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85贴子:1,407,157
  • 4回复贴,共1

【转贴】赵云-德才兼备的精干人才。具有艺高、胆大、心细的完美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籍资料:《三国演义》与人才学-三国人才的典型、事例与泛论 
          远流出版社  作者:葛楚英   第二百六十二页

典型8  赵云~德才兼备的精干人才。具有艺高、胆大、心细的完美人格。

《三国演义》所写的人才,最完美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文臣中的诸葛亮,一个是武将中的赵云。

如果将两人加以比较,诸葛亮的名望以及他所获得的成就,无疑属於最高层次,赵云远不及他。但是如果仅从「完」字上著眼来进行衡量,那麼可以说赵云之「完」尤胜於诸葛亮之「完」。诸葛亮智慧绝伦,品格高尚,但他却有街亭之失,陈仓之拒,司马氏之难以制胜;而赵云则德与才两个方面都没有出过大的失误,他平生没有犯过错误,基本上也没有打过败仗,是一位常胜将军。

像赵云这样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有的,简直可以说难於寻觅,因为他太完美了。

非子龙不可行也

这样完美的人才,在蜀汉政权中,却没担负与之相适的应有的重任:守荆州不派他,取西蜀也没有让他独当一面,五虎将之封,他的位置排在关羽、张飞之下。我们说过,桃园三结义,组成了一个封建小集团,这个小集团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赵云之所以位居关、张之下,与这种排他性不无关系。在派兵点将时,诸葛亮的心中应该是明白这种关系的,然而无可奈何。不过,由於他的忠心,他的屡立战功,刘备也并没有怎样轻视他,而是予以相当的重视,只不过在程度上,不如关、张之深罢了,也还算不得是什麼不公平的待遇。至於诸葛亮,内心是十分看重这员虎将的,每到关键的时刻,总要用到他,「非子龙不可行也」(第五四回),就是极高的赞誉。

赵云一生,特别是前半生,很多时候,担任警衞工作,这个现象很值得注意。例如当阳长坂坡之役,赵云被分配保护刘备的「老小」;诸葛亮到东吴结盟之时,赵云被指定驾小舟接他回来;刘备东吴招亲,赵云被派去随身护衞,并执行三个锦囊妙计;诸葛亮柴桑口吊孝,又是赵云领五百军防护。可想而知,诸葛亮的,「非子龙不可行也」之赞,是有实际作根据的,不是泛泛的称誉之辞。赵云此人,德才兼备,在才的方面,他有三大特色,即艺高、胆大、心细。这三条正是警衞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艺不高,就不能以少胜多,保衞重要人物和辎重,因为警衞人员并非主力,人数总是不多的;胆不大,就不能在危急的时刻,镇定如常,因为重要人物和辎重等,时有受到敌人袭击和掠夺的可能;心不细,就不能预防某些情况的发生,或发生了而不能机灵地予以应付。

长坂坡之战,是赵云个人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次恶战,全面地体现了赵云的艺高、胆大、心细,使三者融为一体。赵云当时担任保护玄德老小的责任,带点警衞性质。当曹操大军冲击而来之时,老小失散。赵云从忠於职守、忠於主人出发,在千军万马中,在刀枪剑戟丛中,先是带著三四十骑,后是单枪匹马,纵横驰骋,往来冲突,杀得尸横遍野,血染征袍,终於保住了阿斗与甘夫人的性命,冲出了重围。艺高自不待言,曹军中三等以下将领,和赵云相遇,没有战过三回合的,至於普通士兵,则是「手起处,衣甲透过,血如泉涌」;胆大也无须赘说,数十万大军中,决死拚搏,由数十骑到数骑到一人一骑,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怯懦;赵云的心细,在长坂坡战役中,有很好的表现,但不仔细品味,就不容易看出:

第一是救简雍。「云乃将从骑所骑之马,借一匹与简雍骑坐;又著二卒扶护简雍先去报与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救护伤者,考虑周到,一细;既救人,又使之报信,二细;不送伤者出围,唯恐耽误救主人老小,三细。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08-03-01 15:33回复
    呵呵 小璐也快成了淘宝高手了~~


    IP属地:辽宁2楼2008-03-01 15:36
    回复
      等等...还有后文没转到...XD
      少手夸奖了~不敢当...
      -----------后-------续-----------------------------

      第二是救甘夫人与糜竺。夺马二匹与甘夫人和糜竺骑坐,一细;直送甘夫人到长坂坡,与简雍之保护不同,二细;对张飞「你如何反我哥哥」之问,不动感情,简单回答之后,立即返回救糜夫人与阿斗,三细。 

      第三是夺「青虹剑」。在血战时,还能观察到敌将身上之剑乃宝剑,即留以自用,其细可知。

      第四是救阿斗。当糜夫人跳下枯井自尽,「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一细;「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保护在怀」,二细。在浴血奋战的疆场,情绪万分紧张,尚能这样细心地行动,可见赵云在这方面的素质。 

      诸葛亮赴江东与孙权结盟破曹,完成祭风的任务之后,是赵云驾一小舟前往迎接归来。这一行动,被周瑜部将丁奉、徐盛发现,分水陆两路追袭。当时诸葛亮立於船尾大笑,因为他充分相信赵子龙自有对付追兵的手段。赵云则立於船尾大叫,故意在船上不张帆篷,引诱对方船只迫近时,才一箭射断其船上的篷索,使之篷落船横。自己则拽上满帆,乘顺风而去。极小的一件事,闲闲的几笔,自然是艺高(射断篷索)、胆大(一小舟对两路追兵)、心细(引诱敌船靠近)。 

      警衞才干显光芒 

      刘备东吴招亲,这是入龙潭、探虎穴的冒险行动。然而诸葛亮只派赵云领三条锦囊妙计,带五百军担任警衞。诸葛亮能够定计,却不能自己去实行其计,所有希望与责任全部落在赵云身上。赵云的任务是两方面的,一是随时保衞刘备的安全,二是按时拆看锦囊,依计行事。这随时注意安全,虽是第一紧要处,但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实际的安全是在三个锦囊之内。三个锦囊拆得及时,行得准确,自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按时拆看锦囊,照囊中之计行事,却不大容易,因为第一要防止锦囊失落;第二要防止性急,先期拆看,以致由於时机尚不成熟,误了大事,或造成失密;第三看了锦囊中之计,只能领会大致的方案,具体行动还得随机应变。 

      赵云拆第一个锦囊时,因为诸葛亮的嘱咐,言犹在耳,所以很自然:「到南徐州,船已傍岸,云曰:『军师吩咐三条妙计,依次而行。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个锦囊来看。』」任务只是大肆张扬招亲之事,教刘备谒见乔国老,好让乔国老报知吴国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 

      拆第二个锦囊时,情况就有点不同,而是「云猛省:『孔明吩咐三个锦囊与我,教我一到南徐,开第一个;住到年终,开第二个;临到危急无路之时开第三个…』」这「猛省」二字固然是写赵云在正是时候之际把这紧要的吩咐记起来了,但也含有几乎忘记了的意思在里面。几乎忘记,而究竟能够「猛省」,这就是赵云。这次锦囊妙计是教他说谎,说曹操引五十万军进攻荆州,催刘备火速回去御敌。赵云领会计中的精神,是以假的紧急军情,使刘备离开安乐窝与温柔乡,速返荆州。於是他作了精彩的表演:他先「佯作失惊之状曰:『主上深居画堂,不想荆州耶?』」继而捏造谎言说:「今早孔明使人来报,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便回。」随著又加紧催逼:「若和夫人商议,必不肯叫主公回。不如休说,今晚便好起程。迟到误事!」这样还不算够,还要「故意催逼数番而出」。可见,锦囊之中的话,是绝不会写得如此具体的,这些都是赵云根据锦囊中的要点加以创造出来的。 

      拆第三个锦囊又比较简单,因为是要刘备向孙夫人求救,所以赵云一言不发,将锦囊中所写直接交与刘备看。显然这样作,比转告要好,当时情况是非常紧急的,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刘备直接领会计中的用意,便於运用。 

      在三个锦囊的拆看过程中,赵云表现了高度组织纪律性,教什麼时候拆就什麼时候拆,教怎麼行事就怎麼行事,而行事之中又表现了机灵精细。所以诸葛亮在派遣他的时候,就说:「非子龙不可行也!」试想,此行如果派了张飞,那麼将会发生什麼变化呢?恐怕是谁也料不准的。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08-03-01 15:41
      回复
        楼主是台湾人


        6楼2008-03-01 20:51
        回复
          • 211.136.115.*
          不同意此文赵云类似警卫之说.我是小心完女


          7楼2008-03-07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