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代,李伯仁旅居北京之时,曾遇到一位壮士说父亲病了,拿出一琴一剑求售。那把剑刚拔出鞘便光芒逼人,以之削铁,真如削泥一般。琴身秀美,髹红漆,有小蛇腹断纹,金徽玉轸,发声如金石之音,可谓神品。李伯仁予之百金,收下琴而不受剑,说:“琴是我的嗜好,姑且放在我这里。剑是您的宝物,还是由您珍用为宜。”那位壮士闻言大喜,为之拔剑起舞,但见寒光闪烁,不见舞剑之人。李伯仁又问他姓名住址,他皆不肯说,只是神色惘然地一再抚摩琴首,随后便离去了。
李伯仁留下的这张琴名“飞泉”,为唐代贞观二年所斫,后辗转为程子荣所得,一九八○年捐献给国家,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张稀世名琴。话说当时,李伯仁弹了没多久,发现漆面剥落,难以下指,将琴交付北京的斫琴名手张虎臣修理。张虎臣一见此琴,便说:“这是我小时候在来薰阁所见的东西,别来有六十年了,原来还在京师啊!它原先由刑部某主事所藏,此人不善琴,只当它是字画一般张挂罢了。怎么会到了您手里呢?”李伯仁告以原委,张虎臣惊问:“剑上可有双龙?”李伯仁说:“隐约有之。”张虎臣乃道:“来者必是高阳剑侠之子。这父子二人,皆万人敌。您好在只收下了琴,回绝了剑,那把剑也不是您力所能得的。只是他父亲的病若是痊愈了,必定还会用那把剑来酬谢您。”
第二年,壮士果然携剑而来,自称遵循父命,病既痊愈,愿献剑以表敬忱。李伯仁坚辞不受,壮士遂捧剑长揖而去,从此不复遇此人。李伯仁在弹“飞泉”时,常常会想起那把不知所终的剑。(李伯仁《玄楼弦外录》、程子荣《唐琴“飞泉”》)
张虎臣,生卒年不详。《历代琴人传》引管平湖口述:“张笏丞,一名笏臣,为厂肆来薰阁琴馆学徒,司理古琴买卖,自张瑞山及孙晋斋学琴,称能事。以能篆刻,后自设义之斋于厂肆,营墨盒、眼镜及为人修琴,修琴技术甚高,剖腹不损音色,髹而不碍断纹。”
李伯仁留下的这张琴名“飞泉”,为唐代贞观二年所斫,后辗转为程子荣所得,一九八○年捐献给国家,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张稀世名琴。话说当时,李伯仁弹了没多久,发现漆面剥落,难以下指,将琴交付北京的斫琴名手张虎臣修理。张虎臣一见此琴,便说:“这是我小时候在来薰阁所见的东西,别来有六十年了,原来还在京师啊!它原先由刑部某主事所藏,此人不善琴,只当它是字画一般张挂罢了。怎么会到了您手里呢?”李伯仁告以原委,张虎臣惊问:“剑上可有双龙?”李伯仁说:“隐约有之。”张虎臣乃道:“来者必是高阳剑侠之子。这父子二人,皆万人敌。您好在只收下了琴,回绝了剑,那把剑也不是您力所能得的。只是他父亲的病若是痊愈了,必定还会用那把剑来酬谢您。”
第二年,壮士果然携剑而来,自称遵循父命,病既痊愈,愿献剑以表敬忱。李伯仁坚辞不受,壮士遂捧剑长揖而去,从此不复遇此人。李伯仁在弹“飞泉”时,常常会想起那把不知所终的剑。(李伯仁《玄楼弦外录》、程子荣《唐琴“飞泉”》)
张虎臣,生卒年不详。《历代琴人传》引管平湖口述:“张笏丞,一名笏臣,为厂肆来薰阁琴馆学徒,司理古琴买卖,自张瑞山及孙晋斋学琴,称能事。以能篆刻,后自设义之斋于厂肆,营墨盒、眼镜及为人修琴,修琴技术甚高,剖腹不损音色,髹而不碍断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