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小说中主人公往往都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是具有一些共同点的学者。但是看他的小说却从来不会让人觉得无趣乏味,这不仅是因为情节和传达思想的关系,更是因为这一个个看似相似的人物却各有各的不同,以鲜活的面容跃于纸上。
夏目漱石笔下的学者与我从前印象中的学者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向来以为知识只应该被当做一种工具来运用,用来解决实际所遇见的问题。学者和知识的关系应该就是工匠和工具的关系,工匠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匠也受益于工具,有时候受启发于工具而创造性的改进工具或者发明新工具。但夏目漱石笔下,或者甚至是漱石自己,都不是我所想象的这种学者。他们会被知识所吸引,有时候也会反而因知识而感到迷茫和痛苦。知识不再是学者运用的工具,而成为了吸引学者的一个充满奥秘的领域。与此同时,踏入这个领域的学者在获得从前没有的见识的同时也因为这种见识而感到困惑甚至痛苦。他们将其在这个领域中获得的见识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进行辨证。在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他们自己的性格也在被改变着。所以夏目漱石笔下的学者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沉溺于知识中不可自拔,而与外界世界出现了一定的脱轨现象。很多人物,比如须永,一郎,建三,代助等都因为思考过多而敏感,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些学者不擅长社交,就算是和家里人打交道也令他们多少感到有些厌恶(这种心态恐怕除了学识的原因,也跟漱石从小不甚幸福的家庭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吧),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不可理喻般的“情商低”。
夏目漱石笔下的学者与我从前印象中的学者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向来以为知识只应该被当做一种工具来运用,用来解决实际所遇见的问题。学者和知识的关系应该就是工匠和工具的关系,工匠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匠也受益于工具,有时候受启发于工具而创造性的改进工具或者发明新工具。但夏目漱石笔下,或者甚至是漱石自己,都不是我所想象的这种学者。他们会被知识所吸引,有时候也会反而因知识而感到迷茫和痛苦。知识不再是学者运用的工具,而成为了吸引学者的一个充满奥秘的领域。与此同时,踏入这个领域的学者在获得从前没有的见识的同时也因为这种见识而感到困惑甚至痛苦。他们将其在这个领域中获得的见识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进行辨证。在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他们自己的性格也在被改变着。所以夏目漱石笔下的学者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沉溺于知识中不可自拔,而与外界世界出现了一定的脱轨现象。很多人物,比如须永,一郎,建三,代助等都因为思考过多而敏感,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些学者不擅长社交,就算是和家里人打交道也令他们多少感到有些厌恶(这种心态恐怕除了学识的原因,也跟漱石从小不甚幸福的家庭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吧),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不可理喻般的“情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