林,还有谁堪当此任呢?
                        杨坚最先想到的是老同学崔仲方。
                        崔仲方和郑译等人一样,也是杨坚太学时的同窗好友,时任少内史,杨坚辅政后,把他引为左右,对他非常信任。
                        可是,崔仲方推辞了,他说他的父亲目前正在河北的博陵老家,自己去军中,尉迟迥可能会杀他父亲泄愤。
                        这个说法听起来合情合理,杨坚没说什么,接着便点了刘昉的名。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89楼2015-10-24 13:00
                        回复
                          不错,请继续。


                          IP属地:湖北90楼2015-10-24 20:51
                          收起回复
                            和高颎商量后,韦孝宽决定在沁水上搭建浮桥,准备强渡沁水。
                            尉迟惇当然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
                            浮桥是木船和木板连接而成的,最怕火攻,尉迟惇看准了这一点,便在上游放下火筏,顺流而下,想以此烧毁施工中的浮桥。
                            然而他失算了。
                            他吃惊地发现,他的火筏全部被河中间一字排开的一个个“土狗”给拦住了。
                            这个“土狗”可不是指学名中华田园犬的中国本土狗,而是泥土堆成的土墩——这出自高颎的创意。土墩前窄后宽、前低后高(这种形状有利于抵挡水的冲击,可见高颎的力学学得相当不错),看起来的确像趴在地上的大狗。
                            很快,浮桥就顺利建成了,随后韦孝宽指挥大军开始渡河。
                            尉迟惇下令让部队稍稍后退,打算“半渡而击之”——等对方过河到一半的时候再进行攻击。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一退,却让韦孝宽找到了可乘之机!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就能撬起地球;给韦孝宽一丝机会,他就能扭转乾坤!
                            在敌军后退的短暂时间里,韦孝宽命令部队擂鼓奋进,以最快的速度冲过了浮桥!
                            没等叛军重新布好阵型,梁士彦、宇文忻、宇文述等人率领的北周军前锋部队已经如潮水一般冲到了他们的面前。
                            叛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分割成了几段,首尾不能相顾,顿时乱成一团。
                            与此同时,高颎则指挥北周军后续部队继续全速前进,没过多久就全部过了河。
                            随后高颎一把火烧掉了浮桥。
                            失去了退路的北周军只能奋勇向前,全力拼杀,叛军很快就被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最终,叛军全军覆没,尉迟惇单骑逃回邺城。
                            韦孝宽乘胜追击。
                            不过,尉迟迥也不是吃素的,他在邺城西南的野马岗和草桥两个险要之处都埋下了伏兵。
                            然而北周军中的宇文忻、梁士彦等勇将更不是吃素的——宇文忻先是率精骑五百在野马岗大破叛军三千伏兵,接着又与梁士彦合力夺取了草桥。
                            随后,韦孝宽率军长驱直入,一口气杀到了邺城城外。
                            北周大军这么快就兵临城下,显然是尉迟迥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
                            但他并没有责备坑爹的尉迟惇,因为直到这个时候,他依然充满信心。
                            他认为韦孝宽军经过长途奔袭,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自己则是以逸待劳,一定能取胜!
                            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他不是相信,而是迷信!
                            他麾下的主力都是他从关中带来的子弟兵,全都身经百战,其中最精锐的一支被称作黄龙兵,这里面人人都是百里挑一,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因此他没有按照常规固守城池,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92楼2015-10-26 16:57
                            回复
                              决一死战!
                              成败在此一举!
                              尉迟迥亲自出马,带着两个儿子尉迟惇和尉迟祐,率十三万大军倾巢而出,背城列阵,迎战韦孝宽。
                              除了这十三万人以外,青州方面还有五万步骑前来增援,其侄尉迟勤率三千精锐骑兵先行赶到,也一起投入战场。
                              尉迟迥胯下白马,手中大槊,出现在叛军的最前面。
                              他银髯飘飘,目光炯炯,英姿勃勃,威风凛凛,杀气腾腾,风华虽不正茂,风采不减当年。他的身后是一万名头戴绿帽(对于帽子的颜色,我只能说呵呵)、身披锦袄的黄龙兵。
                              尉迟迥向来以骁勇闻名,在他看来,打仗跟上床一样,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字:猛!
                              因此他虽然年过花甲,却依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阵。
                              老当益壮的尉迟迥大槊翻飞,舞得虎虎生风,所到之处如海啸般势不可挡——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外星人挡杀外星人!
                              尉迟勤、尉迟惇和大批黄龙兵则紧随其后。
                              北周军一时抵挡不住如此凌厉的攻势,连连败退,眼看就要不支。
                              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才是名将风范。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宇文忻依然临危不乱,他冷静地观察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敏锐地捕捉着稍纵即逝的战机。
                              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在叛军的侧后方有数万名观战的邺城百姓。
                              这些百姓三年多前还是北齐的子民,对外来的北周政权并没有多少感情,现在看到两支来自关中的军队自己打了起来,自然要来看热闹——无论你们谁胜谁败,关我鸟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看到这些嘻嘻哈哈熙熙攘攘的围观百姓,宇文忻突然心生一计,对身边的高颎、李询等人说道:事情紧急,我不得不以诡道破敌了!
                              (摘自云淡心远新书《被低估的圣王——杨坚大传》)


                              93楼2015-10-27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