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依照演义确定某个人的武力高低,我以为应该按照作者(罗贯中)的意图去分排,书是他写的,他应该拥有绝对和完全的解释权!可惜他并没有像《隋唐演义》一样给出确切的排名,而他现在又不能说话了,我们只有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意思了。
夏侯惇的第一场战斗就是面对“三国飞将”的吕布,可惜字数少到极点——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
评论:这是曹操遇伏,危难之时,败军之际。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无疑是英雄,也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作者会也只会安排这么一个英雄出场,因为这段是虚构的——至少这个时期是(还没有典韦、许储、张合、徐晃、张辽)。这场战斗是不公平的,第一是曹操遇见埋伏,在遭遇埋伏的时候1000的兵马足可以吃掉一万的敌人。其次,吕布是引军而上,夏侯惇挺枪而出,人数悬殊。有人说吕布也是单人匹马,这是错误的,因为书中有言“三路军马,势不可当。”由此可知,吕布是同李傕、郭汜一起冲锋的。就算是单挑,也不能说夏侯惇只和吕布打了数合,书中有言“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这数合的时间是指夏侯与吕布交战到李傕、郭汜杀出的时间,而且李傕、郭汜并非同时杀出。这场战斗作者无疑是要确立夏侯惇在曹军中第一的位置,就如关羽之于西蜀。同时也确定夏侯渊和曹仁的地位,在这种危急时候,曹操只会先后派出二人抵敌,作者无疑是要告诉大家曹操对二人的信任。
夏侯的接下来的一场战斗是对徐荣的,原文为: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操正慌急间,只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大喝:“徐荣无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惇,敦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敦刺徐荣于马下,杀散余兵。
评论:又是危难之时,生死攸关之际,还是夏侯惇!!!如果上次战斗对夏侯惇的地位还有争议的话,那这回罗贯中无疑是要让大家消除这种怀疑了。这次夏侯惇不仅救了曹操,还把追兵打败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数合斩杀敌方大将。
第三场战斗是对张辽的:臧霸出马扌朔战。曹军内乐进出迎。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夏侯惇拍马便出助战,吕布阵上张辽截住厮杀。恼得吕布性起,挺戟骤马,冲出阵来。夏侯惇、乐进皆走,吕布掩杀,曹军大败,退三四十里。布自收军。
评论:吕布在演义中存活的时间不长,而对曹操的战斗是吕布战争生涯中的唯一重彩,作者既然要确立吕布三国第一的形象理当加以浓墨粉饰,所以这场战斗的主角是吕布,夏侯只是个陪衬,输是当然的,但作者让他输得很光彩,夏侯的战友是乐进,而吕布那边是张辽,再加个臧霸。作者在抬高了吕布的同时,也给足了夏侯面子,这也无形中证明作者对夏侯的肯定。
第四局:夏侯惇VS桥蕤“袁术知操兵至,令大将桥蕤引兵五万作先锋。两军会于寿春界口。桥蕤当先出马,与夏侯惇战不三合,被夏侯惇搠死。术军大败,奔走回城。”
评论:桥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不知道,虽然罗贯中给了个大将的头衔,但演义中连没有名字的大将都满天飞,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正史中并无记载桥蕤为谁所杀,演义中把这个功劳记在了夏侯的头上,或多或少也是对夏侯的一种肯定吧。
第五场还是对吕布: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评论:罗贯中多次让夏侯与吕布碰撞,足够说明了他对夏侯的肯定与推崇。而且这次虽然不是单挑,但夏侯在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劣势)的情况下和吕布战了个平手。
夏侯惇的第一场战斗就是面对“三国飞将”的吕布,可惜字数少到极点——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
评论:这是曹操遇伏,危难之时,败军之际。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的无疑是英雄,也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作者会也只会安排这么一个英雄出场,因为这段是虚构的——至少这个时期是(还没有典韦、许储、张合、徐晃、张辽)。这场战斗是不公平的,第一是曹操遇见埋伏,在遭遇埋伏的时候1000的兵马足可以吃掉一万的敌人。其次,吕布是引军而上,夏侯惇挺枪而出,人数悬殊。有人说吕布也是单人匹马,这是错误的,因为书中有言“三路军马,势不可当。”由此可知,吕布是同李傕、郭汜一起冲锋的。就算是单挑,也不能说夏侯惇只和吕布打了数合,书中有言“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这数合的时间是指夏侯与吕布交战到李傕、郭汜杀出的时间,而且李傕、郭汜并非同时杀出。这场战斗作者无疑是要确立夏侯惇在曹军中第一的位置,就如关羽之于西蜀。同时也确定夏侯渊和曹仁的地位,在这种危急时候,曹操只会先后派出二人抵敌,作者无疑是要告诉大家曹操对二人的信任。
夏侯的接下来的一场战斗是对徐荣的,原文为: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操正慌急间,只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大喝:“徐荣无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惇,敦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敦刺徐荣于马下,杀散余兵。
评论:又是危难之时,生死攸关之际,还是夏侯惇!!!如果上次战斗对夏侯惇的地位还有争议的话,那这回罗贯中无疑是要让大家消除这种怀疑了。这次夏侯惇不仅救了曹操,还把追兵打败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数合斩杀敌方大将。
第三场战斗是对张辽的:臧霸出马扌朔战。曹军内乐进出迎。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夏侯惇拍马便出助战,吕布阵上张辽截住厮杀。恼得吕布性起,挺戟骤马,冲出阵来。夏侯惇、乐进皆走,吕布掩杀,曹军大败,退三四十里。布自收军。
评论:吕布在演义中存活的时间不长,而对曹操的战斗是吕布战争生涯中的唯一重彩,作者既然要确立吕布三国第一的形象理当加以浓墨粉饰,所以这场战斗的主角是吕布,夏侯只是个陪衬,输是当然的,但作者让他输得很光彩,夏侯的战友是乐进,而吕布那边是张辽,再加个臧霸。作者在抬高了吕布的同时,也给足了夏侯面子,这也无形中证明作者对夏侯的肯定。
第四局:夏侯惇VS桥蕤“袁术知操兵至,令大将桥蕤引兵五万作先锋。两军会于寿春界口。桥蕤当先出马,与夏侯惇战不三合,被夏侯惇搠死。术军大败,奔走回城。”
评论:桥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不知道,虽然罗贯中给了个大将的头衔,但演义中连没有名字的大将都满天飞,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正史中并无记载桥蕤为谁所杀,演义中把这个功劳记在了夏侯的头上,或多或少也是对夏侯的一种肯定吧。
第五场还是对吕布: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评论:罗贯中多次让夏侯与吕布碰撞,足够说明了他对夏侯的肯定与推崇。而且这次虽然不是单挑,但夏侯在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劣势)的情况下和吕布战了个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