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黑吧 关注:473贴子:78,534
  • 13回复贴,共1

(科普皮毛)浅析心理学的社会知觉效应在粉黑之道中的具体体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免责申明:脑残、花痴粉慎入,深度学习此贴内容后会降低NC、HC的程度。本哥一向认为简单是幸福、盲从是快乐,人心透明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先决条件;人一旦学会了弯弯绕,明白的事理越多,就会觉得越累。如若不幸让你的快乐幸福感减少,本哥只会在心里默哀并暗说一句:活该,谁叫你不听劝的。
另,本哥远离书本N多年,上学时也不是什么好鸟,在学校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足球、电脑游戏及泡妞上,更悲剧的是我从来就没正儿八经学习过什么心理学,开此贴实有班门弄斧、误人子弟之嫌。不过,我对真正的知识一向抱着敬畏的态度,所以力求不胡掐,只与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真正的专家请绕道不送。


1楼2014-01-03 13:37回复
    首先,我们先树立心理学的基本印象。心理学绝不是普通人感受到的学了就能让人催眠的玄学,也不是学了立马就能读懂人心的读心术,它仅仅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起步较晚,由普通心理学出发,衍生出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多门学科。深度学习之,可以提升人们观察世界、理解各类社会角色及其心理活动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目标是让人(知觉者)知觉他人他物时更加客观,力求做出更贴近被知觉者的本质真相的判断。有人曾经问过我,人为什么要客观,客观到极致会是什么样?我回答,如若客观到极致,人就成了神,但也会失去作为人的许多美好感受,彷徨、质疑、惊喜等等都将会不复存在,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客观、理智过多也不是什么好事,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一切都看透了的麻木感。另外,事物的所谓本质真相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标准,一切的结论都是被知觉者的一项或多项特质在知觉者中的大脑加工后做出的主观判定,所以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只有万能的主才能知道,作为人是没法了解的了。这段话比较绕,可以这么来理解,我现在所介绍的关于心理学基本认知的内容只是心理学这项被知觉者经过我这个知觉者的大脑加工后的我的主观认知,而这是否是心理学的本质不得而知。所以,学习读懂这些知识并不能代表你未来所做出的判断就一定是准确的,它只能提升你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而已。好了,扯越远了,下面切入正题。


    2楼2014-01-03 13:40
    回复
      1,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之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即对不熟悉的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得印象。第一印象基本是通过外部特征,声音、表情、仪表等等的感知进而推断被知觉者的动机、感情等综合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被知觉者的特征在知觉者中的印象如何;二是知觉者第一时间感知被知觉者时的感情状态如何。其中后者(简而言之就是价值观念)起的作用更大。觉个例子,你当初为何喜欢你妞?一是小妞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二是你自身的价值观念,小妞她的表现基本是正面的,而你恰好是主流价值观的话,你基本上就会对小妞形成好的第一印象。而想对应的,喜欢MM吴的价值观大都是潮的、激进的、另类的。第一印象在所有这些效应里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一旦形成,后期想要改变的话很难,需要被知觉者不断地、长期的颠覆在知觉者中的形象,所谓先入为主就是如此。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形成的信息是肤浅而不全面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首因效应最好的诠释。


      3楼2014-01-03 14:12
      收起回复
        1,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之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即被知觉者在知觉者心中的最后的印象。它其实与首因效应一点都不矛盾,它是知觉者的认知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假如你在第一时间内同时接收到被知觉者的不同连续的两条信息,一般来说,你会倾向于相信第一条信息,这是首因效应的影响;假如这两条信息相隔了较长时间,你会对第二条信息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做出有利于后者的判断,这是近因效应的影响。由于人的脑细胞是不断死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损失一定的记忆。而最新的信息总是新鲜的脑细胞来承载,所以这就可以诠释明星们为何总是话题不断、需要保持热度了。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太丰富了,想做到随时挺立潮头,就需要不断的发布各种新鲜信息刺激知觉者。


        6楼2014-01-03 14:50
        收起回复
          大家了解了以上两个效应,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试着分析下你妞星档退赛事件。为什么我说这事它不是什么坏事,而如果是TH操盘手主动为之的话我会说赞呢?被知觉者,你妞的表现没有多少可以解读的,我们就只研究知觉者——星档的路人受众吧。A,如果退赛刚发生时的知觉者是第一次见到你妞的话,我可以基本判定这类知觉者会对你妞形成极差的第一印象并且很长时间都不会消退,首因效应会发挥作用,我估计这类知觉者应该会很少;B,本身第一印象就差,一直没好感的知觉者会受到近因效应和刻板效应(后面会解释这种效应)的影响,得出她一贯就这样的结论,这类知觉者应该也不会太多;C,大部分的知觉者都是知道或者说看过小妞以前表现得,咋一事情发生,脑袋会发出疑问了,这是我心中的黑妞的言行么?首因效应会体现出怀疑,近因效应也会体现出新印象,黑妞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同时部分以前有好感的知觉者会启动知觉防御,也许事出有因吧。如果事情到处为止的话,我得说这事觉得办砸了。所以如果是刻意为之的话,就应立即启动公关。这时最新的信息出来了,你妞出现了,做出了补救措施,刺激了知觉者的近因,重新塑立了一个有爱心、敢于担当的形象。对于C类知觉者来说,最新的形象就是你妞在他心中的样子了,对于B类知觉者来说,黑妞新的形象也会在他心中留下那么一点,对于A类来说,仍会不改初衷,坏人嘛,事出了,不得不做点样子。以上ABC类的分布不会是绝对的,混杂型居多,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许会有偏差但我想不会差离太远。TH如果刻意为之,我会说赞,不管事情操作到哪个份上,毕竟做出了勇敢的复杂设计的尝试,相对于以往那些弱智的通稿而言。


          10楼2014-01-03 15:49
          收起回复
            3,社会效应若干效应之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知觉者对某一类人或事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概括性的看法。它的形成主要有几种因素:A,知觉者自身特点B,大众信息传播C,历史、地理、宗教等原因。对于粉粉黑黑来说,刻板印象是极易形成的,并且主要是受B类影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极难被改变,即便有与被知觉者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会倾向于相信自有的刻板印象。总的来说,刻板印象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经常起着消极的作用,它会把群体特征都附加到某个体身上。当然,另一方面偶尔也有积极作用,因为刻板印象的形成还是包含了一定的真实成分,可以简化知觉者得认知过程,只不过这种认知是否客观真实,就很难界定了。可以对照音吧几大粉团比对一下便知:想一下对M粉的印象,反之M粉对妞粉的印象。


            12楼2014-01-03 16:26
            收起回复
              NND,没有5毛的刺激,码字真累。暂停,晚上继续。


              14楼2014-01-03 16:52
              收起回复
                4,社会效应若干效应之四,知觉防御
                知觉防御从字面就能很好理解,它是一种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这种效应在人们的言行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说个三五句话里基本就能找出来。在知觉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采取视而不见或者加以歪曲的态度,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知觉防御其实是对社会知觉的歪曲,妨碍了知觉者对真相的认知。但是知觉防御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保护手段,可以让人缓和刺激的冲击,增加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这种效应,既要了解它妨碍认知的消极一面,也要利用它进行一些心理治疗,特定情况下,啊Q精神是可以接受的。


                15楼2014-01-03 18:43
                回复
                  以上几种主要效应都介绍完毕,我想举个例子来轻松下。先申明哈,对例子中的人和事本哥是种旁观的态度,如若冒犯了哪位,多见谅,或者@我删之。话说某日陆大姐心血来潮发一扒皮茶博士之贴,某散人见之怒从心起(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同时生效),早就看这厮不顺眼了,当即怒发一讨伐汉奸檄文,这厢阿大姐见之,这厮咋能这样对吾当年共进退的朋友呢,(知觉防御立即启动),立马进行解释,发这贴这只不过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而已,防止不经世事的小破孩上当受骗。而被知觉者陆大姐发此贴的真实意图到底何为呢?是尖酸刻薄的恶意攻击么还是防微杜渐的善意行为呢,不得而知。所以事物的真相是很难被看透的,立场不同的知觉者观测同一被知觉者长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举这例子不是想说人们的行为到底有何对错,只想说明,要做到客观的看待,寻找事物的真相有多难。大家对照自己现实生活吧,会从这类事上找到各种影子。


                  17楼2014-01-03 22:22
                  收起回复
                    5,社会效应若干效应之五,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可以这么说,在所有这些效应里,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其余的效应从某个角度说,都是晕轮效应的延伸。晕轮效应的含义是当对被知觉者的某特性形成好或者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被知觉者其他方面的特性,这是一种由点及面的效应,人们的知觉错误往往由此开始。具体可以这么描述:当晕轮效应与知觉他人想关时,表现为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当晕轮效应与知觉自己相关时,表现为知觉防御;当晕轮效应与知觉社会群体相关时,表现为刻板印象。现实点说,人们在看一明星时,只会被笼罩在他头上的光环迷惑而忽略该明星到底具有怎样真实的才华、怎样真实的人品。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就是对这一效应最好的诠释。


                    20楼2014-01-03 22:36
                    回复
                      正文完毕,如我前面所言,学习了解了这些道理后,不会立即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如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遇事都想想,再一对照,大致能推断出个所以然来,能够减少自己冲动说蠢话的可能。当然若果任何事都这么做的话,会导致迷失自我,所以呢,人多涨见识是好呢还是不好呢还是好呢,这还真不好说,简单即快乐这句话是蕴含着很深的处世哲学的。


                      22楼2014-01-03 22:50
                      回复
                        想到哪就说到哪,说点学习知识后的现实的延伸话题。学习就是为了应用而不是摆设或者炫耀。如何应用呢?这就需要推理了,推理的前提是假设,也就是变量设定,一般来说,社会构成是个金字塔结构,意思是大部分人的认知世界的能力是低下的,跟这类人群打交道,你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效应带来的认知歪曲,比如你去求职,你首先就需要想法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条件许可、信息充分的话,更得需要了解职务要求与主考官个人的价值取向(第一印象良好的必要条件),就能成功的实现第一步了,不过对方如果是高手的话,你用的这些花招会失效;反之亦然,你如果是主考官的话,你就不会被第一印象所迷惑,而会更深的去了解求职对象的真实水平。实际上,上述所有效应都是认知歪曲的体现,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操作,是利用这些效应对别人,以产生有利于自己的效果;反之,对待自己时,需要识破别人的表象后的真实意图。当然,这些话说出来是很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不需要对任何事都随时运用知识,但是要养成利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一旦有大的事务需要决策(比如谈判,这种场合特别需要),就要充分调动大脑,仔细的分析了。随便举个小例子,供大家思考。


                        32楼2014-01-05 14:04
                        回复
                          再聊点粉粉黑黑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吧。一般来说,粉丝喜欢上自己的偶像,大都是因为首因效应,部分是因为近因效应(比如你妞不断地优质歌曲)和晕轮效应(比如因为刘欢的光环进而喜欢你妞);路人转粉或转黑,大都是因为近因效应,即最近该偶像的表现和与之相关粉丝的言行(晕轮效应);而对别人的攻击做出的反唇相讥的反应,基本都是因为知觉防御(这里对于应对者来说,需要区分攻击者意图,是恶意的还是攻击者自身本有的印象),反击的力度标准由对方立场和意图而定,普通立场的,完全可以摆事实将道理对对方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即便是恶意立场的也需要考虑自身言行带来的某些效应,脑残粉招黑就是这个道理。


                          33楼2014-01-05 14:30
                          收起回复
                            唉,好失败,我的帖子看来是曲高和寡,观者都不发表自己意见的。我可不想仅成为一个步道者


                            34楼2014-01-05 15: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