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和广州人打过架,后来广州人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但背地里暗中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拖就拖了五年。
这些英国人也是好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了五个小时中国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1847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国人厉害的,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答应英国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让你们入城”。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还真傻兮兮的又等了两年,结果到1849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英国人决一死战呢。
英国人这时候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就跟放屁似的,于是掉脸就走了。洋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皇帝封爵嘉奖。
叶名琛想,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更总结出对付洋人的“独门秘诀”,就是一个字“拖”。压根别搭理洋人,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还能得皇帝褒奖,升官发财,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当然洋人也不会那么好欺负,其实心中积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到1854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的“最惠国待遇”,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英国的这个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约”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1855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
这种问题只要大清国援引几条国际法,就可以让英国人哑口无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闭关锁国又狂妄自大,举国上下竟无人懂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发现中国人是真呆,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说既然英国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国一看,哇塞,还能这样玩啊!于是也要修约(《黄埔条约》)。
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条约并不是军队打出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吓”出来的。
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英国人的厉害,将同为白人的法国人、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的强悍国家,两国只需稍以武力恐吓,耆英就只得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