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飞雪吧 关注:2,677贴子:5,026
  • 4回复贴,共1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南朝梁(502年—549年)周兴嗣所作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梁武帝取了王羲之写的一千个字体,令其亲人练习书法,而后觉得杂乱无章,于是又命周兴嗣(470年—521年)编为一篇文章。千字文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之重要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同时在汉字文化圈各国也受到重视。


1楼2013-05-07 13:14回复
    基本简介
      《千字文》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南朝梁(502年—549年)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而委托周兴嗣(470年—521年)创作的。千字文作为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2楼2013-05-07 13:14
    回复
      书法作品
        由于千字文字字不同,且流传广泛,故深受东亚各国书法家的青睐。《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内府收藏智永真迹二十三件,《千字文》便占十五件之多。
        中国书法家智永(隋)、褚遂良(唐)、孙过庭(唐)、张旭(唐)、怀素(唐)、米元章(北宋)、高宗(南宋)、赵子昂(元)、文征明(明)皆有著名的《千字文》书法作品。敦煌出土文书中也有《千字文》手本习字断片,可见最迟至7世纪利用《千字文》练习汉字书法已较普及。
        日本书法家卷菱湖(江户)、市河米庵(江户)、贯名菘翁(江户)、日下部鸣鹤(明治)、小野鹅堂(明治)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也很有名。


      4楼2013-05-07 13:15
      回复
        字数介绍
          《千字文》实录一千不重复汉字。然而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和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只剩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具体数量因异体字的归属而有不同说法)。如下列字被合并:
        发、发 并为“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钜 并为“巨”(剑号巨阙;钜野洞庭)
        昆、昆 并为“昆”(玉出昆岗;昆池碣石)
        戚、戚 并为“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 并为“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并、并 并为“并”(百郡秦并;并皆佳妙)
        絜、洁 并为“洁”(女慕贞絜;纨扇圆洁)


        5楼2013-05-07 13:15
        回复
          历史影响对朝鲜的重要影响
            千字文曾作为许多国家的汉字初级读本。此读本传入朝鲜半岛的年代已不可考。这本书与佛教的一起传入,被认为是汉字应用于朝鲜语言的推动力量。汉字一直是朝鲜唯一的文字,直到世宗大王于15世纪发布训民正音(Hangul)。不管怎样,即使朝鲜文字发明后,大多数的朝鲜学者仍然继续使用汉字一直到20世纪早期。
            千字文被用来教授儿童习字始于1583年,即李朝宣祖命令韩濩(Han Ho;1544-1605)将其刻成木版印刷之后。韩濩《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里的从"天"到"水"的44个字被逐一记录在了"常平通宝"的背面(朝鲜王朝时代朝鲜的铜钱)。
            千字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汉字,对每一个汉字来说,文字既体现其含义(训),也体现声音(音)。虽然朝鲜语言历经演变,词汇相对应的训(saegim)在每一个版本里保持不变。当然同样成书于16世纪的光州版和韩石峰版千字文对个别汉字的解释有些许不同。韩石峰版与光州版训的变化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义更加宽泛或者每个单独汉字的语义范围发生改变。先前的定义被同义字取代,以及,部分词条的语音发生改变。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岀朝鲜本国语对"汉字语"的取代。基本上,很少有词汇涵义被认为是16世纪以前的,因为它们可能是朝鲜本国语词汇的化石留存或者受到全罗道方言的影响。对日本的重要影响
            和迩吉师(王仁)作为传说中的百济中国学者,据说在应神天皇(370年-410年)统治时期将千字文连同10本论语传播到了日本。但是如果当真如此那就是在千字文成书之前了。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传说,其他人则认为这反映一些事实。还有些假定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千字文。千字文被用来习字及练习书法。


          10楼2013-05-07 1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