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本报记者苑海志
生机勃勃的6月,记者进入九台营城煤矿采访。在3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能看到绿油油的菜地和新工业项目的奠基,但已嗅不到煤城的气息,看不到“黑金”从这里输出。只有那起伏异常的地貌告诉你:这里,是营城煤矿沉陷区。
至今,营城煤矿走过了144年的历史。上个世纪最后十几年,营城煤矿逐渐“走进”了省直至国家决策层的视野,其引人注目的不是可观的煤产量,而是迷雾重重的困难。在经济学家那里,对口研究的课题是———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出路。
让百年矿区再创生机,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恢复光明”。国家为此一次投入的电网改造资金高达4500万元。这个数额超过了矿区治理受损的医院、公路、通讯线路等项目建设资金的总和。巨额投入,揭示着这里电网改造的重大意义。
2003年5月,营城煤矿正式破产。各级政府的态度是:不能让曾经辉煌的矿区经济就此熄火,不能让作过贡献的人民生活没有着落。长春市政府去年正式把九台营城煤矿沉陷区经济转型,列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任务,营城煤矿步入了一个百业待兴的发展时期,但没有电力先行,一切无从谈起。
2003年7月,具体负责实施电网改造任务的九台市农电局长张敏生,走进了矿区。虽然与电力打了半辈子交道,但矿区的电力状况,还是让这个爽朗的硬汉子倒吸了一口冷气。矿区以外的人很难想象,在新世纪里,在距长春不远的九台营城,用电能乱成这样:一根电线杆能被私下扯出50来根线,当地人戏称麻雀都别想飞过去;更新下来的折旧物资,有很多是日伪时期的,可以办个电力设备历史展览馆;这里刮风下雨停电,用电高峰停电,年三十晚上用不上电是家常便饭。据老矿工刘宝禄讲,咱这儿的电一直由矿上管,1980年以后这里产的煤就走下坡路,1995年以来,矿里开始“老的养小的”———下岗的青工没收入,得靠老人的劳保生活,人都顾不上,还修什么电。负责低压线路改造的九台农电局蒋健伟主任感慨地说,沉陷区电网改造,比重建一个新区线路难上几倍。
迎难而上,建矿百年来最大的一场电网改造战役,在去年7月正式打响。为保证质量和工期,九台农电局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12支有资质、技术力量强的工程队中标。所有施工队进入近百个台区同时施工。
这里的“电”没规划,街路也没规划。在矿区车站和文化街改造过程中,路窄难行,必须绕道35公里,1000多根电线杆就是这么绕着埋下去的。实际施工远比规划复杂,以至一年下来,九台农电局自己多投入了200万元资金。
路难过,“人”这一关也很难过。由于营城电力几十年来归煤矿管理,老百姓交不上来的电费由矿上补,当地很多用户,电费收缴号称“老五元”———用多用少就这些。此次电网改造,一个明确规定就是,以后必须按实际用电量交费。麻烦由此而来,个别的外来人口和无业人员,开始找施工队的别扭。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因为立杆等改造施工没有满足住户要求,一个青年人上去就将工程指挥、农电局赵副局长一脚踹倒。10多支施工队,一年中总能碰到方方面面的难题,很多施工队一度委屈得想退出营城电网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九台农电局安装公司发挥了先锋作用,最主要、最难的区块他们第一个冲上去。为争取社会理解,营城供电所散发了上千份传单,把工程的意义、好处宣传到千家万户。在大功告成的今天,九台市政协委员、网通公司李经理感慨地说:“我们也是搞电的,立个杆都很难,你们在短时间内使工程进展得这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让我们深受教育。”
营城37队的村民不会忘记,去年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的情况下,电力职工钻进天棚拉线,出来时个个都是泥人。一天晚上9点,供电所领导手执电筒挨门逐户送电。这个春节,是37队村民多年来第一个没有停过电的春节。
有电的日子让人心里有底。村民王玉书说:“以前我家点了24年动力电,最高时一度电2.5元。这么贵的电还时有时停。现在没交1分钱,电足了,刮多大风灯都不‘眨眼’;价低了,一度电4角多。矿不行了,但咱农民搬不走,有了电,心里就踏实了。”
电网改造战役已基本告捷。改造后的营城电力,能满足营城20年发展的电力需要。现在,九台市政府关于营城煤矿远景设想和招商计划已经出台,计划金锣集团年生产能力扩大到现有的10倍,日加工能力达1000头猪;引入水泥厂等项目,使营城矿区成为九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