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w吧 关注:174贴子:2,295

回复:【分享】《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抗拒痛苦
一般而言,我们根本不想和痛苦有任何牵扯,大部分的生物都会有这种反应。这似乎是演化过程中的自然倾向。但人类似乎更有能力将自己的痛苦扭曲成一般所说的苦难。
假设伴侣离开了我,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苦涩的窟窿,里面充斥着恐惧和渴望。妄念不停地转动着:“从此没人再等着我了。”“人生为何如此艰辛?”“一切又有什么意义?”这时本能的冲动一定是不想安住在那个充满抗拒和孤独的窟窿中,于是苦难便出现了。
然而苦涩是如何转变为苦难的?
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假设某一天我醒来时感到浑身不舒服。这样的情况与日俱增,疼痛和不适感使我变得越来越衰弱,于是内心生起了渴望解脱的呐喊:“我到底是怎么了?”“这实在是太难忍受了。”“我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时心中自然会产生对身体的疼痛及不适的排拒感,接着苦难便出现了。
然而疼痛是如何转变为苦难的?
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整个转变的过程就起始于逃避疼痛的那股自然反应。我们不喜欢这些痛苦乃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受苦是因为我们总认为人生应该没有痛苦,因而对痛苦产生了本能的厌恶。但是这种抗拒痛苦的信念,反而强化了我们一直想逃避的东西。当我们把痛苦看成敌人时,就是在固化它。所以,一有抗拒,苦难便出现了。
只要一经验到痛苦,我们几乎立刻会产生抗拒。在身体的不适感之上,我们会很快地加上一层负面评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受不了了!”等等。不论我们是否将这些心声说出来,我们对它们都是深信不疑的,于是就强化了它们的摧毁力量。我们不将其视为一张移植过来的滤网,反而毫不质疑地当真了。这种对妄念的盲信,进一步固化了肉体上的疼痛感,而使它变成了更沉重的苦难。虽然在观念上我们都能接受佛陀所提出的苦谛,然而一旦真的感受到痛苦,却极不愿意和它产生牵扯。


39楼2014-03-14 21:16
回复
    疾病和苦难就是道途
    当我们深陷痛苦时该如何修行呢?这时如果在口头上告诉自己要“跟痛苦合一”或“没有所谓的自我”是既无助益,也无法带来慰藉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痛苦和苦难就是我们的道途及导师。当然这份理解还不至于让我们爱上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可是它确实能使我们不再把痛苦当成敌人。我们一有了这份理解,面对人生的态度就起了根本上的变化。我们会开始面对人生各种的痛苦和苦难。
    1991年初,我得了一场严重又不断复发的免疫系统疾病。在病中,我的肌肉会反击自己。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肌肉无力,像是患了重感冒似的—感觉上我的细胞似乎被污染了—最糟糕的是我不断地想呕吐。虽然并没有真的吐出来,但感觉十分不舒服。不消两周的时间,这些症状便开始转变成典型的心理疾病:愤怒、自怜、忧郁。我觉得非常的无助,同时还有一种绝望感—我怕从此以后会被排除于人生之外,但是我并不想抱怨。我感到孤立纯粹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心中还有一股罪咎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应尽的责任。也有一股羞耻感是来自于一份错误的信念—认为自己有所不妥,才会罹患这场疾病。虽然我并不认为自己会死亡,可是对死亡的恐惧却凌驾于所有的感觉之上。此外我也害怕濒死时的痛苦,害怕完全失去掌控,甚至怕死在恐惧的感觉里。
    一方面我必须对治那些非常明显的身体症状,另一方面又得对治一层又一层的黑暗思想。那些强烈而被信以为真的想法不但使我的病情恶化,它们本身也有一种痛苦的本质。就在这时,我的一位二十五年交情的挚友因心脏病发而死亡。即使静坐了多年,我还是没准备好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情况。我觉得自己缺少了一位心灵导师,就在这时我打电话给净香,并且接受了她慈悲而正中要害的点化。她使我领会到疾病和苦难就是我的道途。此外净香还提到史迪芬•勒文的《生与死的治疗》这本书,她说这本书也许能为我带来一些助益。
    打完那通电话,我对“将困境视为道途”这个观念的理解突然有了改变。以前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太艰辛了,所以无法修行。把这些困境视为我的道途,意味着我必须包容它们,停止抗拒。很幸运地,我接受了净香的谏言,并且真的把它们放在心上。多年之后回想起这些事件,汤玛斯•莫顿的话语突然涌上心头:“只有当你的心变得如顽石一般僵硬,甚至连祈祷都变得不可能时,你才能领会真爱以及向神求助是什么意思。”


    40楼2014-03-14 21:18
    回复
      盲目的信念只会助长苦难
      和净香谈话之后,我开始阅读史迪芬•勒文的那本在疾病中修行的力作。每天我以五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禅修,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我逐渐学会辨认肉体的痛苦、对痛苦的抗拒,以及奠基于情绪之上的妄念。我开始能看到,那股肉体上的不适感就像是圆圈的中心点,周围环绕着一圈抗拒感,其外又环绕着一圈情绪和妄念。因为反胃的情况一直持续着,它反而提供了一个让我修行的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将觉知拉回到反胃的感觉之上,我因此清楚地看到几个特别顽强的信念:“我受不了了!”“我到底会有什么结局?”以及“我真可怜。”我了了分明地看着这些念头,并重复标明它们。“我真可怜”也许听起来没什么了不得,但我还是不能过份强调这股无言情绪的力量。此外像“我受不了了”之类的情绪反应,也足以提醒我们已经陷入了信念系统中。
      缺少了觉察,这些信念系统会很快地溜掉,让我们连质疑其真实性的机会都没有。但如果有了觉察,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念头只不过是妄念罢了,甚至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真实的!这么一来,我们就不会再用那些盲目的信念来助长自己的苦难了。
      一旦厘清了这些信念,就比较容易觉察到抗拒的本身。认清抗拒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官经验,实为修行上的一大进步。不再将抗拒视为敌人,便能逐渐融入于抗拒的感觉之中。每当我们经验到紧缩、抗拒和执著时,都要试着去觉察它们。我们要以轻柔的觉知来软化这些能量,突破那痛苦的边界。
      一开始要直接进入痛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时我完全无法直接面对自己的反胃与作呕,但逐渐趋近痛苦的边缘之后,就越来越能直接面对它了。当我不再相信自己的念头,也不再跟心中的抗拒对立,便只剩下那股想要反胃的感觉了。这股感觉已经不再是一种苦难,而只是肉体上的经验罢了!我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如何以奠基在恐惧之上的妄念—从痛苦中生起的一种反应—来紧抓住我们的苦难。这些念头又会被我们的抗拒倾向进一步地固化。


      41楼2014-03-14 21:21
      回复
        将慈爱吐纳给生病的身体
        当时只要一有空,我就做深呼吸,将慈爱吐给我的身体和我的免疫系统。怀着这份情感和开阔的心胸,我发现自己竟然能直接进入那股作呕的感觉里。当我不再把反胃视为一种痛苦而只是强烈的能量时,我发现自己竟然生起了一丝默默的喜悦感。有时我甚至会生起深刻的感恩之心,那几乎是无法以平常的标准来加以估量的。但是痛苦的感觉如果太强烈,我们也许就很难对它开放了,不过在大部分的情况里,痛苦都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难以忍受。虽然令人不悦的感觉仍然存在,我们还是有可能如实去体验它们,不时地以轻柔的觉知来感受那份痛苦,甚至能中和掉那份感觉。当然,我们不可能持续地将痛苦从无意义的苦难转化成开阔的感觉,但至少可以试着看透那些紧抓不放的信念和抗拒,而逐渐能温柔地安于真相。但即使是看透信念和抗拒都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的局限实在太深了。这些未经探索的信念往往是埋藏得最深,一直在默默操控着我们的人生的。举例而言,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在生重病时会想要“跟疾病抗斗”?即使我们知道该如何对治那份不适感,我们还是很容易陷入错误的信念里—譬如时下所流行的“疾病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能清明地修行就能打败疾病”。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身体有病代表我们的修行有缺失。我们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只要修行得够久、够努力,就能看透所有的问题。在这个观点的底端有一个深埋的信念,那就是,人生应该是(或可以是)没有痛苦的。然而佛陀的基本教诲却是:痛苦只是痛苦罢了。
        暗自相信只要修行够努力、够深入,痛苦就能解除,这样的观念经常是奠基在恐惧之上的。我们最恐惧的可能就是失控时的那份无助感了。譬如像我这样的人,很可能会认同那些有成就的人,或能够借由知识来掌握人生的人,因为我们并不想去经验无助之中的恐惧。孰不知这份无助之中的恐惧往往会让我们经验到真正的慈悲。将疾病化约成某种盲信而无需再面对它,这种一笔勾消的方式比起真的去感觉疾病所激发的无劝与失控,确实要容易得多。真正的关键就在臣服于那份无助感。只有放弃追问为什么(心智想借由“知道”来获得掌控),我们才能安于当下的真相。这个真相并不只是肉体上的不适感,还包括了与这份不适感相关的深层信念。我们是那么急于找到疾病或痛苦背后的意义,以至于经常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不可思议的教诲。


        42楼2014-03-14 21:24
        回复
          从苦难中学习
          “朽木也能开花”是一则古老的禅宗谚语。我们经常以为痊愈意味着疾病和痛苦从此不再出现,其实痊愈并不意味肉体从此就没病了—如同朽木还能恢复青春一般。治疗并不是只针对肉体上的病症,有许多人被治愈了,但肉体仍然会生病死亡。也有许多肉体重获健康的人并没有真的痊愈。治疗指的是净化道途使自己能通往豁达的心性—一颗与众生一体的心。一旦能体悟到这份开放性,那么不论肉体发生了什么事,照样能开出鲜花来。在《潜水钟与蝴蝶》这本书中,作者虽然完全瘫痪,而且遭遇到无止境的痛苦,但其心仍然如彩蝶一般自由飞舞。治愈或整合意味着不再认同这副肉身或是“我的苦难”。我们认同的是一个更宽大的存在感。
          其实这颗心一直是开放的,道途上的那些障碍就是多年来的制约—各种的自我保护、伪装、深埋的信念、自认为应该怎么样的那份理想、恐惧、困惑以及对真实人生的抗拒。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不想有痛苦和苦难。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想得到别人的照顾。我们都希望别人能替我们安排好所有的事,或是希望人生的境遇能变得更理想,或者遇到更伟大的经验。然而除非我们愿意从苦难中学习,否则那条通往开放心胸的道路仍然会受到阻碍。除非我们不再逃避痛苦,否则苦难仍旧会持续下去。也许最大的痛苦就是对痛苦的抗拒了。


          43楼2014-03-14 21:29
          回复
            第十一章 如何转化烦恼
            将困境视为道途,让它们来觉醒我们心中的解脱渴望,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它们,不论个中的滋味是什么。简而言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开放和觉醒。
            觉得人生失去了和谐,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600年前佛陀就提出来,我们永远都得面对痛苦和苦难。我们永远都会有“八十三种烦恼”—财务上的安定需求、关系中的困难、对健康状况的担忧、对成就以及被接纳与否的焦虑等等。也许现代人有这么多困扰的原因就出在第八十四种烦恼—我们根本不想有任何烦恼。
            以清晰简洁的话语提醒自己回来面对真相
            许多人在练习静坐时心中往往怀着一份期待,希望静坐能帮他们释放压力而得到内心的祥和。静坐在这一点上显然是有些功效的;即使是最肤浅的静坐方法也能带来安详感。不过,还有一些更需要悟性的禅修形式则会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安详,进入更完整的觉察。在这个更大的觉知空间里,我们才终于能以平等心来对待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然而每当我们深陷情绪烦扰时,能想到要修行就已经不错了。一旦陷入妄念的漩涡和猛烈的情绪里,如何能真的修行呢?但总不能逃避困难的情境而跑去打坐吧?!每当我们把情绪反应当成遮盖创伤的绷带时,即使静坐随息也不可能得到安宁。
            当清明的觉知被狂乱的情绪搅动时,不妨以清晰而简洁的话语提醒自己回来面对真相。这时我们必须学会以确切而有效的方式修心。虽然修行无法化约成一种方程式或是一些简单的技巧,但仍然有某些指导方针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难以处理的情绪,尤其是那些从深层的恐惧和痛苦中生起的反应。下面所列举出的四句警语可以帮助我们在迷失时找到方向。
            第一句警语是觉醒心中的解脱渴望。从表面上来看,觉醒解脱的渴望意味着我们还记得修行这件事。只要我们还记得修行,便自然会将自己的烦恼视为道途。与其把自己的烦恼当成敌人,或是以妄念来固化它而形成“我的”沉重剧情,何不将烦恼视为一种开放心胸的机会。
            当我们发现自己一团混乱时,可能会认为:“人生不该是这样的。”眼前的焦虑和心中设定的理想画面不太符合,这时我们就会感觉不对劲。然而事情并没什么不对劲,问题出在我们总是以“我想怎么样”的狭隘观点来处理人生。这样的观点其实是奠基于恐惧之上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份美好的感觉,情绪烦扰当然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因此我们本能地想逃避它。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往往会助长恐惧,而恐惧又会助长不舒服的感觉,难怪我们总是把情绪烦扰视为除之而后快的敌人。
            我们必须将这种颠倒的观点扶正,才能明白何谓把困境当成道途。我第一次体证到这个教诲时—不只是在头脑中产生理解而已—感觉自己和人生的关系终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生命的主题不再是感觉好不好或是喜不喜欢眼前发生的事,而是能否觉醒或能否学会不再逃避恐惧。这并不意味我必须喜欢眼前发生的每一件事;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愿意敞开心胸面对人生的困境并不代表你必须喜欢它们。将困境视为道途,让它们来觉醒我们心中的解脱渴望,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它们,不论个中的滋味是什么。简而言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开放和觉醒。


            45楼2014-03-15 17:06
            回复
              第二句警语则是觉醒心中的好奇心,其方法就是要问自己:“这是什么?”这里听指的好奇心并不是一种无聊的表现,也不是分析式的探索,而是透过体证来认清当下的真相。只要我们还在抱怨、认为自己很可怜或企图逃避,或者把“这是不公平的”以及“我办不到”之类的念头当真了,我们就无法借由体证来认清当下的真相。妄念时常令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它会令事情变得僵固、阴暗、无解。一旦能觉醒心中的好奇心,我们就能一再地回到当下的肉体觉受。回到肉体上的真实经验,你会发现这些觉受是不断在变动的、光明的,而且是有解的。
              几年前我被检查出有前列腺癌的迹象。当时我并没有选择做切片检查,反而以静坐、针灸和草药治疗了六个月。然后我又做了一次检查,看看是否还有残余的癌细胞。我知道如果切除了前列腺,从此以后很可能会小便失禁和阳萎,因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检验的结果。当时我不断地问自己:“这是什么?”然后练习安住在肉体的觉受里。那股由恐惧和自怜所组成的情绪能量非常强大,想要逃离的欲望也很强烈,但是我仍然不断地回归到当下肉体上的真相,后来这份努力终于拦腰斩断了恐惧的坚实性。“这是什么?”像一道镭射光一般使我能专注在恐惧的经验之上。如此修炼了两天之后,我发现自己所恐惧的事一样也没发生,而且从未发生过!除了由我的念头所造成的痛苦之外,真正的痛苦并不存在。这份了悟十分有效地穿透了我的恐惧泡影。不过,这份洞见并不是来自于思想,它是从安住于当下的真相中所产生的。因为心里有一份对真相的好奇,所以产生了洞见。


              46楼2014-03-15 17:14
              回复
                第三句转化烦恼的警语就是觉醒心中的幽默感,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大的视野。任何时刻如果我们执著于某个由妄念所造成的问题,不妨想一想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我是一个很老的人,我有一堆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从未发生过。”
                有一个拓展视野的方法是,把眼前的困难看成是内心的局限正在耗尽自己。一旦记住这一点,就可以对自己说:“它又来了,不知道这次会是什么模样?”但这并不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把戏,而是要获得足够的洞识以便深入困境之中,不被困境淹没。另外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这个困扰以前有没有出现过?”它当然出现过,而且是再三重复的。我们能不能如实看着它,将其视为我们的局限之一。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困境,往往会让我们突破对它的认同;然后它就会提供一个内在的空间或更大的包容性;它会拓宽紧随着烦恼而来的窄化视野。
                我的潘朵拉盒子被打开之后,就不得不向净香求教了。我告诉她内心发生的一切状况,譬如必须接受内心诸多的恐惧,令我感到十分阴郁及窘迫。她微笑地看着我,然后说道:“这件事十分有趣,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她给我一种感觉,好像我们谈的不是我,而是一个“东西”。她的话语中有一片很大的视野,但又不意味恐惧只是一个幻觉,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她让我明白这些只不过是我的局限罢了。这样的态度使我能够以较轻松的心情看着“我的恐惧”,并因此而看到一件幽默的事实。以前父亲一直不断提醒我一句格言:除了恐惧之外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后来这句话竟然说服了我,使我对恐惧生起了强大的畏惧之情—和他最初的美意刚好背道而驰。培养幽默感以及更大的视野,终于让我爬出了那条恐惧隧道。
                从此我发展出一种练习,时常一练便是一整天。每次当我发现自己陷入情绪反应或自我批判时,我会立刻回来觉知我吸入的气息,然后告诉自己说:“这些反应都不是我。”这么做让我认清那些反应或批判只不过是一些局限罢了。然后我会利用吐出的气息来软化苦难的棱角。
                此法并不是一种积极思考,也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要了了分明地看着自己的念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安住在肉体的觉受之中,如此便能减轻自我中心的观点和近视的倾向。这些都是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修行的历程里,此法能提醒我们看到更大的视野,也能帮助我们培养慈悲心。
                因为深信自己应该与众不同,所以才造就了粗重的烦恼。尤其是修行多年之后,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不该有这么多的情绪反应,应该能超越一些局限了。实际上,修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修行的实况如下:起先我们手里牵着一只顽强的大丹狗,它想到哪里,我们就被它拉到哪里。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能感觉眼前这只狗的力量,而且还会听到它吵着要朝某个方向走。这时我们的局限仍旧健在。但是再仔细瞧一瞧这只狗,我们会发现它只不过是一只吉娃娃罢了。对治这只吉娃娃的方式就是任由它吠叫,然后轻轻地拉一拉链子就够了。


                47楼2014-03-15 17:16
                回复
                  第十二章 工作与修行
                  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通常的反应定必须另寻出路。但是在实修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好事。
                  二十五岁左右我所从事的是一般白领阶级的工作,起先当老师,后来又当起了电脑程序设计师。但是我并不快乐。我厌恶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苦思自己真正的“志业”是什么。当时我正开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议我,每当我对工作的焦虑生起时,心里应该避免去思考这件事,而只是试着去感觉眼前身体上所出现的实况。当时我完全不了解他建议的方法是什么意思,可是基于一份急迫感,我还是试着去做了。如此修行了几个月之后,虽然并没有洞悉到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不过却发现,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实况之上,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觉察的本质。某一天,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我发现自己今生的任务就是要成为一名木匠。虽然我完全没有做木工的经验,可是我心里却很清楚,学习做木工一定会让我意识到许多令我退缩的恐惧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
                  在决定工作的方向时,必须放下无止境的对利害得失的衡量,因为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时,才会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头脑的执着,也不去意识肉体上所出现的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烦躁感,那么这层理解将永远被障蔽住。觉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层层的紧张和不安,我们就会对人生的目的产生一份清晰的认识。但如果一心只想在头脑中获得解答,这样的洞见就不会出现。
                  透过思维活动来做出决定,其实是一种想找到立足点的人性倾向。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的驱力,则是一份对安全感的执着。我们以为凭着一些思考的过程,就可以不去经验伴随着无常而来的无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于这份感觉之中,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要愿意经验肉体上的这份无依无恃感,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清明起来,因为这么做会让我们看透自己恐惧的根源。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放弃主观思考的耽溺倾向。不过,我并不是在建议大家从此以后就不用思考了,因为我们永远都必须考量一些实际的问题—金钱、教育等等—然而这些逻辑性的事实,不该是我们思考人生志业时的主要焦点。
                  也许有一个问题我们问得还不够: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我们通常只会专注地分析自己能从工作或事业中获得什么,因此很少会考虑自己在贡献社会时所能得到的那份满足感。我们不妨将“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视为一则公案,然后将脑子里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进入未知中。提出这个公案之后,就把焦点集中于当下的完型经验之上。这么做并不能立刻带来任何解答,或许也不是什么愉悦的经验,因为它会让我们再度面对那份无依无恃的感觉。虽然如此,安住于当下的经验仍然是真实又令人叹为观止的,而且能让我们远离那流转不停的心智活动。另一个时常在工作中不断面临的困境,就是感觉自己进退维谷、焦虑或不快乐。我们要的也许并不是另一份职业,却不断地质疑自己是不是该换工作了。在修行的体悟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保守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有某些事不太对劲,而必须寻找出路。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我们必须发现烦恼的价值,并且要学会让烦恼来转化我们。借由修行我们才终于明白,感觉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个感觉上很糟的情境并不一定是坏事。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变成了好事。


                  50楼2014-03-15 19:32
                  回复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强烈的反应,那么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问题并不在工作的本身,因为假设有两个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个人可能觉得很满意,另一个人却只感觉到苦恼。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奠基在我们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反应永远都和我们带来的包袱有关—各种的期望、需求和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该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里。不过我们至少要考虑一下我们在这份工作中到底能学会什么,然后才决定是否该离职。只要你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留在那份工作里经常是有助益的,因为你大可趁这个机会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恐惧。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即使进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惧和信念还是会伴随着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你不妨设定一段时间,并发愿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学习。
                    即使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或是并不打算离开目前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里进行觉察的练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不再将工作与修行一分为二,而是将工作视为道途。我们时常会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如果能记得这一点,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将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了。我们会开始认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机会,即使是在工作的职场中。要达到这种转化,长期以来的受制观点和习性必须转变;但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转化自己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时正念的修持就变得特别有帮助了,也就是要留意当下这一刻的质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蓝领阶级工作。其中没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兴奋之处,因为要对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最琐碎的基本问题。一旦不再追求细微需求的满足,就会开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变成修行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拿起电话筒、关上门、留意周遭的声音、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提醒自己在当下保持觉醒。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了觉醒的契机。


                    51楼2014-03-15 19:53
                    回复
                      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
                      在工作中修持的关键之一,就在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不论我们发展出的核心信念是什么,不论我们行为上的对策是什么,它们一定会在工作中制造出混乱,如同它们在关系里制造混乱一样。比较不个人化的工作环境,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不断重复的模式。
                      早在十一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在每个夏季里为父亲工作,持续了十年一直没间断过。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一起在他的礼品店里帮忙售货,这间礼品店坐落于亚特兰大城的海滨大道上。虽然我们都是非常能干的售货人员,父亲还是会为了生意下滑而大发雷霆。很不幸的是,他的怒火通常都会针对某一个小孩而发;那个小孩通常都是我。父亲发起脾气来十分的生猛有力。他会怒斥我努力得不够,或是责备我不知感恩,老是在敷衍了事。每当他大吼大叫时,店里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他会踏着重重的步伐走出店外。那些神经紧绷的顾客,尤其是我服务的那些人,这时往往会开始疯狂采购。回想起那种情境,感觉上似乎有点可笑,不过当时的我可是一点也笑不出来了。
                      我觉得自己被不合理地挑毛病,自然十分光火。可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男孩,所以我总是会更加努力。我开始将我所销售的东西列出一张清单,并且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将所有的钱数加起来,然后拿去给父亲看,向他证明我已经达到他的标准了。许多年下来,在各种不同的事情上,我都继续采取“列清单”的对策,来证实我是有价值的。我觉得如果自己能明显地层现出成就、生产力和价值,就可以避开那份伯自己没价值的恐惧了。
                      当然,如同所有的对策一样,这个对策也从未生效过。或许它能让我达到某些外在的成就,并驱使我凌驾于他人之上,但是它从未让我意识到自己最核心的恐惧—我是不够格的。那份核心的恐惧以及每天都会从其中生起的焦虑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我们只要一天不认清自己是透过想像出来的画面在采取行动,只要一天不敞开心胸去经验这些画面底端的层层防卫机制和恐惧,我们就无法产生有意义的转化。后来我终于看到这股心理动力的真相,然后才有能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模式。从此以后我就不再企图符合自己所设定的标准,也不再按照自己所列出的清单来行事,而开始真的去觉察恐惧的本身。


                      52楼2014-03-15 20:16
                      回复
                        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看到自己“列清单”的版本。你是不是还在把自己当成一名“孩子”来看待,总想取悦某个被你盲目视为权威的人物,并且想从他那里得到赞许?或者你的模式是不断地忙,忙,忙,总想在同一个时段里转动过多的盘子。你能不能看到忙碌的上瘾本质,看到你如何利用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不去面对那份“什么都不是”的恐惧?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必须尽力让盘子继续转动,然而只消一场慢性病就会使我们看到这个想法是不真实的。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些我们自认为必须做的事都可以委派给别人,或是暂时不做也无妨,甚至从计划中撤销都行。问题不在于我们必须做多少事,而是我们时常会利用工作来固化和支撑自己的自我感。活出实修的生活,意味着从任何一种受制的自我感中解脱,尤其是那些奠基在恐惧之上的自我感。
                        也许你的习性比较倾向于担忧,譬如为工作的表现、工作的安全感或是经济上的保障而担忧。不论担忧的内容是什么,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只是对担忧的本身上瘾罢了;更精确一点地说,就是对维持住“自我感”上瘾。不论你的问题是什么,修行的方法都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习性模式到底是什么。第二,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编织出来的画面和信念是什么。第三,我们必须亲自体验恐惧以及从恐惧中所生起的信念和行为。如果能以这种方式来善用我们工作的环境—善用情绪的变化来帮助我们去除对自我的认同—我们就不会再陷入职场的混乱中,而能利用这些混乱作为转化自己的工具。


                        53楼2014-03-15 20:21
                        回复
                          在倦勤中修行
                          接着要面对的议题就是倦勤。倦勤不但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工作的动机,同时也代表自己不再从工作中找到满足感,而已经生起了负面的犬儒心态。在修行生活里转化倦勤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倍地觉知自己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换句话说,与其去注意工作的情况有什么缺点,或是同事有什么缺点,不如回来看看自己。举例而言,我们可能会深信不疑:“我即使受了这么久的训练,还是做不好这类的工作。”或是“我只是在虚应故事。”也许这些想法可能是真的,然而,只要生起任何一种对眼前情境的强烈反应—譬如挫败感、愤怒、犬儒心态—都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必须放下归咎,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期待与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们在何时开始对成就产生了执着?何时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能掌控结果,让事情顺利,并且有能力改变他人?把自己看成是唯一能把事情做好的人,或是对事情的成果开始产生执着,都必定会导致倦勤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失望,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决定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错失问题的关键:我们对成果的执着几乎都根植于必须支撑某种形象,或是不想去经验失败之中的恐惧,以及自己什么都不是的那份恐惧。我们迟早得面对虚假的安全感遭受挑战或消失时的无依无恃感。我们迟早得深入到以下这些信念和恐惧的底层—我们是不够好的,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
                          在倦勤中修行,意味着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动机、期待或计划—所有会掌控我们人生的基本信念系统。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些会产生制约的意象和自我感,我们也必须学习面对及经验那些一直在掌控我们的恐惧。但是面对这些恐惧并不是一项黑暗阴郁的任务。在更宽广的觉知空间里,我们将以越来越轻松开阔的心情来经验这些恐惧。就像那些层出不穷的苦难一样,倦勤与否也是可以任由你选择的。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倦勤往往是一块最丰饶的沃土。
                          我并不是在暗示我们在职场遇到的困境都是自找的。某些困难确实需要被提出来,不过我们对这些困难所生起的情绪反应毕竟是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来看,如果我们卡在自己的情绪反应里,就无法清明地对治工作中的真实挑战了。只要执意于达到某种特殊的结果,或是想以某种方式来获得声誉,那份执着就会让我们无法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态度也会阻止我们因尽心工作而得到满足。我们越是能在工作中修行,并透视自己对事情该如何进行的那份需求,就越能以最真实的方式生活,而得以从考虑不周的冲动及恐惧里解脱。


                          54楼2014-03-15 20:24
                          回复
                            以轻松的心情来面对痛苦
                            每当我们发现自己转入头脑的次元时,我们惯常的反应模式往往是自我批判和层层的论断:“这太难了”“我办不到”“我是没希望的”然而这些信念只会加厚心的坚硬的外壳。如果能培养出一份空间感,我们就会停止那严苛对待自己的模式,而不再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不好的,或者自己的问题只是一种幻象。柔软的态度往往会让我们与生俱来的慈悲及友爱自然浮现,而且能让我们安住于当下所后起的任何现象。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从此会喜欢上自己的问题,而是终于能以崭新的方式和它互动了。
                            我们的戏码、痛苦以及苦难,有时感觉起来就像死亡一样。修行生活的功课就是要认清,这沉重的感觉不外乎是一些深植的信念和强烈的肉体觉受罢了。这体证式的理解将带给我们安住于痛苦的一份空间感。可是我们仍旧得付出一些努力;不能只是在痛苦之上加个空无的标签,然后假装没事就算了。这样的方式绝不是实修。我们要学习的是以轻松的心情来面对痛苦,因为只有轻松的心情才能将意志—也就是自我、奋力或挣扎—转化成心甘情愿地顺受。
                            举一个在静坐中安住于痛苦的的例子。当我们的膝盖、脚踝或背部全都觉得酸痛时,我们该如何对治?或许有时必须咬紧牙根通过某些考验,但是也可以逐渐学会仁慈地与身体共处,不再认同身体或酸痛感。有时我们也要运用一些毅力—纪律和决心—来停止对下述这些妄念的认同:“这实在是太痛苦了”以及“我再也忍不住了”。如果能做到的话,我们那缺乏幽默感的自我中心倾向就会放松下来,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该喜欢上自己的痛苦,我们只是不再需要跟痛苦抗争或是和自己抗争罢了。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竟然能欣然面对不愉快的感觉。在透视信念系统的过程里,我们的进展就是逐渐学会安住于当下的真相。这就是柔性的修行方式。


                            56楼2014-03-15 20:32
                            回复
                              刚与柔的交互运作就是修行的精髓
                              这种刚柔交织的修持最适合用来对治上瘾症。第一个阶段对治上瘾症的方式,当然就是要先觉察自己的上瘾行为是什么,并且要看到这股上瘾的冲动延伸至哪些领域。这个阶段要学会的是如何以清晰坚定的觉知来观察眼前所发生的事。此阶段的关键就在发展出自我观察的法门,否则又如何才能看到自己一直想忽略或否定的面向呢?如果无法认清我们的上瘾行为是什么,我们基本上是无法对治它们的。
                              一旦能清楚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事,接下来就要进行第二阶段的修持,也就是要制止上瘾的行为。这便是我们所谓的刚性自律功夫,不过柔性的功夫也还是用得上,因为柔性功夫可以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自我批判的狭窄视野里。如果我们奋力对治自己的上瘾症,那我们势必会认为自己的上瘾症是不好的,或是认为自己有上瘾症,所以是坏人。这种移植过来的沉郁感,会让我们的上瘾行为更难戒掉;为了让修行生效,我们必须软化那些严苛的自我批判。
                              第三个阶段的修持就是要体证上瘾行为出现时那股冲动。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用到刚性的自律功夫,才能在心中提示自己:这是什么?然后就以镭射般的觉知回来观察当下肉体上所出现的实况。我们一旦能体证到那上瘾的的冲动,接着便可以转变成柔软的心态,允许事情自然发生。如果能在吸气时感觉一下那份渴欲的质地,会是特别有帮助的事。因为在吸气时如果能觉察到那份渴欲的感觉,往往很容易使它软化下来。
                              最后一个阶段的修持就是要体验在上瘾倾向底端被压抑下来的痛苦。这时同样要用到刚性自律功夫(在心中问自己:“这是什么?”),同时也要运用到任由感觉自行生灭而不再自我批判的柔性方法。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必须怀着一份友爱与豁达的品质,否则就会继续和自己抗争,而且很容易陷溺于自惭形秽和绝望的想法里。如果能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记得带着一份轻松幽默的心情,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那么即使是最顽固的模式,也都能获得转化。当我们陷入最封闭的情况时,只需要把气深深地吸入心中,就会发现一个能够容纳一切的巨大空间,包括那些最坚实的恐惧和最严厉的自我批判在内。每一个阶段都要再三地重复练习才行。


                              57楼2014-03-15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