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瓦尔第吧 关注:1,008贴子:5,048
  • 20回复贴,共1

【介绍】1741年:维瓦尔第在维也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离老巴赫和维瓦尔第的忌日7月28日也近了,小白决定把自己当年看的一篇和维瓦尔第与维也纳的散文摘抄一下,抽出其中的干货,就当介绍一下维瓦尔第与维也纳的历史罢了。如果火星,请吧友们见谅。翻译渣。
原书是维也纳Daedalus协会2012出的《维瓦尔第的最后夏日》,作者为Gerhard Fischer。



IP属地:英国1楼2014-07-25 11:44回复

    试了好多次度娘都说我发广/告/贴,因此只能放图片了。希望下个部分不会这么倒霉。


    IP属地:英国2楼2014-07-25 12:34
    回复
      晚年的小安好可怜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7-26 12:34
      收起回复
        另一份文件显示维瓦尔第出售了十二部乐谱换来了少量钱。1741年6月28日,在给科拉托的波西米亚公爵 (1710-1769)/Tommaso Vinciguerra di Collalto的秘书信中,维瓦尔第亲自确认他得到了12匈牙利达克特的收入——仅能在维也纳的小旅馆住上一天。
        “1741年6月28日,维也纳
        本人在此签名,向尊贵的科拉托公爵Antonio Vinciguerra先生的秘书确认,本人已经收到售卖音乐所得的12匈牙利达克特。
        本人,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在此确认这项买卖真实可靠。”
        维瓦尔第写信的时候似乎故意盲目。连他的羽毛笔都会知道这收入少得可怜。不知是否是故意,他的签名宛如植物蔓生的形状。据Wittgenstein所言,这种书写方式反映了过去几个月的悲伤,他的名字仿佛已然成为了一种微妙的形容词。
        这时距离他去世的日期,7月27日至28日夜间,已经不过30个夏日。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于7月28日在Bürgerspital墓园下葬,该墓园位于维也纳市韦登迪区的郊区。他享年63岁。最后陪伴他的是殡仪馆的人员。
        夏日里的死亡。如果你曾经失去某位挚爱,你从此会充满恐惧地记着那个季节,那阳光,那鲜花,那香气,那和谐或者是尖锐的,悲恸与晴朗蓝天的对比……当阳光普照,为何你却深受伤害!(还是没忍住把原来散文里的一段抒情翻译过来了
        最后指向维瓦尔第在维也纳的居留的文件是验尸官的记录和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丧葬账单。
        丧葬账单
        Antoni Vivaldi(连名字也没有写对,太悲伤),世俗神父,60岁,死于肺坏疽,被验尸官在卡林迪亚门旁边的沃勒房子(这个地址就是维瓦尔第在维也纳的居所)检验,埋葬于公民医院墓地。
        摇铃:2.36
        助理牧师:3.00
        裹尸布:2.15
        教区图片:0.30
        担架:2.00
        灵柩租借费与服务费:1.15
        教堂司事:0.30
        6名穿袍抬棺者:4.30
        6盏灯笼:2.00
        6个唱诗班男孩:0.54
        棺架:0.15
        总计19.45(约合600欧元)
        在与维瓦尔第去世有关的四份文件中,没有一份指出他作曲家的职业。丧葬人员总是仅仅指出他是一位世俗神父,不管是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账单、验尸官的报告还是在维也纳死难者名单中。维瓦尔第的葬礼费用与当时第三阶级的一般丧葬费用相当,这个阶级在当时被描述为“不富裕的市民或居民”。


        IP属地:英国5楼2014-07-27 13:29
        回复
          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丧葬账单,下图中我画黑框的部分是有关于维瓦尔第的记录。最后维瓦尔第名字(Antoni-Antonio)和年龄(60-63)都没有被记录正确。

          下图是Salomon Kleiner所绘制的公民医院墓地的图片,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倾斜的十字架、不成形的土堆和木栅栏,说明了这个墓地的简陋。公民医院墓地原名Armensünder-Gottsacker,也就是贫穷罪人墓地。这个名字是事出有因的,因为这个墓地安葬了很多死刑犯,他们被判决死刑,并且就在该墓地执行。1783年,由于大教堂的扩建,小礼拜堂(就如下图所示右边的那个)和墓园都被拆毁。墓地在的位置被作为建设用地被拍卖,并于1815年在原址上建立了技术学院,在今日既是维也纳科技大学(可怜的维也纳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在一片墓地上读书)。


          IP属地:英国6楼2014-07-27 13:49
          回复
            这篇介绍维瓦尔第之死的文章就在这里翻译完了。完整的包括散文抒情与背景介绍的文章,请看http://www.vivaldi-daedalus.eu/en/vivaldi.html
            虽然难以置信,但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维瓦尔第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在维也纳去世。之前有一些传说,认为海顿是当年他葬礼上6名唱诗班男童之一(就像那部电影“un prince à venise ”拍摄的一样),但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想象罢了。历史却是:从欧洲旅行回来的维瓦尔第就面临着名气的下滑,之后那不勒斯乐派的入侵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让威尼斯本土音乐遭受重创,晚年的维瓦尔第虽然尽力改变自身风格适合观众口味但无济于事(具体可以参看Talbot的Vivaldi*s Late Style: Final Fruition or Terminal Decline;维瓦尔第晚期的集成剧Bazajet也使用了大量当时时髦的那不勒斯乐派的歌曲),最后失业在维也纳默默无闻地病逝。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悲剧的发生和当时迅速改变的审美趣味有关(罗曼罗兰就曾经说过意大利在不计后果地燃烧着它自己的艺术),也和维瓦尔第自己只顾眼前追名逐利的态度有关。当时一位威尼斯道德说教的编年史作者(参见“BBC音乐导读维瓦尔迪”)评论他“生前挣了五万金币,由于挥霍无度,在维也纳死于贫困”。Talbot则认为这段话稍作改动,也可适用于莫扎特。


            IP属地:英国7楼2014-07-27 14:13
            回复
              好多伟大的画家和音乐家结局都是那么凄惨……


              IP属地:广东8楼2014-07-27 22:23
              收起回复
                2012年夏天,为了纪念维瓦尔第以及同被埋葬于公民墓地的死难者们,维也纳科技大学在墓地原址,也就是大学内的Karlsplatz广场前的楼栋外墙上设立了一幅名为“持玫瑰的青年”的壁画。壁画原图是画家Ignazio Moder于1799年绘制的大型室内画《季节的肖像》中的《持玫瑰的青年》。该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
                在展览地点旁边墙上的牌子上写着:
                “持玫瑰的青年:这玫瑰的馈赠,将献给阴间,这束花将献给那光明或者黑暗的死者王国。谁的灵魂能够在此处继续矢志不渝,在温柔与羞涩之间?”


                参考:http://www.vivaldi-daedalus.eu/en/ragazzo.html
                最后祝273年前的今日去世的维瓦尔第先生一路走好。


                IP属地:英国9楼2014-07-28 01:16
                回复
                  这里是永远标准的十五字你数数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7-28 09:06
                  收起回复
                    刚把这帖的传送门在巴洛克吧转帖了一次,特此通报……


                    IP属地:广东11楼2014-07-28 14:44
                    收起回复
                      我最爱的作曲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7-28 16:37
                      回复
                        喵喵哒,顶帖ing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7-28 21:42
                        收起回复
                          维瓦尔第家距离后来莫扎特的家并不远,都是在维也纳最著名的那条商业街上,维瓦尔第家住在街头,莫扎特家住在史蒂芬大教堂的后面。上一次去维也纳路过他俩的家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8-25 20:27
                          回复
                            “持玫瑰的青年:这玫瑰的馈赠,将献给阴间,这束花将献给那光明或者黑暗的死者王国。谁的灵魂能够在此处继续矢志不渝,在温柔与羞涩之间?”
                            好喜欢这诗歌~


                            IP属地:德国15楼2015-01-08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