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7

【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摘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就像两种不同比例的元素混合而成的物质,但无论哪个都从未丢失全部的元素。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而只发现过男性形态和女性形态。
·事实上,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全都能对男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尽管不同区域的刺激程度各不相同。同样,男性身体的各个部分也能对女性机体产生性刺激作用。
·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男性,他所要的互补对象就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女性,反之亦然。但是,如果他是由两种成分合成的,一种是男性素质的明确遗传,另一种是女性素质的遗传(绝不能忽视这个成分),那么,要使个性完整,他的男性素质就必须完整,已构成一种结合;但他的女性素质也必须完整。
·一个男人会认为一个女人是美丽的,而从审美的角度上看,那个女人不但可能貌不惊人,而且甚至时丑陋的;事实上,纯美学研究的并不是绝对的美,而仅仅是美的概念,而性的因素已经被从那些概念当中剔除了。
·表现出最强的性吸引力的父母,其后代最具有成功的活力。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4-09-24 19:25回复
    ·现实中存在着无数的个体,每一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不同比例的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这个原理显然是我们研究性格的基础,并且必须被运用在一切合理的教育方案当中。
    ·我认为,真正的女人素质当中既不包含对这种意义上的解放的渴望,也不包含争取这种解放的能力。一切正在努力奋斗以获得这种解放的女人,一切真正具有巨大精神能力的著名女子,有经验者第一眼便能从她们身上发现某些属于男性的解剖特征,发现某些与男人非常相似的身体特征。
    ·一个女人的同性恋是她体内雄性成分导致的结果,并且预示着身心发展程度的一种更高阶段。
    ·具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女人,会因为迷恋女人活女人气的男人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同样,异性恋的女人,也会因为选择男性气质不足的男人为伴侣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
    0.0.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4-09-26 20:47
    回复
      ·真正的女性要素(即抽象的“女人”)与妇女解放毫无关系。
      ·唯有解放了的女人身上的男性成分才渴望妇女解放。
      ·在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一些男人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但我们若用他们成名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名女人的一长串名单,便马上会看到一种可悲的降格。
      ·在思想史上,即便是成就最接近男人的女人,也没有一个真正堪与第五等或第六等的男性天才相提并论。
      ·对职能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女人,都处于“性别的中间形式”的状态。
      ·唯有男人气的女人才渴望自由和与男人平等,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由此推出的结论是:在妇女解放的思想中,并不一定包含着自觉的女性原则。
      ·妇女解放的主张促使一些女人去研究学问或从事写作,而那是出于虚荣心或是出于吸引崇拜者的欲望,她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才能,却无疑具备某种模仿能力。
      0.0.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4-09-27 19:51
      回复
        【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女人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康德)
        ·从女人那里,你了解不到女人的任何东西。(尼采)
        ·人类的女性更多地投入性活动的领域,这就是两性之间意义最重大的差异。女性会被与性活动相关的事情完全占据,并由此感到满足;而男性还会对其他许多事情感兴趣,例如战争、体育运动、社会事务、娱乐活动、哲学、科学、商务、政治、宗教和艺术。
        ·如果女人对性活动之外的事情产生了兴趣,那完全是为了她爱的那个男人,或者是为了她希望爱上她的那个男人,对那些事情本身,女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兴趣。
        ·女性的生活原则只有性欲,别无其他;而男性的生活原则却是性欲再加上其他事务。
        0.0.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4-09-29 19:55
        回复
          ·一个人可能天生就具有某种很高的才能,例如数学才能,它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数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不过,做到这一点却根本不需要天才。天才就像独创性和个性一样,总是表现为一种全面的多产性。
          ·天才显然不是最高级的才能,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性质截然不同,既不能互相衡量,也不可互相比较。
          ·才能可以遗传,而天才却不能遗传。天才从来都不会扩散,而总是带有极其个人化的特征。
          ·许多智力不佳者,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把天才和才能看作一回事。事实上,女人不具备欣赏天才的能力,尽管这个看法并不普遍。任何能使一个男人与其他男人有所区别的突出表现,都同样能激起女人的性野心。女人往往将戏剧家和优伶混为一谈,也根本不会区分艺术大师和一般的艺人。在她们眼里,有才能的人就是天才,尼采就属于她们所认为的那类天才。所谓‘法国人的思想’虽然对她们极具吸引力,却与大脑的最高度发展毫无瓜葛。伟人把自己和世界都看得太重,因而不属于所谓‘有知识者’。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不够真诚,因为他们从不会对事物产生真正深刻的关注,也从不会产生压倒一切的创造欲。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让自己的作品在表面上闪闪发光、熠熠放光,就像精工切割的钻石,却不在乎它不能照亮任何东西。与其说这些人头脑中的是他们自己的思想,不如说是别人认为他们所具有的思想。有些男人情愿娶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人,而这完全是因为那个女人受到了其他男人的赞美。许多男人与其思想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由此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在世的作家,一位引人注目、狂放不羁的人物,当他只不过是在胡乱吼叫的时候,却以为自己在呐喊狂啸。遗憾的是,尼采(无论他比我想到的那种人优越多少)似乎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那些自以为能震惊公众的事情上。但是,唯有当他最不计较效果的时候,他的表现才最好。他具有镜子那样的虚荣心,它只把自己反映出来的东西告诉给人,“瞧吧,我多么忠实地反映了你的形象!”年轻的时候,男人尚不能认识自己,所以往往要通过靠近其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地位。然而,伟人之所以历尽辛苦、表现得咄咄逼人,却完全是出于必然。他们不会像小女孩那样,而一件新衣服就能使小女孩万分开心,因为她知道那件新衣服会使朋友们妒火中烧。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4-10-02 19:49
          回复
            ·要理解一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具备这个人的性格。...要理解一个人就必须去做那个人。
            ·任何人都无法理解自己,因为要理解自己,主体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就必须成为主体的对象。要领悟宇宙,就必须站在宇宙之外的某个视点上,而获得这样一种视点的可能性却根本不可能和“宇宙”的观念共存。
            ·天才就是那种禀赋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的人。一个人个性中容纳的人越多,他就越近于天才。
            ·理想的天才艺术家应当生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应当让自己融入每一个人的心里,应当通过众人去揭示自己。因此,哲学家的目标也应当是通过自己去揭示一切人,应当将一切人融合成一个整体,而那个整体就是他自己。
            ·天才在无收获期当中,对收获期的回忆在折磨着他们;他们会羡慕周围那些对这种惩罚处之泰然的人,昔日的狂喜时刻使他们更觉痛苦,同样,天才对其意气消沉期的感觉也比其他人更强烈。
            0.0.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4-10-03 19:34
            回复
              ·天才者对其他人的理解,比其他人对自己的理解还要透彻,因为天才心中不但包含着自己的个性,而且包含着与自己个性相对立的个性。
              ·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使自己具备那个人的一部分个性,同时还要具备与他相对立的个性,让两者共存于一身。
              ·对红色色盲的人,同时也是绿色色盲。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一切精神现象。它是产生意识的最基本条件。最活泼开朗的人也最懂得什么是沮丧消沉,对它的体验也最为深刻,其感受比那些性情平和的人强烈得多。任何一个像莎士比亚那样具有如此细腻优雅的感觉的人,都必定也能表现出极端的粗鄙低俗。
              ·从来没有一位天才不是人类的洞察者。伟大人物往往不但能一眼看透那些头脑比较简单的人,而且完全能确定那些人的性格。
              0.0.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4-10-04 19:56
              回复
                ·理想的天才能将一切纳入心中,能将他人的一切好恶都装进心里。他身上不仅包含着人的普遍性,而且包含着人的全部天性。在他眼里,一切事物都不是秘密。他看到的最多,而被他忽略的却最少。他能理解绝大多数事物,并且理解得最深刻,因为他能洞察最大量的事物并且能对它们进行对比。天才者能够最迅速地意识到最多的事物。因此,他的感觉无疑是最敏锐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画家的视觉最敏锐,音乐家的听觉最敏锐,因为衡量天才的尺度并不是感觉器官的敏锐性,而是大脑在察觉事物方面的敏锐性。
                ·天才者的意识最清晰、最明澈、最分明。凭借这种意识,天才本身就可以被说成是一种高级的男性素质,因而女性就不可能具备天才。
                ·男性的生命处于一种比女性高级得多的意识阶段;天才与最高级、最广阔的意识是同一的。最高级类型的人这种最全面的意识,来自他们天性中的无数对立元素。
                ·全面性是天才的鲜明标志。世上没有所谓“专一天才”这种东西(例如数学天才、音乐天才、甚至象棋天才等等),只有全面的天才。天才者无须学习就能通晓一切。
                ·女人本身并不具备天才的意识,她要从男人那里借取某种不完善的意识。...女人的生命是无意识的,男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而天才的生命则是最有意识的。
                0.0.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4-10-05 19:07
                回复
                  ·音乐史上根本没有女人的名字,这虽然必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但也证明了我的论点,即女人根本不具备想象力。音乐创作要求的想象力,必最有男性气质的女人所具备的的要多得多,也比其他艺术或科学追求所要求的想象力要多得多。
                  ·女人在音乐、哲学等领域的一无所成,与女人心灵生活的模糊性完全一致。音乐是最可能接近一种感觉构成的方式。任何东西都不如一个旋律那样明确、那样典型、那样富于表现力。任何东西都不能像旋律那样强大得足以抗拒遗忘。
                  ·天才者与常人的差别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差别,是程度的差别而不是种类的差别。
                  0.0.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4-10-06 19:26
                  回复
                    ·将渴望不朽归因于惧怕死亡,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见解。女人虽然也像男人一样惧怕死亡,但她们却并不渴望不朽。
                    ·一个越多地生活在他的过去当中,他追求不朽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一种体验并不是它产生时便结束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消失,而是通过记忆挣脱了世间的羁绊。记忆使经验成了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记忆的精华就是那些超越了时间的东西。人之所以能够记住过去,完全是因为记忆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因为在自然当中,各个事件无不与时间密切相关,而在人的精神当中,各个事件却已经战胜(超越)了时间。
                    ·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就根本不可能对时间有所认识。
                    ·要理解摆脱了时间限制的状态,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记忆从时间中拯救出来的东西。那些超越了时间的东西,都是使个体感到兴趣的东西,都是对个体有意义的东西。事实上,它们就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只能记住对我们具有某种价值的东西,即使我们并未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也是如此。正是那些价值才创造出了无时限性。我们会忘掉一切对我们没有价值的东西,即使我们并并未意识到它们的无价值性,也会如此。
                    0.0.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4-10-08 20:17
                    回复
                      ·一种事物包含的价值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随着时间而改变。世上的价值会随时间而变化,而唯有那些超越了时间限制的事物才具有绝对的价值。
                      ·我们赋予事物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对其持久性的判断。
                      ·不是对死亡的恐惧造成了追求不朽的渴望;恰恰相反,正是追求不朽的渴望造成了对死亡的恐惧。
                      ·天才者与时代没有任何关系。时代不会创造出它需要的天才。天才不是其时代的产物,天才不能用其时代去解释。
                      ·正是天才而不是其他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唯有天才者才能够处在历史之外,才不会受到历史的局限。伟人拥有历史,而帝王则只不过是历史的一部分。为人能超越时间,而时间却创造了也毁灭了帝王。
                      ·科学家的论文会在图书馆里辉煌一时,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说,伟大哲学家的著作(像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则是对世界的表现,它们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泯灭,因为它们表达了某种伟大的思想,所以总是会有后人坚守着它们。
                      0.0.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14-10-09 19:30
                      回复
                        ·争论的关键在于:女人是否承认逻辑公理是检验她思维正确性的准则,是否承认逻辑公理是她思维过程的指导,是否把这些思维规则看做行为守则和判断原则。女人不懂得人必须依照原则行事,而由于她的思维没有连续性,她也就无法懂得人必须依照原则行事,而由于她的思维没有连续性,她也就无法懂得其心理过程必须得到逻辑的支持。正因为这一点,女人往往很容易毫无根据地提出一些见解。
                        ·如果某个女人提出了一个观点或者意见,而某个男人却愚蠢得竟然信以为真,要求她用证据说明她的观点,那个女人就会认为这个要求太过苛刻,是对她的冒犯,是在怀疑她的人格。相反,男人如果不能证明某个思想就会自感羞耻,自觉愧疚,无论那个思想是不是他自己说出的。他会认为自己必须遵循他为自己确立的逻辑标准。女人厌恶要求女人的思想必须符合逻辑的一切尝试。不妨说,女人可以被看做“逻辑上的精神错乱”。
                        ·男人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逻辑规则,女人却没有这种感觉。男人竭力遵照逻辑规则去思考,不这样做,男人便会产生一种负罪感。笛卡尔说:“一切谬误皆为罪恶。”这或许是他说过的最深刻的话,也是一句被广泛误解的话。
                        ·从道德的角度看,撒谎就是出于某种特定的动机而背离真实。不具备这种高级概念的人应当被看作错在表达模糊和夸大其辞,而不该被判为撒谎。这种人并非不道德,而是与道德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是与道德无关的。
                        0.0.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4-10-10 20:31
                        回复
                          ·逻辑性能赋予概念尊严和力量,而逻辑特性并不来自经验,因为经验只能使人得出朦胧而摇摆不定的概括。绝对的恒定性和绝对的 一致性不可能来自经验。它们是一种力量概念的要素,那种力量深藏在人的头脑里,而我们虽然竭力去弄清其运作的本质,却从未成功过。各种概念是唯一的真实,而自然里并不存在概念,概念是本质要素的规则,而不是实际存在的规则。
                          ·如果我是变化的一部分,我就无法察觉到变化。费希特说:只要自我是认识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们就会发现,自我的存在被隐藏在了纯粹逻辑之中。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0.0.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14-10-11 20:51
                          回复
                            ·康德伦理学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康德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一个令他晕眩的可怕念头:“我只该对我自己负责,我绝不该去追随别人,即使在工作中,我也绝不该忘记我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有两种事物充满了我的头脑,我越是经常地思索它们,越是深刻地品味它们,它们就越是经常地使我产生新的惊异和敬畏。它们就是我头上繁星密布的天穹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绝不会把它们看做被蒙在神秘中的事物,也绝不会认为它们的庄严宏伟使我无法企及。我目睹它们就在面前,它们是我的存在意识的组成部分。第一种事物高悬在我的外部感觉世界的位置之上,将我与不可度量的空间联系起来,在这个空间里,无数的行星、无数的星系都各有其兴衰演变,都各有其起始和终结,尽管它们都处在不可度量的时间里。第二种食物高悬在我无形的自我和我的人格之上,将我放在了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世界里,但这个世界唯有对于理性才真正存在。通过这个世界,我认识到了我与一个普遍而必然的整体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偶然地联系在一起。从一方面说,意识到无数行星的无穷系列,这摧毁了我对自身重要性的认识,使我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动物当中的一员,而动物通过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方式被赋予了一段短暂的生命以后,都必定要重新回到地球(当然,地球也是空间的一个点)的土壤里,它们就来自土壤。第二个视点增加了我的重要性,使我成为一种无限的、无条件的智能存在,而我人格中的道德法则也将我从动物中分离了出来,将我从感觉界中分离了出来,使我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将我与无限联系在了一起。
                            ·实践理性批判的奥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处于无穷而永恒的隔绝当中。
                            0.0.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14-10-12 19:27
                            回复
                              ·人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康德)不为其他什么活着;他远远地脱离了一种处境,即成为自己愿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隶;他高高地站在社会伦理之上;他是孤独的。
                              ·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整体”本身。他心中存在着法则,所以他自己就是法则,而绝不仅仅是变化不定的随想曲。他心中的欲望就是成为唯一的法则,成为他自己的法则,而不必前思后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他已经不再感到自己还担负着责任。任何事物都无法高于他自己,都无高于他这个被隔绝的绝对实体。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绝对义务。他呼唤着“我要自由,我要安宁,我要与敌人讲和,我不要无尽无休的奋力拼争”(例如,瓦格纳和叔本华就这样做过),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就是在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当中也存在着怯懦,就是在可耻的哀叹当中也存在着逃脱之念,仿佛他过于弱小而不能战斗。他也曾对着宇宙发问:那一切都有什么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耻,因为他这是在强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担压在别人肩上。康德描述的这个孤独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欢笑,既不去怒骂也不去作乐;他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制造出什么噪音,因为他周围的宇宙是那样寂静。在孤独中默认孤独,这就是康德哲学的辉煌顶点。
                              0.0.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14-10-13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