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15年,农民工壮汉变成古稀翁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8-03-21 14:10:25 ) 稿件来源:
刘兵海站在已经卖空的库房门口一脸无奈。
新闻提示
15年前的1993年,行唐县农民刘兵海带着一支十几人的工程队,来到张家口做土建工程,由于活儿做得好,很快就树立了良好的信誉。1993年5月,张家口市清华制药厂找到他们,要求他们承建该厂一批土建工程,并且签订了正式合同。谁知工程做完之后,直到今天刘兵海也没有拿到该得的工程款。15年的艰难讨薪,刘兵海的经济损失已达50多万元,他也从壮汉变成了老头儿。然而,为了对得起当年随自己施工的乡亲,已届古稀之年的刘兵海夫妇靠捡破烂、拾菜叶为生,一直在张家口坚持讨薪。
■15年前:上了国有药厂的当
1993年4月,刘兵海带着十几位老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张家口做建筑工程,他们吃苦耐劳、认真作业,承包的几处市政工程都做得很漂亮,行唐农民工建筑队很快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由于他们工程队的施工进度快,质量好,位于他们施工现场附近的张家口市清华制药厂听说之后,主动找到刘兵海的建筑工程队,要求他们承建该厂一批土建工程,投资约12万元,并且可以签订正式的施工合同。清华制药厂表示:全部工程验收后,厂方会立即付清所有工程款。
刘兵海他们想,张家口市清华制药厂是国有企业,应该不会骗人吧,再说工程款也不算太多,应该不会拖欠。
1993年5月,在清华制药厂一再催促并作出不拖欠工程款承诺的前提下,尽管没有签合同,刘兵海还是相信了制药厂,带着工程队提前开进厂区,开始施工。8月份,双方补签了正式合同,施工项目包括污水管道、换热站、装修办公室和宿舍、铺地面等30项大小工程,并约定工程总造价为12.3万元,在工程验收后一次性付清。
从1993年5月至11月,十几位农民工自带口粮,早起晚睡,住工棚喝凉水,夏天顶着烈日,入冬冒着严寒,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在11月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合同约定的工程,经制药厂有关部门验收后全部合格。
谁知在决算工程款时,该厂把合同约定的12.3万元一下减少到了7万元,可此时施工队的劳务和材料费就已经快9万元了。
“没办法,明知自己吃亏,可我们背井离乡、出门在外的只能认了。”这是刘兵海他们当时的想法。
尽管已经退无可退,他们还是发现自己再次上当了———这只是清华制药厂的缓兵之计,即便是压缩后的这7万元,从1993年开始,他们找了制药厂几百次,可始终连一分钱也没有拿到,至今已经拖欠长达15年了,刘兵海已经成了一个古稀老人。
■诉讼讨薪:法院查封药厂房产
1998年,在经过5年的苦苦讨薪未果后,刘兵海等农民工将清华制药厂起诉至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合法有效,原告要求被告偿付工程款的诉讼请求理由成立,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院予以支持。1998年3月12日,法院判决被告偿付原告工程款及利息共计104769.21元,并要求在判决送达后10日内付清。
按说官司赢了,农民工应该顺利拿回自己的血汗钱了,可是刘兵海他们等来的依然是失望,制药厂对法院的判决置之不理。刘兵海他们多次找到清华制药厂,但该厂一直以没钱为由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
2004年3月16日,在农民工的一再反映下,由于制药厂6年来都没有执行法院的判决,张家口市桥西区法院查封了该厂5个库房的资产和报废解放平头柴油车一辆;2006年1月4日,再次查封该厂平房18间。
■等待之时:封条被撕药厂拍卖
虽然依然没有拿到钱,但看到那些盖着法院大红公章的封条,想着有这些资产在,刘兵海他们认为总有一天会拿到钱的。但是,他们又失望了。
2007年10月,刘兵海他们突然发现,在制药厂尚未履行法院判决、农民工没有拿到一分钱的情况下,制药厂和张家口市高新区国资中心竟然撕去了法院的封条,拍卖了冻结的资产。刘兵海甚至不知道这些本来已被法院查封用于赔偿自己工程款的资产都卖给了谁,卖了多少钱,钱到哪儿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