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和奕欣兄弟在经过一番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激烈争斗之后,终于在道光三十年(1850)的春节分出了胜负。正月十四日,已进入弥留状态的道光皇帝,在他的书房“慎德堂”召见宗人府宗令(皇族的族长)、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相当于皇室的管家)等,当众开启装有皇帝亲笔朱谕的鐍匣,明白宣示:“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
为了避免因叙述复杂而产生文字理解上的歧意,皇帝亲笔书写的立储朱谕一般都很简明扼要,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但在清朝所有皇帝的立储朱谕中,除了明示储君外,同时还写上封另一皇子为亲王的,则以道光皇帝的这道朱谕为绝无仅有的。可见道光皇帝对于失败的皇六子奕欣一方是心怀愧疚的,所以采用这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来予以补偿。
汝佳按:道光皇帝的这道立储朱谕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道中国皇帝亲笔书写的立储诏书,史料价值非常高。
就在宣示皇太子的当天,六十九岁的道光皇帝驾崩,庙号“宣宗”,尊谥“成皇帝”。十二天以后,皇太子奕詝正式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咸丰,以明年(1851)为咸丰元年,即清文宗咸丰皇帝。奕詝胜利了。这一年,奕詝虚岁二十岁,奕欣虚岁十九岁。
咸丰皇帝奕詝的器局颇不宽宏,在他看来,父皇虽然将大位给了自己,其实心中是不以自己为然的,在立储朱谕中标新立异的写上加封六弟为亲王,等于宣告天下,奕欣虽然没有继承大位,但其能力却并不在继位的皇帝之下,这让咸丰皇帝的自尊心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此后一生都觉得有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从而埋下了日后兄弟间猜忌甚深的根子。此时,虽然恪于父皇的遗命,咸丰皇帝不得不马上册封奕欣为“和硕恭亲王”,但正式册封的典礼却没有立即举行,而是推迟到了咸丰三年。因为,到咸丰三年的时候,咸丰皇帝迫不得已要重用这个弟弟了,欲取之,必先予之嘛。而王号用一“恭”字,很明显的一层意思,就是在警告这个与自己竞争失败的弟弟——你不要不服气,要顺从我。而另一层意思,则是表达了皇帝对未来兄弟感情的一种期待——希望日后两人能够“兄友弟恭”。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运动方兴未艾,清廷上下,莫不惶惶,国势渐呈“不可为”的态势。偏偏那位深受咸丰皇帝信任的“杜师傅”又在这一年八月去世了,后来极得皇帝倚重的肃顺现在又资历不够,不能参与最高决策。因此,在这一年十月初七日,苦于大厦难支的咸丰皇帝,不得不特命恭王“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之所以说这是“特命”,是因为清朝的祖制是禁止皇子和皇室宗亲进入军机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因宗室亲藩趁机揽权而危及皇权。仁宗嘉庆四年(1799)一月,嘉庆皇帝虽曾一度以军机处事务繁重为由,命他的哥哥成亲王永瑆入职军机处,但仅到同年十月间,就因“不符祖制”而命其退出军机,所以这也算不得成例。
以皇帝胞弟身份进入军机处的恭王,理所当然的成了军机处的一把手,那时候叫作“军机领班”,大概类似于今天的首相。咸丰皇帝为了表示他对六弟的绝对信任,第二年还授他都统、宗人府宗令等职,把军权和族权都交给了他。这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登基以后,他们哥俩在政治上的一段“蜜月期”。
可惜好景不长,兄弟俩的这段“蜜月期”在不到两年之后,便因恭王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即静皇贵妃)的生病和去世而彻底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则是兄弟间政治关系的严重恶化,直至咸丰皇帝驾崩时都不能化解,由此直接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女主临朝的结果。
据后来成为齐白石先生老师的王闿运在其《祺祥故事》里记载,当年奉孝和太后懿旨抚养奕詝的静皇贵妃对奕詝非常好,不但视同己出,甚至还到了“舍其子(奕欣)而乳文宗(奕詝)”的地步(这个可能多少有些夸张)。咸丰皇帝登基后,也对这位养育过自己的庶母非常孝顺,在《清实录》里,几乎每天都有咸丰皇帝“问皇贵太妃安”的记载。皇帝每天都去向不是自己生母的太妃问安,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咸丰皇帝虽然恪于祖制,没有晋封静皇贵妃为皇太后,但实际上的待遇,却跟皇太后没有什么差别。
汝佳按:根据清朝的制度,晋封皇太后的后妃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新皇帝的嫡母,也就是先皇在位时的皇后,如前面提到的孝和皇太后,虽不是道光皇帝生母,但却是道光的父亲仁宗嘉庆皇帝在位时的皇后,故而能够晋封皇太后。同样,后来与慈禧太后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也是以咸丰皇帝的皇后、同治皇帝的嫡母身份晋封为皇太后的,而且因为嫡庶之分,在当时把持朝政的肃顺等人的刻意操弄之下,慈安的排名尚在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之前;再一个就是皇帝的生母,因为自己“肚子争气”,生个儿子做了皇帝,母凭子贵,水涨船高,自然也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是这样当上太后的。
据王闿运的笔记和其它可靠史料记载,咸丰五年(1855)六月底,康慈太妃病重卧床。皇帝把康慈太妃视同生母,非常关心她的病情,除了每天正常的问安之外,还常常专门抽空去看望。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他的这份孝心上:有一次,当皇帝去看望太妃的时候,看见太妃正侧身向里躺在床上休息,皇帝不愿意不打搅她,便摇手不让太监宫女禀告。太妃却在恍惚中感觉到有人进来,还以为来者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恭王呢,于是头也不转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又跑来做什么?我所有的东西都给你了。他(指皇帝)生性多疑,知道你总往我这里跑的话,会生出嫌隙的。”咸丰皇帝一听这话,当然明白太妃的意思,当然觉得很不高兴,便就喊了一声“额娘”,太妃听声音不对,转头一看,这才发现来的是皇帝而不是恭王。当时的气氛非常尴尬,太妃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仍旧转头朝里不说话。
正是因为太妃这句怕皇帝生出嫌隙的话,才使得皇帝对太妃、甚至对恭王,都生出了很严重的嫌隙,可惜连恭王自己都不知道。
还有一次就更严重了:七月初一日,皇帝得知康慈太妃已进入弥留状态,便急忙赶去送终。刚一到太妃寝宫门口,就碰见恭王神情悲戚的从里面出来,皇帝便问:“额娘的病怎么样了?”恭王回答说:“回皇上的话,已经是不行了,看样子是在等皇上的封号,就好瞑目了。”这里恭王所说的封号,当然是指“皇太后”的尊号。皇帝大概是听说“已经不行了”,一时着急,也顾不得多说什么,只“哦、哦”两声,就匆忙进去了。
恭王误会了皇帝不置可否的“哦、哦”两声,是已经同意给母亲晋封皇太后了,于是马上赶到内阁传旨,令礼部等相关衙门准备晋封皇太后的典礼仪制。其实在咸丰皇帝而言,他那两声“哦、哦”,并不代表有任何明确的表示,所以当他看到相关衙门奏报的“晋封皇太后”的典礼仪制时,心中十分震怒。因为严格说起来,恭王这种草率的行为,已经是十分严重的“矫诏”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传圣旨”,这对至高无上的君权是一种挑衅。但是下面的奏报已经呈上来了,皇帝也不能硬说自己并没有晋封皇太后的意思,所以只好勉强批准了。这对皇帝来讲,实在是有点“哑子吃黄连”的味道。
咸丰皇帝批准是批准了,可是他对恭王那份隐忍已久的恼怒却开始迅速发酵。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康慈太后下葬后的第二天,皇帝便迫不及待的以恭王在“恭理太后丧仪”期间“礼仪疏略”为由,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令其重回上书房读书,美其名曰“保全”。虽然“加恩仍令内廷行走”,但事实上从此以后直到咸丰皇帝死前,恭王就一直被排除在大清朝的权力核心之外。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对恭王的处分实在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试想康慈太后是恭王的生母,他办理自己生母的丧事,怎么可能出现“礼仪疏略”的问题呢?不过,在这件事情上倒还真有人“礼仪疏略”,这个人恰恰便是咸丰皇帝自己:在康慈太后薨逝不久,内阁即明发上谕,对康慈太后的“丧仪”大肆“减杀”——明令将这位太后“不系宣宗(道光)谥,不袝庙”。就是不按惯例在康慈的谥号中加上道光皇帝的谥号“成”字,神主牌位不入太庙进行供奉祭祀。这些举动,无异于是告诉世人,与清朝的列代皇太后比起来,康慈这个“皇太后”是封得很勉强的。这对已经去世的康慈太后来讲,简直算得上是一种侮辱。
汝佳按:道光皇帝死后正式的称谓是“宣宗成皇帝”,其中“宣宗”两字是庙号,“成”字是谥号。按清朝的制度,凡太后、皇后死后都应该在其本身的谥号中加上她丈夫的谥号,这就叫“系谥”,如咸丰皇帝生母的谥号就是“孝全成皇后”。封后而不“系谥”,这在明朝比较常见,但在清朝,以咸丰皇帝此举为空前绝后。
尽管在如何对待康慈太后的问题上,咸丰皇帝已经做得非常过分了,但他仍然觉得不解气。七月二十七日,内阁再次明发上谕:“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皇考宣宗成皇帝升遐,朕与顾命大臣敬启密缄,亲奉朱谕,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钦此。朕祗遵遗命,于十七日降旨,封奕欣为恭亲王,并于恭撰慕陵碑文内,敬谨叙述。惟是中外臣民,但以奕欣之封亲王,系朕即位后推恩,未知系皇考遗命,不足以传信后世。著将此旨付史馆,于实录本纪内,将皇考朱谕封奕欣为亲王,纂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遗命各条之此,以昭信史。”这是公开告诉天下臣民甚至子孙后代,如果不是恪于父皇当初的遗命,“朕”是根本不会封奕欣为亲王的。手足之情,至此决裂,而咸丰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胸器局如何,也于此可见一斑。
后来,当恭王联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成功,推翻咸丰皇帝临终确立的顾命辅政大臣制度,实现垂帘听政后,为了酬谢并进一步拉拢恭王,慈禧终于给康慈太后平了“反”,追还给了她作为一位过世的皇太后所应得的政治待遇。
当然,咸丰皇帝之所以敢如此决绝的对自己亲兄弟母子下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个在政治上足以替代王的人了——这个人便是肃顺。
为了避免因叙述复杂而产生文字理解上的歧意,皇帝亲笔书写的立储朱谕一般都很简明扼要,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但在清朝所有皇帝的立储朱谕中,除了明示储君外,同时还写上封另一皇子为亲王的,则以道光皇帝的这道朱谕为绝无仅有的。可见道光皇帝对于失败的皇六子奕欣一方是心怀愧疚的,所以采用这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来予以补偿。
汝佳按:道光皇帝的这道立储朱谕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道中国皇帝亲笔书写的立储诏书,史料价值非常高。
就在宣示皇太子的当天,六十九岁的道光皇帝驾崩,庙号“宣宗”,尊谥“成皇帝”。十二天以后,皇太子奕詝正式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咸丰,以明年(1851)为咸丰元年,即清文宗咸丰皇帝。奕詝胜利了。这一年,奕詝虚岁二十岁,奕欣虚岁十九岁。
咸丰皇帝奕詝的器局颇不宽宏,在他看来,父皇虽然将大位给了自己,其实心中是不以自己为然的,在立储朱谕中标新立异的写上加封六弟为亲王,等于宣告天下,奕欣虽然没有继承大位,但其能力却并不在继位的皇帝之下,这让咸丰皇帝的自尊心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此后一生都觉得有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从而埋下了日后兄弟间猜忌甚深的根子。此时,虽然恪于父皇的遗命,咸丰皇帝不得不马上册封奕欣为“和硕恭亲王”,但正式册封的典礼却没有立即举行,而是推迟到了咸丰三年。因为,到咸丰三年的时候,咸丰皇帝迫不得已要重用这个弟弟了,欲取之,必先予之嘛。而王号用一“恭”字,很明显的一层意思,就是在警告这个与自己竞争失败的弟弟——你不要不服气,要顺从我。而另一层意思,则是表达了皇帝对未来兄弟感情的一种期待——希望日后两人能够“兄友弟恭”。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运动方兴未艾,清廷上下,莫不惶惶,国势渐呈“不可为”的态势。偏偏那位深受咸丰皇帝信任的“杜师傅”又在这一年八月去世了,后来极得皇帝倚重的肃顺现在又资历不够,不能参与最高决策。因此,在这一年十月初七日,苦于大厦难支的咸丰皇帝,不得不特命恭王“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之所以说这是“特命”,是因为清朝的祖制是禁止皇子和皇室宗亲进入军机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因宗室亲藩趁机揽权而危及皇权。仁宗嘉庆四年(1799)一月,嘉庆皇帝虽曾一度以军机处事务繁重为由,命他的哥哥成亲王永瑆入职军机处,但仅到同年十月间,就因“不符祖制”而命其退出军机,所以这也算不得成例。
以皇帝胞弟身份进入军机处的恭王,理所当然的成了军机处的一把手,那时候叫作“军机领班”,大概类似于今天的首相。咸丰皇帝为了表示他对六弟的绝对信任,第二年还授他都统、宗人府宗令等职,把军权和族权都交给了他。这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登基以后,他们哥俩在政治上的一段“蜜月期”。
可惜好景不长,兄弟俩的这段“蜜月期”在不到两年之后,便因恭王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即静皇贵妃)的生病和去世而彻底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则是兄弟间政治关系的严重恶化,直至咸丰皇帝驾崩时都不能化解,由此直接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女主临朝的结果。
据后来成为齐白石先生老师的王闿运在其《祺祥故事》里记载,当年奉孝和太后懿旨抚养奕詝的静皇贵妃对奕詝非常好,不但视同己出,甚至还到了“舍其子(奕欣)而乳文宗(奕詝)”的地步(这个可能多少有些夸张)。咸丰皇帝登基后,也对这位养育过自己的庶母非常孝顺,在《清实录》里,几乎每天都有咸丰皇帝“问皇贵太妃安”的记载。皇帝每天都去向不是自己生母的太妃问安,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咸丰皇帝虽然恪于祖制,没有晋封静皇贵妃为皇太后,但实际上的待遇,却跟皇太后没有什么差别。
汝佳按:根据清朝的制度,晋封皇太后的后妃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新皇帝的嫡母,也就是先皇在位时的皇后,如前面提到的孝和皇太后,虽不是道光皇帝生母,但却是道光的父亲仁宗嘉庆皇帝在位时的皇后,故而能够晋封皇太后。同样,后来与慈禧太后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也是以咸丰皇帝的皇后、同治皇帝的嫡母身份晋封为皇太后的,而且因为嫡庶之分,在当时把持朝政的肃顺等人的刻意操弄之下,慈安的排名尚在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之前;再一个就是皇帝的生母,因为自己“肚子争气”,生个儿子做了皇帝,母凭子贵,水涨船高,自然也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是这样当上太后的。
据王闿运的笔记和其它可靠史料记载,咸丰五年(1855)六月底,康慈太妃病重卧床。皇帝把康慈太妃视同生母,非常关心她的病情,除了每天正常的问安之外,还常常专门抽空去看望。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他的这份孝心上:有一次,当皇帝去看望太妃的时候,看见太妃正侧身向里躺在床上休息,皇帝不愿意不打搅她,便摇手不让太监宫女禀告。太妃却在恍惚中感觉到有人进来,还以为来者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恭王呢,于是头也不转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又跑来做什么?我所有的东西都给你了。他(指皇帝)生性多疑,知道你总往我这里跑的话,会生出嫌隙的。”咸丰皇帝一听这话,当然明白太妃的意思,当然觉得很不高兴,便就喊了一声“额娘”,太妃听声音不对,转头一看,这才发现来的是皇帝而不是恭王。当时的气氛非常尴尬,太妃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仍旧转头朝里不说话。
正是因为太妃这句怕皇帝生出嫌隙的话,才使得皇帝对太妃、甚至对恭王,都生出了很严重的嫌隙,可惜连恭王自己都不知道。
还有一次就更严重了:七月初一日,皇帝得知康慈太妃已进入弥留状态,便急忙赶去送终。刚一到太妃寝宫门口,就碰见恭王神情悲戚的从里面出来,皇帝便问:“额娘的病怎么样了?”恭王回答说:“回皇上的话,已经是不行了,看样子是在等皇上的封号,就好瞑目了。”这里恭王所说的封号,当然是指“皇太后”的尊号。皇帝大概是听说“已经不行了”,一时着急,也顾不得多说什么,只“哦、哦”两声,就匆忙进去了。
恭王误会了皇帝不置可否的“哦、哦”两声,是已经同意给母亲晋封皇太后了,于是马上赶到内阁传旨,令礼部等相关衙门准备晋封皇太后的典礼仪制。其实在咸丰皇帝而言,他那两声“哦、哦”,并不代表有任何明确的表示,所以当他看到相关衙门奏报的“晋封皇太后”的典礼仪制时,心中十分震怒。因为严格说起来,恭王这种草率的行为,已经是十分严重的“矫诏”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传圣旨”,这对至高无上的君权是一种挑衅。但是下面的奏报已经呈上来了,皇帝也不能硬说自己并没有晋封皇太后的意思,所以只好勉强批准了。这对皇帝来讲,实在是有点“哑子吃黄连”的味道。
咸丰皇帝批准是批准了,可是他对恭王那份隐忍已久的恼怒却开始迅速发酵。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康慈太后下葬后的第二天,皇帝便迫不及待的以恭王在“恭理太后丧仪”期间“礼仪疏略”为由,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令其重回上书房读书,美其名曰“保全”。虽然“加恩仍令内廷行走”,但事实上从此以后直到咸丰皇帝死前,恭王就一直被排除在大清朝的权力核心之外。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对恭王的处分实在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试想康慈太后是恭王的生母,他办理自己生母的丧事,怎么可能出现“礼仪疏略”的问题呢?不过,在这件事情上倒还真有人“礼仪疏略”,这个人恰恰便是咸丰皇帝自己:在康慈太后薨逝不久,内阁即明发上谕,对康慈太后的“丧仪”大肆“减杀”——明令将这位太后“不系宣宗(道光)谥,不袝庙”。就是不按惯例在康慈的谥号中加上道光皇帝的谥号“成”字,神主牌位不入太庙进行供奉祭祀。这些举动,无异于是告诉世人,与清朝的列代皇太后比起来,康慈这个“皇太后”是封得很勉强的。这对已经去世的康慈太后来讲,简直算得上是一种侮辱。
汝佳按:道光皇帝死后正式的称谓是“宣宗成皇帝”,其中“宣宗”两字是庙号,“成”字是谥号。按清朝的制度,凡太后、皇后死后都应该在其本身的谥号中加上她丈夫的谥号,这就叫“系谥”,如咸丰皇帝生母的谥号就是“孝全成皇后”。封后而不“系谥”,这在明朝比较常见,但在清朝,以咸丰皇帝此举为空前绝后。
尽管在如何对待康慈太后的问题上,咸丰皇帝已经做得非常过分了,但他仍然觉得不解气。七月二十七日,内阁再次明发上谕:“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皇考宣宗成皇帝升遐,朕与顾命大臣敬启密缄,亲奉朱谕,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钦此。朕祗遵遗命,于十七日降旨,封奕欣为恭亲王,并于恭撰慕陵碑文内,敬谨叙述。惟是中外臣民,但以奕欣之封亲王,系朕即位后推恩,未知系皇考遗命,不足以传信后世。著将此旨付史馆,于实录本纪内,将皇考朱谕封奕欣为亲王,纂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遗命各条之此,以昭信史。”这是公开告诉天下臣民甚至子孙后代,如果不是恪于父皇当初的遗命,“朕”是根本不会封奕欣为亲王的。手足之情,至此决裂,而咸丰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胸器局如何,也于此可见一斑。
后来,当恭王联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成功,推翻咸丰皇帝临终确立的顾命辅政大臣制度,实现垂帘听政后,为了酬谢并进一步拉拢恭王,慈禧终于给康慈太后平了“反”,追还给了她作为一位过世的皇太后所应得的政治待遇。
当然,咸丰皇帝之所以敢如此决绝的对自己亲兄弟母子下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个在政治上足以替代王的人了——这个人便是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