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鬼吧 关注:97贴子:18,387
  • 4回复贴,共1

格侓通则【转自联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简介 〗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名词 〗古体诗  就是我们所说后面要说的“古风”。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平仄 〗  “平仄”是现代人写旧体诗的第一大障碍,但只要明白其规律,平仄也是不难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以两句诗来做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句)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不尽”的“不”字读第二声(阳平),应该是平声啊?没错,今天普通话来读,“不”字确实是平声字,但古代读音与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属于另外一种声调——“入声”,古人将入声”归入“仄声”里面,所以,杜甫的这两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只是今天“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别变成其他三种声调,那怎么区分呢?不用区分,就按今天的读音,将“不”归入平声就可以了。不过,在有些方言中,如广东方言,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象“月”“一”“十”等,如果你能去分清楚的话,作为仄声使用也是可以的。入声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如此而已,南方人应该很轻易的分辨出来,但北方人就可能有些糊涂了。    平声字例:西、风、天、无、弓、安    仄声字例:远、剑、信、总、电、客    入声字例:出、业、设、速、入、杰  再次强调,没法分辨入声字的朋友就按普通话中的发音来用好了,反正我们写近体诗又不是给古人看的。--------------------------------------------------------------------------------〖 句式 〗  句式实际上并非诗词格律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约束,学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义单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5-03 06:26回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复杂的句式,偶尔用之可起抑扬顿挫之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后庭花/一曲;(刘禹锡)    念/尔/独何之;(崔涂)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见:    天外黑风/吹海里,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也有复杂的情况:     李将军/是/旧将军;(李商隐)     可怜/无定河边/骨;(陈陶)  可见古人写是在句式上是不依成法、力求多变的,这一点才是我们学习“句式”的目的。--------------------------------------------------------------------------------〖 压韵 〗  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压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么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关于押韵详见 诗韵举要 和 词韵举要--------------------------------------------------------------------------------〖 对仗 〗  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几道)  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属人事对,“客”对“君”属人伦对,“扫”对“开”属动词对;  第三句,“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属连绵词对。  古人对“对仗”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会逐渐增加这方面的介绍。--------------------------------------------------------------------------------〖 谋篇 〗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起)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 (转)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合)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如:“少小(起)离家(承)老大(转)回(合)”。  当然,“起承转合”并非不易之法,形式毕竟要为内容服务。  词的章法,因为体例繁多,变化各异,比较难以分清“起承转合”,所以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词除小令之外,都是分片的,从上片过渡到下片就是“过片”,又叫“换头”。  词的“过片”以衔接紧密、自然为要,以能翻出新意为上。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更出新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5-03 06:27
    回复
      诗词格律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5-03 06:29
      回复
        诗词格律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5-03 06:30
        回复
          诗词格律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03 06: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