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夏完淳《读陈轶符李舒彰宋辕文合稿》作年考
完淳集子中有一首著名的《读陈轶符李舒彰宋辕文合稿》:
“十五成童解章句,每从先世托高轩。
庾徐别恨同千古,苏李交情在五言。
雁行南北夸新贵,鹢首西东忆故园。
独有墙头怜宋玉,不闻九辩吊湘沅。”
其中陈轶符、李舒彰、宋辕文分别为陈子龙、李雯与宋徵舆。
这首诗歌显然只能作于甲申之后,因为完淳自称自己“十五成童解章句”,完淳乙酉年十五岁;此外,子龙于甲申年八月请假(实际上是辞职),但是到了年底才回到松江,他为这本诗集写了序言,则已经是乙酉年之间的事情,刻版印刷的时候则只能更往后,因此完淳读诗稿的时间不可能早于乙酉年。
白坚先生在《夏完淳集笺校》的笺中,认为这是完淳十六岁时所写,即丙戌年,一大原因是此时宋徵舆此年尚未中进士(宋于丁亥年中进士),完淳此诗的语句也没有后来在常州遇到宋徵舆时那么强硬,而是比较委婉。
但是,我认为这这首诗歌更可能在丁亥年春天所写。
因为李雯虽然于癸未(1643)年离开松江时已经与子龙告别一次,但是当时李雯是前往北京为父亲洗刷冤屈,而非主观上去投靠清朝,他当时也根本未曾料到明代会在次年迅速灭亡,更未料到清军会如此迅速入关直接摘了桃子,而自己竟会半自愿地成为清廷的助手。子龙显然未料到李雯到了北京后会与自己分道扬镳,所以这次分别显然不是“庾徐别恨”。
真正的“庾徐别恨”是在丁亥年春天,这一年李雯还与子龙等人在宋存标园亭相聚过一次,不到一个月之间,子龙卷入吴胜兆反正一案,李雯迅速离开松江北上,这里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假期的期限已到,必须回到北京,一方面是因为李雯是子龙曾经志同道合的好友,如果此时李雯还留在松江,可能会被当作另一个“吴胜兆”,与子龙同谋反清,李雯必须避嫌,因此急忙离开,这时候才是他们最后一次分别。
这次别离,子龙和李雯都哭了,对于子龙而言,这次分别说明李雯当时为葬父而投靠清朝的理由不再成立,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使命,但是却依然要北上继续为清廷效力,这个朋友是彻底变节了,而自己也很快就要就义,这次无论如何是一次永诀:不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李雯是志同道合者还是变节者,他们过去近二十年的友谊是真诚的,他也理解李雯的苦衷与李雯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进了那个门之后再出来就不容易,他哭了。
对于李雯而言,他这一走,就再也找不到为自己变节行为辩护的理由,因为父亲已经安葬,回到北京不再因为父亲的安葬事宜,自己也将彻底无面目面对这个故友,但是此次一别,恐怕终生不能再见,李雯为清朝效力的过程中始终是掺杂强烈的耻辱与羞愧感的,对于子龙从未有敌视之心而只有敬重之心,子龙已经卷入吴胜兆案,死期不远,李雯必须来见最后一面,但是这次会面既让他羞愧难当,又让他为生死别离而痛苦,这两个因素使得李雯痛哭。
因此只有这个时候,才算得上是“庾徐别恨同千古”。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宋徵舆的角度分析。如果此诗写于丙戌年宋徵舆未在北京考中进士时,那么此时的宋徵舆还远不是“新贵”,也不可能有南北之行,“雁行南北夸新贵”正说明宋徵舆已经考中进士,进士第在春天进行,因此即使宋徵舆中进士后不进行“实习”和其他任何可能逗留京师的活动,立即回到松江,回到松江也已经可能在初夏甚至更后,此时完淳可能已经得知宋徵舆中进士的消息,而子龙可能已经殉节(子龙五月十三殉节),完淳重读三人的合稿,感叹三者彻底分道扬镳:子龙殉国或者即将殉国,宋徵舆中成清朝进士,成为新贵,李雯匆忙北上回到清廷继续任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丁亥年春天,完淳是六月底或者七月初被捕,因此这首诗歌很可能就是丁亥年初夏前后所作,而非丙戌年所在。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歌中语气还是比较和婉?这是因为完淳本身不希望自己情绪太激烈,而且诗中讽刺之意已经很明显,而且写的时候,宋徵舆不在面前,这首诗歌不是写给宋徵舆看的,而只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到了常州遇到宋徵舆时,面对着这个为了荣华富贵而执意主动效力清廷、认贼作父的昔日好友,完淳显然要愤恨得多,而且写的诗歌直接是给宋徵舆看的,意在断交,语气自然强硬得多。
完淳集子中有一首著名的《读陈轶符李舒彰宋辕文合稿》:
“十五成童解章句,每从先世托高轩。
庾徐别恨同千古,苏李交情在五言。
雁行南北夸新贵,鹢首西东忆故园。
独有墙头怜宋玉,不闻九辩吊湘沅。”
其中陈轶符、李舒彰、宋辕文分别为陈子龙、李雯与宋徵舆。
这首诗歌显然只能作于甲申之后,因为完淳自称自己“十五成童解章句”,完淳乙酉年十五岁;此外,子龙于甲申年八月请假(实际上是辞职),但是到了年底才回到松江,他为这本诗集写了序言,则已经是乙酉年之间的事情,刻版印刷的时候则只能更往后,因此完淳读诗稿的时间不可能早于乙酉年。
白坚先生在《夏完淳集笺校》的笺中,认为这是完淳十六岁时所写,即丙戌年,一大原因是此时宋徵舆此年尚未中进士(宋于丁亥年中进士),完淳此诗的语句也没有后来在常州遇到宋徵舆时那么强硬,而是比较委婉。
但是,我认为这这首诗歌更可能在丁亥年春天所写。
因为李雯虽然于癸未(1643)年离开松江时已经与子龙告别一次,但是当时李雯是前往北京为父亲洗刷冤屈,而非主观上去投靠清朝,他当时也根本未曾料到明代会在次年迅速灭亡,更未料到清军会如此迅速入关直接摘了桃子,而自己竟会半自愿地成为清廷的助手。子龙显然未料到李雯到了北京后会与自己分道扬镳,所以这次分别显然不是“庾徐别恨”。
真正的“庾徐别恨”是在丁亥年春天,这一年李雯还与子龙等人在宋存标园亭相聚过一次,不到一个月之间,子龙卷入吴胜兆反正一案,李雯迅速离开松江北上,这里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假期的期限已到,必须回到北京,一方面是因为李雯是子龙曾经志同道合的好友,如果此时李雯还留在松江,可能会被当作另一个“吴胜兆”,与子龙同谋反清,李雯必须避嫌,因此急忙离开,这时候才是他们最后一次分别。
这次别离,子龙和李雯都哭了,对于子龙而言,这次分别说明李雯当时为葬父而投靠清朝的理由不再成立,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使命,但是却依然要北上继续为清廷效力,这个朋友是彻底变节了,而自己也很快就要就义,这次无论如何是一次永诀:不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李雯是志同道合者还是变节者,他们过去近二十年的友谊是真诚的,他也理解李雯的苦衷与李雯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进了那个门之后再出来就不容易,他哭了。
对于李雯而言,他这一走,就再也找不到为自己变节行为辩护的理由,因为父亲已经安葬,回到北京不再因为父亲的安葬事宜,自己也将彻底无面目面对这个故友,但是此次一别,恐怕终生不能再见,李雯为清朝效力的过程中始终是掺杂强烈的耻辱与羞愧感的,对于子龙从未有敌视之心而只有敬重之心,子龙已经卷入吴胜兆案,死期不远,李雯必须来见最后一面,但是这次会面既让他羞愧难当,又让他为生死别离而痛苦,这两个因素使得李雯痛哭。
因此只有这个时候,才算得上是“庾徐别恨同千古”。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宋徵舆的角度分析。如果此诗写于丙戌年宋徵舆未在北京考中进士时,那么此时的宋徵舆还远不是“新贵”,也不可能有南北之行,“雁行南北夸新贵”正说明宋徵舆已经考中进士,进士第在春天进行,因此即使宋徵舆中进士后不进行“实习”和其他任何可能逗留京师的活动,立即回到松江,回到松江也已经可能在初夏甚至更后,此时完淳可能已经得知宋徵舆中进士的消息,而子龙可能已经殉节(子龙五月十三殉节),完淳重读三人的合稿,感叹三者彻底分道扬镳:子龙殉国或者即将殉国,宋徵舆中成清朝进士,成为新贵,李雯匆忙北上回到清廷继续任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丁亥年春天,完淳是六月底或者七月初被捕,因此这首诗歌很可能就是丁亥年初夏前后所作,而非丙戌年所在。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歌中语气还是比较和婉?这是因为完淳本身不希望自己情绪太激烈,而且诗中讽刺之意已经很明显,而且写的时候,宋徵舆不在面前,这首诗歌不是写给宋徵舆看的,而只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到了常州遇到宋徵舆时,面对着这个为了荣华富贵而执意主动效力清廷、认贼作父的昔日好友,完淳显然要愤恨得多,而且写的诗歌直接是给宋徵舆看的,意在断交,语气自然强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