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吧 关注:658贴子:6,109
  • 32回复贴,共1

李密的失败:不自信 不会合理使用人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简单的复制下。
本文摘自:《为官的智慧(资治通鉴里的50种官场人生)》,作者:陈晓光,出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IP属地:广东1楼2013-01-23 14:44回复
    李密有很多大主意好主意,但紧要处却不自信,时常自我否定;他空有大批人才,不能也不会合理使用


    IP属地:广东2楼2013-01-23 14:45
    回复
      李密读书,用意不在文字。他是个实践主义者,只身闯荡江湖,靠知识打拼天下。公元613年,他以布衣身分,追随杨玄感起兵叛隋,616年,投奔瓦岗军,被翟让尊为魏公,当了该部队的最高领导,继而,又被推举为起义部队的盟主。那时,他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他的团队也强势无比,影响遍及全国。司马光记叙过他的强大过程,特别指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李密曾以为天下指日可定,成功已近在咫尺。可惜的是,他没能笑到最后。618年,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形势发生重大逆转,他被迫率部降唐,复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渊的部下所杀,时年37岁。


      IP属地:广东3楼2013-01-23 14:46
      收起回复
        作为领导者,李密自有其长处,比如头脑冷静,思想深刻,擅长研判局势,等等。


        IP属地:广东4楼2013-01-23 14:52
        回复
          他为翟让搞策划,制定了夺取天下的宏大目标,并率部击溃隋将张须陁,攻占兴洛仓,很快赢得了民心,队伍高速彭胀。翟让虽是粗人,却看出了李密的志向和本领,于是主动辞位,让李密当了一把手。也许,李密生来就不该当主角,自从挑头唱戏之后,其生性多疑、不够自信的弱点便显露无遗。


          IP属地:广东5楼2013-01-23 14:53
          回复
            他固然思路清晰,遇事也有主张,但在关键时刻又常常自我怀疑,甚至迁就他人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比如,在根据地选择上,他始终看好长安,拒绝洛阳。他认为占据长安才能成就霸业,而获取洛阳只能让自己四面受敌。但事实上,他却一直在巩洛地区转圈儿,一心想拿下洛阳。有人曾建议西进长安,到关中图谋发展,他内心赞同,却不敢操作。他的顾虑在于,部属多来自本地,未必愿意随他到长安冒险。他的自我矛盾,成就了李渊父子。就在他游移不决的时候,人家已从太原起兵,顺利攻占长安,竖起了大唐的旗帜。再比如,618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自家也遭受重大损失,“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部队急需休整。洛阳的王世充看透了李密的破绽,集中精锐急于决战。李密决定坚守,拖垮对方。但是,李密的部下不干,大家刚打了胜仗,心骄气傲,纷纷请战。李密脑袋进水,“惑于众议而从之”,轻易放弃了坚守方案,结果招致偃师大败。还比如,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后,李密本想收拾残局,东山再起,但部下却持不同意见。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极度消极。李密受了影响,志向摇曳。他不做凝聚人心的工作,不再坚持一统天下的梦想,甚至说“孤所持者众也,众既不愿,孤道穷矣。”说完话,就想自杀,被劝阻后,便率众跑到长安,投到唐公李渊门下。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的部队虽遭重创,但领导班底还在,兵力和地盘也不缺乏,缺的只是信心,是不怕挫折直面困境的坚强意志。正如论者所说:“苟去猜忌,疾趋黎阳,任世绩为将臣,信魏征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IP属地:广东6楼2013-01-23 14:54
            回复
              他空有大批人才,不能也不会合理使用 李密曾把自己和杨玄感做过比较,认为:“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摄,密不如公;驱策天下俊贤,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可见,在用人问题上,李密比较自负,感觉很好。曾几何时,他手下也汇集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一代名臣魏征、徐世绩,著名将领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等,还有降将柴孝和、房彦藻、祖君彦、裴仁基,以及原瓦岗军的翟让、王伯当、单雄信等。这些人算不上完人,有的还具致命弱点,但都有特别之处,如果用其所长,各尽所能,李密的天空必将阳光灿烂。那样一来,独步天下的将是李密,而不是李渊和李世民,至于有没有后来的大唐王朝,那还得另说。但是,李密显然不得用人要领,致使有的未被赋予重任,有的用非所长,还有的受冷落被埋没。纵观李密的用人策略,其失误有三:一是疑心过重。从本质上说,李密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没有“用人不疑”的境界。他本是文化人,没什么刀枪棍棒功夫,却喜欢领兵打仗。几乎所有大型战斗,他都要亲临一线,有两次还被流矢所伤,差点儿丢了性命。这样做,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率先垂范,而是对别人不放心。徐世绩很强悍,因为对李密的领导作风有看法,某次喝酒,说过几句过头话,李密不高兴,就把他调到外地。秦叔宝和程知节均可独挡一面,李密却让两人当了卫队领导。二是缺乏气度。李密自持有学问,傲气十足,对他人的才能有点儿妒忌。魏征第一次见到李密,就献上10条谋略,李密看了,以为很好,然后就没了下文。在与王世充决战前,魏征提出了正确主张,却受到嘲弄,被斥之为老生常谈,气得魏征拂袖而去。祖君彦“博闻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在李密手下,只是抄抄写写,露脸机会不多。还有的人作战勇敢,功勋卓著,但没有得到提升和重用,心里不平衡。三是处置特殊问题严重失当。翟让事件是李密的重大败笔,也是其事业下滑的端点。翟让能够拉起队伍称雄一方,又让贤于李密,心胸非寻常可比。李密本是外来人口,加入团队没多久,就成了主要领导,难免有人会有想法。事实上,翟让的部属确有人不本分,想帮翟让夺回权力。他的亲哥甚至说:“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对于李密来说,这是个重大的政治考验。他完全可以谨慎一点儿,宽容一些,采取灵活的方法把问题处理好。因为和平解决的条件是具备的,起码翟让没有野心,也反对部属的想法和说法。但是,李密却采用了最原始的手段,乘对方没有防备,下狠手杀了翟让等人,从此,“密之将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IP属地:广东7楼2013-01-23 14:55
              回复
                嗯,说得对,收藏了哈~


                9楼2013-01-24 15:43
                收起回复
                  悲哉李密


                  10楼2014-06-25 21:57
                  收起回复
                    有道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16 09:53
                    收起回复
                      敏感和脆弱是优点也是缺点 李密一直很谨慎 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当造反大头领吧 李密不死永远就是旗帜领袖 可惜死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2-02 2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