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宝贝是《本草品汇精要》。
唐宋两朝都有官修的本草,朱佑樘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命令刘文泰等人编撰成了《本草品汇精要》,并亲自撰写序言。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因明孝宗病逝,而原书编纂人员中多人涉嫌与孝宗皇帝之死有关而遭到查办,于是这部药典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全书主要材料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编写者从实际观察研究出来的论断,因此创新不多。但《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全书共**物1815种;也是我国古代最大一部彩色本草图谱,共收图1358幅,所有药图皆出自画工,工笔彩绘,极其精美。不过这也在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本著作的流传,可能是刘文泰等迎合了喜爱绘画的孝宗,该著作没有采用当时已经很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采用了宫廷画师手工彩绘,复制该著作的成本太高。据传该书编纂时有一副本,且在明万历年间还有其他的复制本或钞本出现,但似乎更被看重其艺术价值而被收藏,而没有看重其医学价值,因此没有很好的流传。在《本草品汇精要》编成近200年之后,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官员在秘库中发现了弘治《本草品汇精要》原本,康熙命令照原本摹造了一部。摹造的结果一样没有很好的流传开来,而是被保存在了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书房,后流落民间,道光末年被传教士获得带回罗马。直到2002年国内经过与罗马方面协商才得以拍摄全书,然后回国正式出版。而《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原本在清亡后流落民间,又到香港,最后被识货的日本人买走,一直保存在日本大阪武田氏的“杏雨书屋”作为宝贝秘不示人,世界上也只有李约瑟等几个学者才被允许得见原本真容,而中国的学者经过努力交涉直到21世纪后才亲眼看见原本。大明朝在《本草品汇精要》成书70多年后,又出现了一本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医药大典《本草纲目》,这两本书被近现代学者称为大明朝的两本医学巨著。值得揣测的是,李时珍是在孝宗死后50年左右进入过大明朝太医院任职一年,其父也曾担任过太医院的九品小吏,《本草品汇精要》的事情不太可能没有听说过,他可能很难窥见封藏在宫中内库的《本草品汇精要》原本,但他可能接触到《本草品汇精要》的副本或钞本的机会还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