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桥,桥上有桥

原桥面铺有石条,桥头还有石狮子

南端桥头的将军守护着宁海桥
开栏语
莆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莆田的宁海桥、平海天后宫、仙游文庙、龙华双塔4处古建筑成了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新成员,至此莆田市“国保”单位增至11处。连日来,记者探访“一桥一宫一庙双塔”4处古迹,本报莆田版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为您展示“莆田·国保档案”。
N本报记者黄凌燕马俊杰文/图
核心提示:在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与荔
城区黄石镇桥兜村之间,有一座涵黄公路桥。殊不知,这座公路桥是由莆田最大的滨海桥撑起的。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背负公路桥的古桥一扫30年来被“欺压”的屈辱,得到了我国最高保护级别的“待遇”。而令人忧心的是,新“国保”如今想要甩掉背负多年的“负担”恐怕有点难。
建于水深浪大处藏智慧
宁海桥文物管理所所长陈燕奇说,宁海桥古为宁海渡,位于距莆田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处。木兰溪将兴化平原分为南北洋,宁海桥为南北两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桥之前,百姓来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元代中期,龟山寺僧人越浦发起募捐建造石桥,可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工程十分艰巨。
当时,越浦借鉴宋代蔡襄在泉州建造洛阳桥的技术,先用大批船只运来大石块,沉没于建桥的水下,筑成一座水下大堤,再在堤上养殖牡蛎,经生长繁殖,连成一片来胶固桥墩,将石桥粘成整体,这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越浦利用退潮机会,在堤上建起14座船形桥墩,形成15个桥孔。
记者了解到,宁海桥全长225.7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11.8米之间,比福建省著名
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桥面由75根石梁铺成,每门桥孔上铺5根。每根石梁重达几十吨,长10多米,宽和厚各1米。令人疑惑的是,在水深浪大的地段,在没有先进机械工具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把石梁铺到桥面?原来宁海桥的石梁采自沿海,运载石梁的船只趁海水涨潮时从下游溯潮而上,到桥墩之间用铁索链住。待退潮时,石梁便顺利地架上桥墩。到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宁海桥终于全部建成。自明至清,宁海桥经历7次重修,现在的桥是在清代历时15年建成的。早在1961年,宁海桥就被省政府列为莆田首批省级文保单位。
“过去端午节,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故有"宁海初日"的雅称,是莆田传统二十四景之一。”莆田市历史文博研究员柯凤梅说。
30年“桥上桥”破损多
记者看到,宁海桥势如长虹、凌空飞架在溪面上,桥的两端各有两尊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从桥头望去,这座水泥大桥与其他公路桥并无二致。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座“双层桥”,公路桥将宁海桥牢牢罩在下端。这里是涵江通往黄石方向的重要通道。
这座“桥上桥”是怎么来的?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交通部门经批准,利用宁海桥的桥墩基础,在旧桥上铺设了新桥,成为涵黄交通要道。古桥与新桥距离约1米,即使是小个子的成年人走在古桥上,也要猫着腰。古桥两旁望柱头各有一对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
陈燕奇说,这种“桥上桥”
的模式,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对古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过去古桥拱形幅度很大,听老人说站在桥的一端都看不到另一端的骑马人。自从古桥被架了新桥,交通量急剧增加,各种大型车辆通过时产生剧烈震动,使古桥桥墩不堪重负,尤其是中间桥面出现严重下沉,整个桥面还有不同程度断裂,彻底成了危桥。
此后,古桥经过多次加固修补,但都未能缓解颓势。前年,政府决定在宁海桥下游新建一座大桥缓解交通。记者从莆田市公路局获悉,去年9月18日宁海新桥已正式动工建设。新桥位于宁海旧桥下游110米处,计划建设工期24个月。
新桥建成复原古桥恐难成
按照计划,新桥建成后,将对宁海桥进行复原。陈燕奇对此却表示不乐观。“古桥桥面已多处断裂,现在几乎是靠新桥固定在一起。”陈燕奇担心,一旦拆除了新桥,反而会令古桥散架。即使拆除新桥,拆桥过程也必然会使古桥产生震
动,能不能“挺”得住,还是未知的事。
尽管如此,陈燕奇还是希望政府能加强保护,集结专家力量,群策群力,尽量恢复宁海桥原貌。他还希望政府能结合附近的梅妃故里,连片开发旅游景点,让“国保”文物实现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