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这种米粉助张九龄当上宰相(图)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网友评论 1 条 进入论坛
不管是真是假始兴切粉一直被当地人十分自豪地称之为“宰相粉”
“宰相粉,帮张九龄当上宰相的米粉!”每逢天气晴好,在始兴城南隘子镇著名的满堂客家大围前,人们总能看到一排排被太阳晒得剔透绵长的米粉,也总能听到这样一句并不嘹亮但却充满自豪的叫卖声。这种传统的米粉为何叫做宰相粉?它和一代名相张九龄果然有渊源?怀着疑问和好奇,记者近日走进了满堂客家大围。
传说:源自张九龄夜宵
“宰相粉”是当地的一种米粉,在当地也叫切粉,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宰相粉曾经陪伴张九龄苦读并考取功名,它的发明者就是张九龄的母亲。
传说,张九龄年少时聪慧好学,为了考取功名,小九龄常秉烛夜读至深夜,张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疼在心头。如何让小九龄在苦读的同时又能快速补充体力呢?张母几经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她挑选优质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再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浆,然后用蒸盘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筛撑着放在太阳下晒至八成干后,再用温开水泡软,然后几张几张叠好卷起来,用刀细细地切成粉丝,扎好后再晒个通透。待小九龄晚上读书完毕后,烧开水放上一两扎粉泡几分钟,就是一份美味夜宵了。
张母发明的这种快食米粉因此被家乡人民称为“宰相粉”。
致富:全靠绝技来护佑
在始兴,做宰相粉最正宗的莫过于隘子镇满堂村的官氏。张家的绝技是如何传至官家呢?记者找到了官氏宰相粉的“掌门人”官样灯。官样灯说,这门手艺在官家已经传了很多代,但是究竟如何从张家传至官家,并成为官家的独门绝技,他也不知道。
官样灯告诉记者,他15岁那年开始跟着爷爷做切粉。为了保持米粉新鲜的口感,官样灯一家人都是提前一天把米泡好,凌晨3点起床磨米。他说,做“宰相粉”是官家的绝技,选米、磨米、切割、晒干,每个程序都要讲究火候和经验,哪个环节做不好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曾经有外人想学习官家的绝技,在旁边呆了几天,却怎么看也无法领会其中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做宰相粉的人多起来了,但市场上官家的切粉没卖完其他人的粉是卖不出去的。而今,在依然不发达的满堂客家大围里,官家也是最早买电器的一批。官样灯说,致富全靠祖传绝技护佑,全靠张九龄护佑。
选婿:有戏没戏看碗粉
时代在变,做“宰相粉”的工具也在更新换代,石磨换成了电磨,剪刀换成大刀后再换成现在的电切刀,劳动强度减轻了,劳动效率却提高了。过去一天最多做不了30斤宰相粉的官样灯,现在一天可以做100斤。
官样灯说,准女婿第一次进未来丈母娘家门时,就一定要吃“宰相粉”,而且女方满不满意这个准女婿,从“宰相粉”中就能看出答案:当汤上加了两个鸡蛋和一些青葱,说明女方家长对女婿满意,祝福两人和和满满,儿孙满堂,香火永续;如果粉里没有鸡蛋,就是老人在暗示准女婿,长辈不满意,婚姻没有戏……
渊源:年代久远无从考
到底宰相粉是否出自张九龄之母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当地的文史专家、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廖晋雄。他说,从做“宰相粉”的流程上来看,依然保持着古法的习惯;从张九龄的历史来看,张九龄祖父从湖南迁至韶州(现在韶关)做官,然后他的父亲又迁至始兴城南隘子镇,并在当地读书考取功名,这些也并不假,但是张氏在广东福建之间多次迁徙,张家的米粉做法已经不可考证,也不排除九龄故里的乡亲在九龄赴京后为了缅怀名相而将当地米粉取名为宰相粉以纪念先人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彭卫 通讯员 钟俊峰 黄阶彬 摄影报道)

上图:官样灯的家人在晒宰相粉
(晓健/编制)(金羊网-羊城晚报)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网友评论 1 条 进入论坛
不管是真是假始兴切粉一直被当地人十分自豪地称之为“宰相粉”
“宰相粉,帮张九龄当上宰相的米粉!”每逢天气晴好,在始兴城南隘子镇著名的满堂客家大围前,人们总能看到一排排被太阳晒得剔透绵长的米粉,也总能听到这样一句并不嘹亮但却充满自豪的叫卖声。这种传统的米粉为何叫做宰相粉?它和一代名相张九龄果然有渊源?怀着疑问和好奇,记者近日走进了满堂客家大围。
传说:源自张九龄夜宵
“宰相粉”是当地的一种米粉,在当地也叫切粉,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宰相粉曾经陪伴张九龄苦读并考取功名,它的发明者就是张九龄的母亲。
传说,张九龄年少时聪慧好学,为了考取功名,小九龄常秉烛夜读至深夜,张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疼在心头。如何让小九龄在苦读的同时又能快速补充体力呢?张母几经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她挑选优质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再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浆,然后用蒸盘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筛撑着放在太阳下晒至八成干后,再用温开水泡软,然后几张几张叠好卷起来,用刀细细地切成粉丝,扎好后再晒个通透。待小九龄晚上读书完毕后,烧开水放上一两扎粉泡几分钟,就是一份美味夜宵了。
张母发明的这种快食米粉因此被家乡人民称为“宰相粉”。
致富:全靠绝技来护佑
在始兴,做宰相粉最正宗的莫过于隘子镇满堂村的官氏。张家的绝技是如何传至官家呢?记者找到了官氏宰相粉的“掌门人”官样灯。官样灯说,这门手艺在官家已经传了很多代,但是究竟如何从张家传至官家,并成为官家的独门绝技,他也不知道。
官样灯告诉记者,他15岁那年开始跟着爷爷做切粉。为了保持米粉新鲜的口感,官样灯一家人都是提前一天把米泡好,凌晨3点起床磨米。他说,做“宰相粉”是官家的绝技,选米、磨米、切割、晒干,每个程序都要讲究火候和经验,哪个环节做不好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曾经有外人想学习官家的绝技,在旁边呆了几天,却怎么看也无法领会其中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做宰相粉的人多起来了,但市场上官家的切粉没卖完其他人的粉是卖不出去的。而今,在依然不发达的满堂客家大围里,官家也是最早买电器的一批。官样灯说,致富全靠祖传绝技护佑,全靠张九龄护佑。
选婿:有戏没戏看碗粉
时代在变,做“宰相粉”的工具也在更新换代,石磨换成了电磨,剪刀换成大刀后再换成现在的电切刀,劳动强度减轻了,劳动效率却提高了。过去一天最多做不了30斤宰相粉的官样灯,现在一天可以做100斤。
官样灯说,准女婿第一次进未来丈母娘家门时,就一定要吃“宰相粉”,而且女方满不满意这个准女婿,从“宰相粉”中就能看出答案:当汤上加了两个鸡蛋和一些青葱,说明女方家长对女婿满意,祝福两人和和满满,儿孙满堂,香火永续;如果粉里没有鸡蛋,就是老人在暗示准女婿,长辈不满意,婚姻没有戏……
渊源:年代久远无从考
到底宰相粉是否出自张九龄之母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当地的文史专家、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廖晋雄。他说,从做“宰相粉”的流程上来看,依然保持着古法的习惯;从张九龄的历史来看,张九龄祖父从湖南迁至韶州(现在韶关)做官,然后他的父亲又迁至始兴城南隘子镇,并在当地读书考取功名,这些也并不假,但是张氏在广东福建之间多次迁徙,张家的米粉做法已经不可考证,也不排除九龄故里的乡亲在九龄赴京后为了缅怀名相而将当地米粉取名为宰相粉以纪念先人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彭卫 通讯员 钟俊峰 黄阶彬 摄影报道)

上图:官样灯的家人在晒宰相粉
(晓健/编制)(金羊网-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