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吧 关注:1,578贴子:8,859

魏蜀争夺汉中50年:决定蜀汉存亡的战略要地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中,汉中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在这50年里,蜀汉对魏的多次大规模进攻行动都和汉中有关。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17~219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夺取了汉中。此后蜀汉便常以该郡作为北伐的屯兵基地。据《三国志》记载,自建安二十四年刘封占东三郡,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兵出骆谷抵渭滨,共计8次由当地发兵进攻曹魏。在此期间,魏国方面对汉中地区也很重视,曾经五番出动大军进攻汉中,兵力多在10万以上。这一地区为什么会引起蜀魏双方的争夺?蜀国在汉中的军事部署前后发生怎样的演变?这些变化给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带来哪些影响?


IP属地:湖南1楼2015-05-08 20:34回复
    (一)汉中处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
    三国时期,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是南北对峙,南方的吴蜀联盟与占据北方中原的曹魏相互抗衡。关中平原是魏国西部的经济、政治重心区域,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占有此地后,设置卫觊等良吏,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兴屯田,又多次从临近地区迁来人口,使当地生产迅速恢复,军事力量逐步增强,成为对蜀作战的强大基地。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中间地带,蜀魏两国为了保卫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把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以阻止对方军队入境践踏劫掠,同时也可造成己方陈兵敌方边境的有利态势。所以说,占据汉中具有防御入侵和准备出击的双重作用,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割据战争当中两方尽力争夺的前哨阵地。如顾祖禹所言:“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曹操立刻意识到关中所受威胁,为了不让刘备抢先夺得汉中,进逼秦陇,他迅速于次年率军西征,打败张鲁,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并派遣张郃领兵侵入巴中,“割蜀股臂”。刘备随即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倾注全力争夺汉中,经过岁余反复交锋,终于迫使魏军撤退,获得了这块宝贵领土。此后数十年内,该郡的防御为蜀国的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如乐史所称:“汉中实为巴蜀捍蔽,故刘先主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据蜀,汉中皆为所有。氐虏接畛,又为威御之镇。”


    IP属地:湖南3楼2015-05-08 20:35
    回复
      (二)汉中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
      汉中之所以受到蜀魏两国重视,另一原因是该郡四通八达,川陕之间多条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衢地”,即现代军事学所说的战略枢纽。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山脉的几条通道,即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到达汉中后,再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分别进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巴地)。这五条道路汇集在汉中盆地,以南郑为中心。下面予以详述:


      IP属地:湖南4楼2015-05-08 20:35
      回复
        2.益州方向 在汉中之南,通往四川盆地;主要有两条道路:
        (1)金牛道 又称“剑阁道”、“石牛道”,即传说中蜀王受秦国欺骗,遣力士为运送石牛所开之道。自汉中盆地西端古阳平关(今陕西勉县武侯镇)西南行,穿越巴山至葭萌(即蜀汉之“汉寿”,在今四川广元市老昭化北)与陈仓道会合,南行穿剑门山,即天险剑阁,经梓潼、涪(今四川绵阳)、雒(今四川广汉市)到达成都。这是巴山通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历史上联系长安和成都的主要交通动脉。《读史方舆纪要》卷56《陕西五·汉中府》曰:“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
        (2)米仓道 自南郑向南行,溯汉水支流濂水而进,穿越巴山山脉的西段---米仓山,再沿宕渠水(今巴水河上游)而行,即到达巴中。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汉中,张鲁南逃时就是走这条路线。由此向西可达巴西郡首府阆中,取道西至成都。若继续顺流而下,则能抵达宕渠(今四川渠县)、垫江(今四川合川),汇入西汉水(嘉陵江),南入大江。张鲁归降后,曹操命张郃南徇三巴,曾由此途进军至宕渠之蒙头、荡石,为张飞所败,逃回汉中。
        此外,关中入蜀的另一条重要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也和汉中有密切联系。陈仓道由长安沿渭水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翻越秦岭山脉西端,向西南过散关,沿着嘉陵江北段而下,经河池(今甘肃徽县)、武兴(今陕西略阳)、关城(今陕西阳平关)、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至葭萌(汉寿)与金牛道汇合入蜀。
        陈仓道迂回遥远,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较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历来颇受重视。汉代四川的物资北运秦陇,除走褒斜道外,也经漕运至沮县(今陕西略阳),再走陈仓道进入关中。这条道路虽然未入汉中境界,但是其途中要枢---沮县(即蜀国之武兴)濒临汉中西陲要塞阳平关,并有水路可通漕运。曹魏军队如果未占汉中,想走陈仓道入蜀,会受到东侧蜀军的严重威胁,很容易被其出击阻截;蜀军还可以先放魏师通过,随后切断其补给供应,造成魏师乏粮的窘境。另一方面,巴蜀政权向关中进军,也可以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沮县北上,走陈仓道穿越秦岭。例如汉高祖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诸葛亮的二次北伐,都是经过这条道路。


        IP属地:湖南6楼2015-05-08 20:36
        回复
          3.凉州方向 由汉中西行,出阳平关至武兴后,除可沿故道北上陈仓,南下关城之外,还可经多条道路通往凉州地区:
          (1)武都、阴平 这两郡位于汉中之西,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东汉中叶,武都太守虞诩曾动员吏士,开通自沮(今陕西略阳)至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的嘉陵江支流航道。再往西南即到达阴平。二郡北与曹魏的天水、南安、陇西等郡接壤,南临益州的梓潼郡,阴平有景谷道(又名左担道)通往江油和涪县,是蜀汉政权西北的侧门,后来邓艾灭蜀便是经由此途。武都、阴平若是落入敌手,蜀地和汉中西境都会受到威胁,故此刘备曾遣吴兰、雷铜领兵争夺该地,但是败于曹洪。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自汉中起兵,攻占二郡。汉中和武都之间有水路可以相通,孔明再出祁山时,便由此途以舟船运送兵员粮草。诸葛亮病逝后,武都、阴平又成为姜维北伐的主要屯兵基地。
          (2)祁山、天水 由武兴至下辨(今甘肃成县)或河池(今陕西徽县)均有陆路北行,经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一带进入陇西天水郡界。这组道路可以绕过秦岭西侧,避开其险峻难登的不利地形。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未听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的建议,就是采用了这条较为安全的进军路线。


          IP属地:湖南7楼2015-05-08 20:36
          回复
            二、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三国时期,蜀国对汉中地区的兵力部署屡屡作出调整,这和它在各个历史阶段对魏作战方略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分述如下:


            IP属地:湖南11楼2015-05-08 20:37
            回复
              (一)刘备亲征汉中时期
              这一时期从建安二十二年冬(公元217年)刘备发兵进攻汉中,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攻占汉中全境后撤军回川为止,其特点是向这个战略方向投入主力部队,并且倾全蜀之人力、财力予以支持,直至取得战役胜利。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孙权、刘备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双方在江北沿线相持不下的状况难以打开,因此都想在敌对势力较为弱小的西部地区进行扩张,借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来制约对手。汉中这块战略要地因此而引起他们的觊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四月,刘备占领成都,统治了益州,此举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业。曹操采取的对策,就是于次年四月针锋相对地出兵,经过半年多跋涉作战,攻占了川陕中间地带--汉中以及三巴,这一举措既保护了关中腹地,又能对巴蜀造成直接威胁。然后他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领大众撤还邺城。两年后,刘备巩固了益州的统治,听从法正之谋,乘曹军主力退还中原,汉中守军薄弱、将帅才略不足的有利形势,全力出兵北伐,夺取了这块战略要地。曹操亲率大军来援,刘备明智地选择坚壁不战、迫使敌人力竭撤兵的做法,双方相持月余。曹营给养匮乏,军心涣散,逃兵日增,曹操被迫放弃汉中,领兵退还。
              刘备占据汉中盆地后,为连接荆、益两州,保障其侧翼安全,又令刘封顺汉水东下,攻击上庸;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刘、孟的进攻节节获胜,顺利夺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至此,原来汉朝汉中郡辖区全部被蜀军占领,还打开了通往中原荆襄地区的道路。汉中战役为蜀汉政权夺得了横越千里的战略要地,巩固了它的统治,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这一重大成功标志着刘备平生事业的光辉顶点,而胜利的获取与其审时度势、部署得当有着紧密联系。


              IP属地:湖南12楼2015-05-08 20:38
              回复
                (二)魏延镇守汉中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撤还成都,命魏延驻守汉中,到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统众北驻沔阳之前。在此期间,魏延镇守的汉中在驻军数量和外界环境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两点值得注意:
                1.主力南撤,偏师留守 刘备在占领汉中和东三郡后,于当年七月在沔阳登坛称王,任命数有战功的魏延为汉中都督、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总揽当地军政要务。然后率领蜀军主力撤回成都休整。后年(公元221年)为报荆州丢失、关羽被杀之仇,刘备又亲率大军东征孙吴,在夷陵遭受惨败。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主持国政,与孙吴和好;蜀国军队主力平时驻守在成都附近,仅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出征南中,平定当地蛮夷叛乱,事后又回到成都。在此期间,蜀国在汉中方向采取防御态势,留驻偏师,具体人数不详。夷陵之战以前,蜀汉全国兵力约有十余万。张鹤泉曾根据一些史实推断,“汉中、江州都督区平时所驻军队都不会低于2万人”。其说大致可信。
                2.东面侧翼丧失 刘备从汉中撤离时,该郡两翼都在蜀军控制之下,东边的西城、上庸、房陵由刘封、孟达等镇守;西边的武都、阴平虽属魏境,但要镇武兴(今陕西略阳)由蜀军掌握。因为左右两翼提供了保护,魏延最初的防御任务只是阻击北面秦岭诸道来犯的敌人,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在荆州关羽覆亡之后,东三郡直接与魏、吴接壤,在两国威胁下岌岌可危;守将孟达又因与刘封发生矛盾而降魏,引敌兵来攻。申耽、申仪兄弟见局面不利也随之叛变;刘封独木难支,作战失败,逃归成都,西城、上庸、房陵落入魏国之手。
                东三郡丧失,不仅使蜀国丢掉了一条出入中原的重要通道,而且加重了汉中郡的防御任务。魏延不得不从有限的军队中分出一部分投入到盆地东缘,以提防曹魏在西城方向可能发动的进攻。幸而当地形势险要,扼守关塞不需要太多人马。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曹魏先是经历了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等重大政治事变,后又和孙权交恶,在黄初年间三次动员大军南下征吴;面对蜀汉的西线则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使汉中地区度过了战乱年代当中少有的和平岁月。


                IP属地:湖南13楼2015-05-08 20:38
                回复
                  从前引史籍记载来看,姜维作出的军事部署调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放弃汉中外围,收缩防守,诱敌深入 更改了自魏延镇守汉中以来“拒敌于盆地边缘山区”的作战方针,撤消了外围的大部分据点,军队集中到汉、乐二城,分别由蒋斌、王含驻守,各领兵五千人。西陲则严守阳安(平)关,主将为傅佥、蒋舒,阻止敌人破关后攻击武兴(今陕西略阳)或南下剑阁。并准备派遣小股部队进行游击骚扰,待敌军乏粮撤退时乘势反攻。
                  2.削减汉中人马,退往汉寿 命令汉中都督胡济率领部分守军撤至汉寿驻扎,待命行动。汉中驻军原来不满三万,此时大致分布情况是:汉、乐二城各5000人,阳安关可能也有5000人,几个围守(如黄金、兴势围)各留少量兵力驻守,恐怕总数不足二万。
                  3.加强陇西方向的防御 姜维所立的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诸围守皆在陇西前线、蜀国北境,即今甘肃省南部。据刘琳考证,建威在今甘肃西和县南;武卫、石门都在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武城围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武城山上;西安、建昌、临远三围具体地点不详,但亦当在甘肃南部。姜维的部署是在上述七围加强兵力,巩固防务,可见他还是把对魏作战的攻防重点放在了武都、阴平以北的陇西前线。
                  4.主力屯汉寿,后移沓中 姜维从关中退兵时,所率蜀军一部分随他撤回成都,另一部分留在汉寿待命,仍然沿用费祎临终前制订实施的防御部署。前引《姜维传》及《华阳国志》等书也提到胡济率军退驻汉寿。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北伐侯和(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被魏将邓艾挫败。朝内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敝,准备上表请后主将其调回成都,夺其兵权。而专权的宦官黄皓也想罢免姜维的大将军职务,让阎宇担任。姜维对此疑惧不安,便率领蜀军主力在沓中屯田,不再返回成都。
                  对于姜维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埋下了祸根。其中郭允蹈的《蜀鉴》论述较为深刻,摘引如下:
                  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
                  先贤的评论非常中肯。蜀汉与曹魏相比,在兵众和财力上处于明显劣势,之所以能够守住汉中,拒敌于国门之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依托汉中外围险要地势进行防御作战,这样可以用少数兵力扼守山川险隘,阻击来寇,使之不能入境。魏军人马虽众,但是千里跋涉,粮运难继,无法作持久对抗。蜀军如果弃险不守,抛掉了自己的有利条件,使强敌轻易进入平原,得以发挥其兵力优势,那么汉、乐二城及阳安关的守御便岌岌可危了。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战略部署,实施成功固然能获大胜,但以孤城弱旅应对强敌猛攻,难保不出疏漏,一旦有失,汉中被敌人占领,就会对蜀国安危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蜀军主力在北伐侯和失利后,没有返回汉寿,而是留驻沓中屯田,更是一个严重错误。蒋琬、费祎执政时期,蜀军主力平时屯于涪县、汉寿,位于后方。北部边境报警后,由于有前线守军就地抵抗,援兵在赶赴前线救急途中不会遇到敌人的阻击和干扰,可以按照预定时间赶到作战地域。现在姜维担心自己回朝后会被夺去兵权,又念念不忘北伐陇右,故不愿退师汉寿。主力屯于边陲偏僻的沓中,一是暴露在敌人面前,容易受到攻击;二是和汉中东西悬隔千里,中间又有山水险阻诸多障碍;一旦形势告急,很难及时赶赴援救。魏军统帅正是看到了姜维兵力部署的这一破绽,在第二年分兵进攻,以偏师牵制住沓中的姜维,主力则顺利占领汉中盆地,并攻陷了阳安(平)关。蜀军自开战以来节节败退,未曾进行有效的抵抗,除汉、乐二城等少数据点外,汉中全郡均被钟会占领,并且长驱直入,通过关城天险向汉寿、剑阁进军。姜维“积谷聚兵,听敌入平”,将魏军主力牵制在汉中盆地加以歼灭的计划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IP属地:湖南17楼2015-05-08 20:40
                  回复
                    三、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战争中,汉中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曾经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蜀魏两国的交战过程来看,汉中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对双方并不是均等的。对于处于弱势的蜀汉来说,汉中是必争必守之地。从防御角度来讲,若失掉汉中,武都、阴平亦不能保,四川盆地与关中、陇右之间就没有了一个缓冲地带,敌人能够从多条道路直接进攻或威胁巴蜀,守卫者也会顾此失彼,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从进攻角度来分析,蜀国占领汉中后形势十分有利,可以从多条道路向曹魏的荆襄、关中和陇右进行攻击,魏军若是分兵防守,自然会削弱力量。事实上,诸葛亮、姜维频频发动的北伐,虽然与敌人互有胜负,但是基本上掌握着战争主动权;曹魏守军尽管在数量上占优,却经常处在被动境地。其原因之一,就是汉中蜀军能从几个方向出击,声东击西,使其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因此陷入被动。蜀汉自刘备占据益州以来,拓展领土最多的两次辉煌胜利,都是在把主力部队投入到汉中地区以后取得的。第一次是刘备兵进汉中,斩夏侯渊,迫退曹操,又东取西城、上庸、房陵三郡。第二次是诸葛亮自汉中北伐,坐镇建威,派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这些史实,都证明了汉中对于蜀国进攻曹魏所起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刘备在入川以后,军事上屡陷被动,几经惨败,究其原因,往往与其未对汉中驻防给予足够重视有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引兵东下,和孙权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曹操乘虚击败张鲁夺得汉中,并进军三巴,致使蜀中惊恐摇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苦战之后占领了汉中和东三郡,却又把主力撤回成都,让关羽在东线孤军北伐,结果受到魏吴双方南北合击,丢弃了荆州。刘封在上庸抵御魏国进攻时,由于力量薄弱,无法相抗;而汉中守军因数量有限,亦不能给予有力支持,使东三郡又落入敌手,蜀国在四川盆地以东的领土丧失殆尽。廖立曾严厉批评刘备的错误决策:“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卢弼注释曰:“此虽忿言,然当日情势实如此。”
                    今人吴健亦曾详细论述刘备汉中撤兵的恶果。他认为,刘备如果率领益州主力军队留驻汉中或出击陇右,曹操的大部兵力是不敢离开关中的,至多只能抽调少数人马前往襄阳。而对付少数援兵,关羽不需要调走荆州守军。守军不调,荆州也就不会丢失。同时,若是关羽形势不利,身在汉中前沿的刘备君臣也能及时分兵顺汉江东援樊城,从侧后夹攻曹军,关羽军队在荆州仍能站稳脚跟。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对蜀汉较为有利的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备率领益州主力离开了汉中前线,造成其既不能及时东援关羽,又不能牵制、打击曹操的主力,终于形成了关羽这支偏师独抗曹、孙两大强敌的局面。


                    IP属地:湖南19楼2015-05-08 20:42
                    回复
                      IP属地:湖南21楼2015-05-08 20:42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5-08 21:3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5-08 22:09
                          回复
                            哒哒哒~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5-08 22: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