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秀宫吧 关注:44贴子:1,014
  • 1回复贴,共1

慈禧赞李鸿章老成谋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又谕、电寄李鸿章等昨已将团民仇教剿抚两难及战衅由各国先开各情形。谕知李鸿章、李秉衡、刘坤一、张之洞等矣。尔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闲。京城蔓延已彳滟扁其血乣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国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各督抚若知内变如此之急。必有寝馈难安奔问不遑者。尚肯作此一面语耶此乃天时人事相激相迫。遂成不能不战之势。尔各督抚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如有疏失。惟各督抚是问。电寄  


IP属地:江西1楼2015-02-01 20:02回复
    1899年5月——在毓贤刚刚上任一个半月之后。在荣禄的运作下,袁世凯率领刚刚整编为武卫军左军的小站新军离开小站,去山东境内搞了一场军事演习,这场演习自然有向当时企图侵占山东的德军展现武力的意思,但在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汉党集团为日后的“以袁代毓”埋下伏笔:只有我们的人才有维护山东地区政局稳定的实力!
    2个月后(7月),袁世凯干脆向朝廷上了一个折子(《强敌构衅侵权亟宜防范折》),进一步提出了对山东问题该怎么办怎么办,而第一条就是“慎选牧令”。什么意思?毓贤同志不正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干得好好的嘛,你还要“慎选牧令”,这是明摆着说毓贤同志不行?
    老袁是荣禄的心腹,他既然敢这么说,必定是荣禄同意的了,而荣禄既然同意袁世凯这么上奏折,说明他也同意了把袁世凯安插到山东去取代毓贤。有了荣禄的暗中撑腰,原本只负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才敢对山东问题十分“热情”,他左一个建议,右一个提醒,出谋划策,指指点点,看来老袁俨然认为自己就是下一任的山东巡抚了。
    关键时刻,还需要汉党大佬李鸿章出手。此时毓贤“招安收编”义和拳的想法已经引起了汉党集团的严重不安,李鸿章动用了他的洋人幕府,暗中联络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希望克林德出面代表各国政府向总理衙门施压——让毓贤赶紧下台!
    最后洋人这边出面的是美国公使康戈尔。12月5日,康戈尔向总理衙门提出:“应该撤换毓贤,派一个能干的人去替代他的职位,以平息山东民教纠纷。”接下来,康戈尔甚至把不点名的推荐袁大人的意思都说出来了(“假如没有足够武力的话,可把天津操练得很好的军队调去协助。”)
    12月6日,上谕颁布。汉党集团(主剿派)对山东巡抚的“以袁代毓”从毓贤上任不久后便开始酝酿,通过几个月的操作与行动,此时已成定局。
    毓贤知道了自己错了,错得很深。现在看来,无论是对于“主剿派”还是“主抚派”,山东巡抚这个职位是这两派都必须拿下来的,因为只有掌握了山东巡抚,才能掌控义和拳的走势,才能尽量清除或者扩大“灭洋”,所以一个巡抚之职成了朝中两派必定死争,而毓贤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朝廷党争激烈之时,毓贤不是错在“积极站队”,而是错在没有“站队”,他还是在自作聪明地当“中间派”,自作聪明地骑墙。
    事实上在党争激烈之时,根本就没有多少“骑墙”的空间,所谓的“中间派”也才是最危险的,经历了戊戌变之后的袁世凯大人肯定会同意这一点。无论是原本是希望明哲保身还是置身事外,到了某个时刻,你就只能 “旗帜鲜明”地站队,别无选择,越当机立断,站得越鲜明、越彻底越好,不然,反对你的那一派会将你视为眼中钉,而倾向你的那一派也不会死保你,两面三刀的结果一定是你自己挨三刀——一刀会是这派捅的,另一刀会是那派捅的,而第三刀呢?那会是你自己后悔捅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30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