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少年吧 关注:262贴子:1,969
  • 5回复贴,共1


IP属地:江苏1楼2013-01-02 21:19回复
    成因
    解释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论是鼠疫论。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也是发生于1865年中国南方后传染至印度的瘟疫的病因。 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与败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会经由与跳蚤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类跳蚤,是鼠类身上的Xenopsylla cheopsis。许多细菌生活在这些跳蚤的身体中,阻塞跳蚤的胃部并使其变得饥饿。由于无法得到饱足,导致跳蚤不断地叮咬宿主。在叮咬与进食的期间,跳蚤胃里的细菌便经由血液流动到开放的伤口中,使得细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后会死于饥饿。
    人类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传染方式。这类鼠疫是经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来散布,而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于淋巴腺类型鼠疫。以空气为传播方式的细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与喉咙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经过淋巴腺。
    鼠疫杆菌生活在泥土中,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于啮齿类与人类身上。Michel Drancourt将这些细菌的生态整理出散布模型[5]。对于草原土拨鼠所做的动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观察显示,被细菌感染的动物尸体,可能比跳蚤更适合用来解释疾病的传染方式[6]。
    关于欧洲地区鼠疫的出现、散布与消失有一种假设:带有跳蚤并受到感染的啮齿类,能够将疾病传给不同物种。最早因贸易活动而经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亚洲传入欧洲;但是到了欧洲之后,又经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
    棕色的老鼠似乎没有传染性的功能,也没有能力将跳蚤病传染至人类身上,而将其致死。老鼠的生态学中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例如:老鼠的储液囊竟能和人类的互相影响。所以,说起间接性的传染,或者非跳蚤的传染病,储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发与散播,而导致几个世纪的鼠疫。


    IP属地:江苏2楼2013-01-02 21:22
    回复
      种类
      1. 腺鼠疫 最为常见 , 除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症状外 , 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病初即有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 , 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 , 于病后 2-4 日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累及 , 依次为腋下、颈部 , 多为单侧。若治疗不及时 , 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渍 , 于 3-5 日内因严重毒血症、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
      2. 肺鼠疫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鼠疫。起病急 , 高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 很快出现咳嗽、呼吸短促、 胸痛、发生甘、咳痰 , 初为少量黏液痰 , 继之为泡沫状或鲜红色血痰 , 肺部仅听到散在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 , 较少的肺部体征与严重的全身症状不相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等而于 2-3 天内死亡。临终前患者全身皮肤发绀呈黑紫色 , 故有 " 黑死病 " 之 称。

      3. 败血症型鼠疫 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 为最凶险的一型。起病急骤 , 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 , 谚妄或昏迷 ,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 DIC 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 病情发展迅速 , 如不及时治疗 常于 1-3 天死亡。

      4. 其他类型鼠疫 如皮肤鼠疫、脑膜型鼠疫、肠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等 , 均少见。
      [1]


      IP属地:江苏3楼2013-01-02 21:23
      回复
        淋巴腺鼠疫
        主条目:腺鼠疫
        传染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类:
        被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尤其是Xenopsylla cheopis印度鼠蚤)。
        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或不小心病患身上的伤口,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60%。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能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编辑]肺鼠疫
        主条目:肺鼠疫
        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性肺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征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编辑]败血性鼠疫
        主条目:败血性鼠疫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份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征状。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死亡率100%)。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IP属地:江苏4楼2013-01-02 21:24
        回复
          鼠疫(plague) 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也叫做黑死病。鼠疫耶尔森菌等可以成为生物恐怖的武器,危害人类和平。因而鼠疫的防治更为重要。鼠疫是流行于野生啃齿动物的疾病。鼠作为重要传染源,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为媒介,经人得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IP属地:江苏6楼2013-01-02 21:28
          回复
            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于地广人稀的草原和荒漠地带 , 生态环境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 因而动物鼠疫流行不受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 使鼠疫菌能在生物群落中世代交替 , 繁衍不断 , 保证了动物鼠疫存在的持续性。只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 就有发生人间鼠疫的危险。因此鼠防工作不可放松。近代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 无疑增大了鼠疫可防可治的力度 , 难以再出现近代史上曾有过的历史灾难。但决不能忽视新形势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 如旅游业的发展 , 家养猫、狗等宠物的人越来越多 , 野生动物进入餐桌等 , 人感染鼠疫的方式也多样化起来。我国防治鼠疫的历史经验证明 ,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及《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是鼠疫 防治工作的有力保证。


            IP属地:江苏7楼2013-01-02 2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