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睡觉捆起来
在永和农村,普遍流行小孩“睡摇车”。这种摇车用木料做成,长2.5尺,宽1.2尺-1.5尺,中间着地,两头翘起,上头较窄,下头较宽,下头部分留有手柄。睡觉时,将小孩放在摇车上,然后用布绳将孩子和摇车捆在一起,防止翻身时掉下来,或者睡醒时,大人不在,小孩自己爬起摔在地下。将小捆好后,大人抓在手柄上下摇动,摇车便这头翘起,那头落下,小孩在摇车上悠悠忽忽,很快便睡着了。
据考查,小孩睡摇车有三大好处:一是入睡快;二是比较安全;三是仰卧睡觉,后脑勺着枕头,不会生后脑突起的现象。
2.窝窝蒸成”朝王版”
在全国各地,窝窝头大都呈塔状,即上尖下大的圆锥体。而永和则是长条形,酷似旧王朝时期大臣见皇上时手中拿着的笏,民间俗称“朝王板”。吃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食量随手掰下一块。所以在永和窝窝不称“个”而称“条”。素有“窝窝一条,开水一瓢”的说法。
3.饺子皮儿不用擀
在我国北方,逢年过年都要吃饺子。做饺子时将面和匀和到,然后搓成细圆条,再用刀切成核桃大小的面块,然后用小擀面仗擀成薄薄的圆形面皮,放上馅,用手捏成。而永和饺子皮不用擀面仗擀,而是用两只手捏,当地人叫“套壳壳”。“壳壳”呈半圆体,恰如皮球的一半。然后放进去馅,用手捏住即成。这种壳壳,由于本身就是个容器样,因此,放馅比较多,捏时也容易。
4.婆婆原来是奶奶
永和人将祖母叫“婆婆”,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少见。一次,永和一位经商者家中来了外地一个朋友,这位经商者向朋友介绍家中的成员:“这位是我爸”。朋友立即说:“伯父你好。”“这位是我妈”。朋友又说:“伯母你好。”“这位是我婆婆”。朋友怔在那里不知如何称呼,悄声问:“你说的那位婆婆究竟是你什么人?”经商者答道:“是我奶奶呀”朋友才恍然大悟:“啊,婆婆原来是奶奶!”
5.窗户玻璃按在外
窗户的玻璃一般安在窗子内部,如有人从窗户入室,非得敲碎破璃不可。但永和窗户的玻璃却安在窗子外部。如果有人想从窗子上入室,只要拔去固定玻璃的小钉子即可卸下玻璃。2000年,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来永和县检查文化站建设情况,他一眼便看出这一问题,当即指出:“窗户玻璃安错了,应该安在内部”。永和同志回答:“永和县的建筑物玻璃都安在外面,不信你可以到别处看看。”这位总工又看了附近几处建筑物,果真如此。于是笑着说:“这真是一大怪呀。”
6.一张厚馍焙一天
永和农村,人们喜欢吃“厚馍馍”。这种厚馍,不是用锅蒸出来的,而是用火焙出来的,制作这种厚馍馍,先要将白面和好,面要硬,然后揉匀,在面里放上盐、芝麻等佐料,擀成2-3公分厚的圆饼,大者如同脸盆,小的如同碗口,然后放进一口旧式大铁锅内用微火焙。这种铁锅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可盛下一担水;二是厚。锅沿大约有半公分,把厚馍馍放进去后,用柴火慢慢地烧,不能用急火,否则会出现外焦里生的现象。因为馍很厚,火又不能急,因此,焙成一个厚馍馍,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厚馍馍在锅里连烤带捂,慢慢地熟了,从外表看不黄不焦,好像生面一样,可实际上已成熟食,由于面硬又厚,还夹带着芝麻盐之类,吃起来既香又耐嚼,较长时间不会霉坏,是外出者携带的理想干粮。
7.“炸麻花”长在地里面
提起“炸麻花”,差不多人人都会认为是用白面搓成后再在油锅里炸出来的,可是在永和“炸麻花”却是生长在地里面的一种多年生的野生植物。这种叫“炸麻花”的野生植物成丛生状,叶子又细又长,每到秋天,在丛生的叶子中间便会生长出一根根茎来,在茎的顶部,开出一簇簇碎小的白色花朵,犹如野生小蒜的花一样。人们将这些碎小的花儿摘下来,或捣碎捏成花饼凉干,或阴干后装进瓶子里待用。在做饭或做有时将油烧热,把花饼或花朵放进油里一炸,立即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做出来的饭菜闻着喷喷香,让人馋涎欲滴,吃起来更是清香满口,回味无穷。
8.大门楼斜着盖
永和家衣修窑盖房时,十分讲究坐字,窑房不能正方向修建,一般都要根据主家的姓氏确定在什么字上,朝那个方向偏,偏多少。而大门楼也讲究坐字,一般也要偏一些,比如大门朝东开吧,那么,大门楼要修成朝东南或东北方向,这样修出的大门楼都是斜着的。如果那家的大门楼是正方向开的,那么,主家一定要在院内再修一个照壁遮挡。
在永和农村,普遍流行小孩“睡摇车”。这种摇车用木料做成,长2.5尺,宽1.2尺-1.5尺,中间着地,两头翘起,上头较窄,下头较宽,下头部分留有手柄。睡觉时,将小孩放在摇车上,然后用布绳将孩子和摇车捆在一起,防止翻身时掉下来,或者睡醒时,大人不在,小孩自己爬起摔在地下。将小捆好后,大人抓在手柄上下摇动,摇车便这头翘起,那头落下,小孩在摇车上悠悠忽忽,很快便睡着了。
据考查,小孩睡摇车有三大好处:一是入睡快;二是比较安全;三是仰卧睡觉,后脑勺着枕头,不会生后脑突起的现象。
2.窝窝蒸成”朝王版”
在全国各地,窝窝头大都呈塔状,即上尖下大的圆锥体。而永和则是长条形,酷似旧王朝时期大臣见皇上时手中拿着的笏,民间俗称“朝王板”。吃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食量随手掰下一块。所以在永和窝窝不称“个”而称“条”。素有“窝窝一条,开水一瓢”的说法。
3.饺子皮儿不用擀
在我国北方,逢年过年都要吃饺子。做饺子时将面和匀和到,然后搓成细圆条,再用刀切成核桃大小的面块,然后用小擀面仗擀成薄薄的圆形面皮,放上馅,用手捏成。而永和饺子皮不用擀面仗擀,而是用两只手捏,当地人叫“套壳壳”。“壳壳”呈半圆体,恰如皮球的一半。然后放进去馅,用手捏住即成。这种壳壳,由于本身就是个容器样,因此,放馅比较多,捏时也容易。
4.婆婆原来是奶奶
永和人将祖母叫“婆婆”,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少见。一次,永和一位经商者家中来了外地一个朋友,这位经商者向朋友介绍家中的成员:“这位是我爸”。朋友立即说:“伯父你好。”“这位是我妈”。朋友又说:“伯母你好。”“这位是我婆婆”。朋友怔在那里不知如何称呼,悄声问:“你说的那位婆婆究竟是你什么人?”经商者答道:“是我奶奶呀”朋友才恍然大悟:“啊,婆婆原来是奶奶!”
5.窗户玻璃按在外
窗户的玻璃一般安在窗子内部,如有人从窗户入室,非得敲碎破璃不可。但永和窗户的玻璃却安在窗子外部。如果有人想从窗子上入室,只要拔去固定玻璃的小钉子即可卸下玻璃。2000年,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来永和县检查文化站建设情况,他一眼便看出这一问题,当即指出:“窗户玻璃安错了,应该安在内部”。永和同志回答:“永和县的建筑物玻璃都安在外面,不信你可以到别处看看。”这位总工又看了附近几处建筑物,果真如此。于是笑着说:“这真是一大怪呀。”
6.一张厚馍焙一天
永和农村,人们喜欢吃“厚馍馍”。这种厚馍,不是用锅蒸出来的,而是用火焙出来的,制作这种厚馍馍,先要将白面和好,面要硬,然后揉匀,在面里放上盐、芝麻等佐料,擀成2-3公分厚的圆饼,大者如同脸盆,小的如同碗口,然后放进一口旧式大铁锅内用微火焙。这种铁锅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可盛下一担水;二是厚。锅沿大约有半公分,把厚馍馍放进去后,用柴火慢慢地烧,不能用急火,否则会出现外焦里生的现象。因为馍很厚,火又不能急,因此,焙成一个厚馍馍,往往需要一天的时间。厚馍馍在锅里连烤带捂,慢慢地熟了,从外表看不黄不焦,好像生面一样,可实际上已成熟食,由于面硬又厚,还夹带着芝麻盐之类,吃起来既香又耐嚼,较长时间不会霉坏,是外出者携带的理想干粮。
7.“炸麻花”长在地里面
提起“炸麻花”,差不多人人都会认为是用白面搓成后再在油锅里炸出来的,可是在永和“炸麻花”却是生长在地里面的一种多年生的野生植物。这种叫“炸麻花”的野生植物成丛生状,叶子又细又长,每到秋天,在丛生的叶子中间便会生长出一根根茎来,在茎的顶部,开出一簇簇碎小的白色花朵,犹如野生小蒜的花一样。人们将这些碎小的花儿摘下来,或捣碎捏成花饼凉干,或阴干后装进瓶子里待用。在做饭或做有时将油烧热,把花饼或花朵放进油里一炸,立即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做出来的饭菜闻着喷喷香,让人馋涎欲滴,吃起来更是清香满口,回味无穷。
8.大门楼斜着盖
永和家衣修窑盖房时,十分讲究坐字,窑房不能正方向修建,一般都要根据主家的姓氏确定在什么字上,朝那个方向偏,偏多少。而大门楼也讲究坐字,一般也要偏一些,比如大门朝东开吧,那么,大门楼要修成朝东南或东北方向,这样修出的大门楼都是斜着的。如果那家的大门楼是正方向开的,那么,主家一定要在院内再修一个照壁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