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吧 关注:15,068贴子:77,519
  • 7回复贴,共1

拓跋和契丹是中华文明的坚定维护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hina并不是外国对中国的唯一称呼。大家知道,俄语和其他东斯拉夫语言至今称呼中国为,按“俄语转写规则”就是Kitai。此名毫无疑问,来自“契丹”。至于为什么俄语称中国为Kitai  
  原来在中世纪,特别是在元蒙时代,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马可波罗游记》就有提及。拉丁文文献中以此称呼中国,至迟不晚于1255年。根据伯希和Paul Pelliot的研究,俄语的Kitai一名也在此前出现,这时莫斯科尚是在蒙古铁蹄之下挣扎的东欧小公国而已,远在亚洲的“契丹”/中国,哪里会“在他们的南边”?
  在欧洲,“契丹”一名以俄语的Kitai和拉丁语的Cathay出现,词尾鼻音n变成i, 代表突厥语的中介;Cathay形式中第一个元音变成a,则是蒙古语的作用。今天中国大陆的俄语名称,严格讲便是“契丹共和国”。拉丁语源的Cathay一名用来指中国,从马可波罗、哥伦布直到今天,在西方语言中也始终没有消失。例如港英时代开始营业延续至今的香港“国泰航空公司”,严格按英文原名,便应该称为“契丹航空公司”。
  “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华北主要各族(汉人、契丹、女真、渤海等)的通称。例如《蒙古秘史》中常见的“乞塔”和“合拉乞塔”(“塔”字的入声收尾-t,彼时在华北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失,乞塔(Kitat)便是契丹一名的蒙语复数形式),都指汉人。词曲中也有不少例子,如关汉卿双调《新水令·步步娇》:“腰眼落处和它契丹交”,无名氏小令《满庭芳》:“契丹家擗绰了穷双渐”等都是。
  已湮没的称呼
  另外必须指出,辽亡后皇族耶律大石(大约为汉语“太师”音讹)率部众西徙,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正如其他曾经入主中夏的少数族一样,西辽成为中华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据德裔俄国中亚权威W. Barthold的结论,西辽从宫廷语言到政治制度,都照搬中华。直到1211年,末主耶律直鲁古在乃蛮与花剌子模合攻下国亡,还保留华夏文化最突出的年号制度(时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可见此时中亚各国将契丹等同于中国,确有其据。
    就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著名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先生曾结论说:“最古曰支那Cina,随后曰Tabgac(拓跋),……最后则曰契丹Kitai,凡三变。” 这“三变”中的后两名都来自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之名,令人不得不继续深思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因。



1楼2013-12-29 21:52回复
    但是今天许多人并不知道,从南北朝起,直到元代之前,从中亚到欧洲,对中国还有另一个重要称呼。因为在19世纪末,丹麦语言学家V. Thomsen根据唐玄宗时在今天鄂尔浑河流域树立的石碑,成功地破译了已经失传的古突厥语,发现其中对唐的称呼是Tabgac。学者们接着注意到,这一名称在中古时代以各种形式传播于拜占廷、伊朗、阿拉伯和中亚广大地区。
     


    2楼2013-12-29 21:55
    回复

       Tabgac这一名称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开始有人将其对音于“唐”,可是相当于隋代的拜占庭学家Theophylactus Simocatta已经用了这一名称,“唐”一说显然无法成立。最后还是伯希合,根据建立北魏的拓跋之名的中古音tak-buat,提出Tabgac乃是拓跋一名经过语言学上经常发生的辅音换位(metathesis)而产生(“拓跋”最后的t音变成c,在语音学上非常普通),解决了这个疑团。
        


      3楼2013-12-29 22:00
      回复
        限于篇幅,此处无法详论鲜卑拓跋部对于传播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法国学者Rene Grousset称拓跋是中华文化有力的捍卫者,绝非虚誉。而隋唐两代政权,在血缘和政治上,都是拓跋的传人。
          


        4楼2013-12-29 22:01
        收起回复
          标题赞一个,楼主可以继续发表一下自己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29 22:01
          回复
            长春真人丘处机,被金庸等加油添醋,渲染得神乎其神。可是他万里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却是确凿史实(比如电影止杀令)。但小说家们显然不知道丘处机的西行为我们提供了下述重要史料:拓跋建立的北魏此时虽消亡近700年,可是丘处机随行弟子李志常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亚各民族还是在以“拓跋”的变音“桃花石”(Tabgac一名中的b已经弱化为w)称中国!


            6楼2013-12-29 22:08
            回复
              让我想起西辽。亡的可惜了,中亚唯一的中华文明的种子没了。


              IP属地:四川7楼2013-12-30 0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