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秀宫吧 关注:44贴子:1,014
  • 5回复贴,共1


IP属地:江西1楼2015-01-11 17:44回复
    一,圣母皇太后治国时期,大清同光盛世税赋轻微,比乾隆盛世时期税赋还低!!!

    由表可知,大清同光盛世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除1908年为4.35%外,其余年份均为2%左右。在《晚清财政经济研究》第一章第三节表1-11中,乾隆31年到乾隆55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2%到4.1%之间。而上表中只有1908年的比重与乾隆中期大致接近。从这情况看,晚清的税赋比中总体上将的确是在下降,低于乾隆中后期的水平。

    由此可见,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常高,最低的1903年也高达24.4%。大清时代的政府财政收入通常是全国GDP的2%不到,而明治维新的日本则是35%还要多,甚至在打赢甲午战争后税率还有所上升,普通日本人的税赋不是在减轻而是在加重。今天的香港则是15%到17%,美国加拿大则是35%以上。如果说日本天皇皇室和政府以及美国加拿大政府的高税率不算是横征暴敛的话,那么,大清帝国的税率那就是以照顾民生为主的超低税率,大清帝国无疑是真正的王道乐土!!!


    IP属地:江西3楼2015-01-11 17:47
    回复
      二,圣母皇太后治国时期,大清同光盛世完全是个税赋轻微的小康社会!!!

      到1936年止,在中国1个月半个银圆(0.36两)就能够4口人的米钱,由此可见大清已是发展迅速,税赋轻微的小康社会国家,连当时美国人都承认,大清实际是个福利国家。尤其难得的是即使在如此低税赋的情况下,大清政府的收入却并不低,相反属于相当高的收入,这充分说明了大清圣母皇太后慈僖老佛爷治下的大清帝国无疑是个财力强大,经济成长迅速,国民生活小康的大国,富国,强国!!!
      黄蚶们说说看大清哪点不好了,缴这么低的税,平均收入又高,生活优闲,结果还对慈禧老佛爷一肚子抱怨,知道民国后来缴的多高吗???整整50%!!!整个大清时期的个人税赋一直只是个人收入的7%不到,而明治维新的日本则是35%还要多,今天的香港则是15%到17%,美国加拿大则是35%到50%!!!大清帝国那是真正的王道乐土!!!


      IP属地:江西4楼2015-01-11 17:47
      回复
        清的税率是一贯低,乾隆时期4%,道光时期经常连2%也没有,咸丰闹长毛但税率和道光相同,加收厘金后也没多少不到7%,同治时期厘金变成了常税,但厘金征收幅度随着长毛剿灭骤减,合计税赋只在2%上下,光宣时期则基本维持在比道光时期还低水平,偶尔几年有所提高


        IP属地:江西5楼2015-01-11 17:47
        回复
          江南船厂本来就能造万吨巨轮,也能轧制500mm厚度钢板,并能炼制炮钢装甲钢,1880年代就已经能够生产12英寸口径重炮,北洋时期还造过出口美国的4艘万吨巨轮,而且品质好,除了1艘在战时被德国潜艇鱼雷击沉外,美国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 自1921后江南船厂因资金缺乏,逐步荒废,到1930年代中期,干脆破产倒闭,机器被变卖,别说造船造炮了,连生铁都炼不出了


          IP属地:江西6楼2015-01-11 17:48
          回复
            甲午战败对大清来说也并非坏事,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大清洋务咸丰时期就萌芽了,同治时期已经成风,但一直到光绪中后期,洋务没有分文赢利,只有年年亏损,从同治到光绪年年岁入增加,但增幅不大,年年财政有节余,但节余不多,都是一填平洋务亏损就耗光了,这因为传统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极限,难以再上新台阶,而洋务每年要吃掉至少1000万两银子却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亏损,这是因为长毛作乱的扑灭代价太高,长毛扑灭后只能减税,避免民力衰竭,而且还有军械进口的压力,因此每年给洋务的拨款都不足够一次到位的兴建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当时技术大进步时期,工业设备不断更新,很多工业项目还没完全建成就面临过时淘汰,所以设备的不断投入无穷无尽,而产出却不理想,虽然能造12英寸大炮,但成本就比国外高的多,几乎所有工厂都是只有在朝廷不断投入资金弥补亏空的情况下,才能继续维持生产,这样洋务反成了沉重经济负担,当然,可贵的是大清搞洋务从没有动摇过,否则早就也来个造不如买。
            其实这一问题各国都有,而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是同样的手段,那就是借钱,如果没有足够资金,分批投入的话,要10年建成,问题是如果10年才建成,你那设备与产品那时都已经过时了,那你建成了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借贷,有了充足的资金1年就建成,那么至少在8年内生产设备与产品就是先进与时髦的可以 大挣一票并还清所借的本金利息,因此那时金融业存贷两旺,存款进洋行给的利息都非常高,而清的贷款信誉是非常被各国金融业看好的,毕竟是全球最大经济实体之一,打仗不行是一回事,偿还本金利息那是没问题的,各国银行都愿意贷款给大清,但大清当时始终觉得借钱有失体统,因此即使洋务年年亏也不借钱,甲午一败,一下要出2亿多两,那当时库存已经打仗花光了,而且就算库存没动也没那么多,没办法就只好去贷款了贷款嘛反正是要给利息的,而给利息的能力是足够的,加上打仗折腾光了库存,而大清也需要自己用点钱,于是干脆要贷就贷够,不光是赔给日本那点钱了,自己啥地方还缺银子办不成事就 一起立个帐贷出来,结果好多洋务项目就一下子搞好了,挣到银子了,不亏了,很快就达到了本利双清的地步,这时又犯了个错误,就是大清以前只是存过钱从来没借过钱,第1次借钱总觉得脸上不光彩总想着尽快还掉,是突击还款,提前还款,那钱挣了就还了手头不又是没钱了嘛,所以后来也觉得这钱真是还的太早 了,后来一闹拳乱,大清再赔,借钱就成了共识,借到钱以后,拿去钱生钱,再用把挣的钱每年拿出一些赔偿给各国,以及支付利息,就出现了经济大爆炸,1903年当年朝廷岁入首次突破了1亿两,以后以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到1907年就突破2亿两,1911年突破3亿两,军费1903年1000万两,1907年军费1.1亿两 但还是犯了突击还款的错误,大概是为了平汉铁路迅速通车,当时有比利时等国承诺,赔款1分不拿走,全部用于给大清建设平汉铁路,而铁路当时非常挣钱,可以说火车一通财源滚滚,大清1903以后,恨不得1天就把平汉铁路全线修通。另外就是大清觉得安全了,因为以前岁入就是8000多万两到9000万两之间,现在 突然大把的钱了,1年几亿两的岁入,那还在乎个屁,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大清朝廷余钱多了炒期货,当时大清无论朝廷还是平民都看好橡胶期货会涨,谁知大跌,朝廷则认为跌不怕,现在大清朝廷有的是盈余,银子把以前空荡荡的库房都塞满了,让你个橡胶涨还不容易,以一国财力去对抗世界市场走势结果一败涂地,朝廷当年预算发下去以后,库房里盈余的7000万两银子投进橡胶期货市场救火,结果全部赔光,连朝廷带地方整个大清因为强扭橡胶期货跌势可能亏了几亿两,就这节骨眼上,朝廷刚好没钱,辛亥爆发了,清朝的新军都是高薪军队,和个雇佣军差不多,朝廷拿不出打仗的奖金,那还怎么打呀,所以才会 请袁世凯出山,要是新害早一点爆发,朝廷的银子还没亏光,或晚几个月爆发,朝廷又收了银子上来缓过气来了,新害能算个狗屁,大清就是运气不好而已,几个刚好凑到一起了,这才是垮了,其实拖过1912,辛亥永无机会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5-01-11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