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河洞接三王是元末明初以来在佛冈境内吉河洞举办的民间传统活动,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吉河洞是指古代佛冈潖江上游的地域,包括现在的水头、石角(含三八、龙南)一带。接三王是指接送流传在当地被神化的人物——刘泉及其左右护卫三人,称为三王。因这项活动的含意迎合人心,跨及地域广,参与群众多,仪式严密,场面热闹,所以流传久远,历代不息,从起源至今已有600多年,成为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传统活动。20 世纪中期因发生“文化大革命”,这项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而被迫停办。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按照“振兴民族文化”的政策,逐渐操办恢复活动,近年来已经恢复为群众性盛会,笔者曾先后数次前往现场观摩采访。
佛冈虽然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成为独立的行政建置,但自古以来这里就一直有人居住劳作,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三王主角名叫刘泉(又名刘一相),生于元末明初,原是从化地区人,自小随父、兄一起来到佛冈吉河洞龟仔塘(今水头王田村)居住。随着岁月迁移,刘泉逐渐成年,长得一表人才,加上头脑聪明,热心助人,办事周全,虽然他是外地人,但深得当地人喜欢,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名声逐渐从龟仔塘传遍吉河洞地区。后来,刘泉一家迁到浈阳(今英德)连江口谋生,离开吉河洞。因吉河洞位于浈阳(英德)、清远、从化、新丰、的交汇处,常有匪贼横行,社会治安混乱,闹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吉河洞乡亲父老为保一方平安,派出父老到连江口将刘泉请回来吉河洞龟仔塘居住。刘泉回来后,采取编制户籍、联防自治等措施,加强治安防卫,抵抗匪贼。同时,动员民众开荒种植,教化民众向善,并建立墟集以互通有无,把整个吉河洞治理得整整有条,吉河洞从此太平,人们安居乐业。由于刘泉治理地方有功,被朝庭任命为吉河总兵。并被吉河洞主封为“屯田万户”。
可惜刘泉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因为刘泉的功绩在吉河洞中家喻户晓,深得人心。他去世后,人们仍然深切地怀念他,以寄托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刘泉的为人和事迹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逐渐被神化,以至传说他是含笑端坐离开人世升天的。后来,吉河洞乡亲尊之为王,并且设立神位、雕刻神像进行拜祭。刘泉神位居中,另设有左右护卫骑于神马,合称为“三王”,拜祭仪式越来越隆重,逐渐成为于每年十月初一接三王的民间传统活动。
接三王,是吉河洞民众祈盼团结、兴旺、平安的传统活动,按当时吉河洞十个甲按顺序轮流接送,每年接送一次,循环不断,每个接送周期为十年。十个甲(即今自然村,多为宗族祠堂所在村,其中小坑村接两次),接送的顺序是:小坑(在石角龙南)、凤围(在石角)、龙蟠(在石角龙南)、古塘(在石角三八)、莲塘(在石角三八)、大塘(即诚迳在石角三八)、坣下(在水头)、石街口(即石潭在水头)、小坑(在石角龙南)、王田(在水头)。
接送三王活动被当地人视为重大庆典,特别是轮到接送的村庄,更是在农历十月初一到来之前就选定主持人及早做好准备。接方和送方准备的物品主要有:纸钱、香烛、鞭炮、鸡、猪肉、茶、酒、发糕、谷米等祭祀用品。后生们还要练习舞狮子、武术,许多人参加杀猪宰鸡鸭,并预备参加接三王全部人员的饭菜,出钱请道士(南无佬)准备做樵。接方村庄还要及早准备在祠堂正中供奉三王神位的位置,以待接到三王神位后置放。送方村庄还要及早准备三王的新服装,以待送出神位时装扮。
农历十月初一,接送三王活动正式开始。接方村庄主持人组织村民,各司其职。当天上午八点左右,祠堂所属各分支村庄的狮子队伍到来汇合。九点左右,狮子及所有人员到齐后,开始响起锣鼓,燃放鞭炮,舞着狮子,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向接三王的村落行进。送方村庄在当日也隆重其事,召集祠堂所属各村的老者,点燃香烛,舞起狮子,为三王穿上新衫,许多人还争着将多少不等的善款放到三王的衣袋中,以示崇敬和尊重。送方村庄的欢送队伍舞着狮子,在村口等待前来接三王的接方村庄队伍。
接送三王队伍相遇后,活动高潮接着到来。接送队伍相遇时,有个传统礼仪,狮子头舞得越低就显得越有礼貌。因此,送方的狮子整个的伏躺卧在村口的路边等待接方,接方还以同样的礼仪,躺卧着向前。狮子碰头后互相拜礼,双方领头人见面行礼,热情招呼。礼拜三巡,送方狮子和队伍才开始向后退,边退边舞。接方也以同样礼仪行进。
接方狮子随着送方狮子在前面引路,一路紧紧跟随,边行边舞,不时与送方狮子碰头招呼,互相拜礼。到村后,按照礼节,进入每一个门口都要行拜礼三次,直到供奉三王的祠堂中。到三王神位前再行三拜礼,此时有一群妇女开始给三王上香,敬酒茶,烧纸钱,给三王穿上新衣服。接着,送方主事进行欢送仪式致词,致词内容主要是祝福、希望、祈祷之类。主事人致词时,接方有几个人将三王神位、神像请上轿子,用红绸将其捆绑固定在轿子上,等主事讲完话后,即响起锣鼓,舞动狮子,一人捧起香火炉在前面引路,六人分三组抬着三个王(神位、左右护卫骑马雕像)随后,开始起轿接归。此时送方的妇女们也赶紧从外向内撤谷米,以示挽留三王,不愿意三王离开。而接方妇女也赶紧向外撤谷米,意思是请三王到她们的村子去。此时接送活动进入高潮,锣鼓喧天,舞动狮子,鞭炮齐鸣。送方在前面带路,接送双方拥抬着三王神位。到祠堂中厅必须停放下来,让狮子拜礼三巡,出了祠堂门口又要停下来再拜礼三次。这样依次经过门楼、地堂、村口等多处,都要停下轿子,共要十二次的拜礼,才能离开送方村庄。
拥抬着三王神位的队伍,一路上舞着狮子,燃放鞭炮,旌旗招展向自己的村庄走回去,到村门口时停下来,摆上香案、祭品,点燃纸钱、元宝,舞起狮子,燃放鞭炮。五六个老年妇女跪拜,每人一手拿着一个装谷米的器具,一手抓谷米向内撤,口中念念有词地不断祈祷。狮子在村口拜礼三巡后,接着将三王神位请进祠堂摆在中央进行拜祭。拜祭时同样摆上香案、祭品,点燃纸钱、元宝,舞起狮子,燃放鞭炮。村中各家各户的妇女提着供品(发糕、鸡、猪肉、香烛等)到来三王神位前行拜祭礼,祈求三王保佑家人万事如意。
在接方主祠堂拜祭后,接方队伍,再抬着三王神位,舞着狮子,燃放鞭炮,旌旗招展地到本祠堂所属的其他各个村子进行巡礼。每到一个村子的门楼、分支祠堂,都要停下来进行拜礼。这样逐个村重复以上拜礼,直至将本姓祠堂所属的全部围村巡完后再回到原来的主祠堂。
晚上,接方村庄请来若干个道士(俗称南无佬)给三王做樵(即做法事)。做樵时将三王神位摆在案台上,点燃香烛,几个道士做法事,有数十名妇女(上了年纪者居多)在场旁听,并不时为三王上香、点燃纸钱。做樵活动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结束。一年一度接三王活动告一段落。当年接三王活动结束后,三王神位在接方村庄供奉一年,翌年农历十月初一,再作为送方交给下一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