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又名土豆、地蛋、洋芋、山药蛋等,在我国广泛种植。近年来马铃薯面积增加迅速,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要发挥马铃薯的增产潜力,需尽量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须的光照、温度和水分的要求,掌握种植、病虫害防治、贮藏等方面的技术。 本手册介绍的主要是大棚种植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大棚种植主要有三膜和两膜两种种植模式。二膜种植模式是指大拱棚内覆盖地膜进行种植,三膜种植模式是指在大拱棚和地膜之间再搭制小拱棚或二层膜进行种植。
一、选地 选择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于8.0)沙壤土或壤土。 2、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的地块为宜。 3、选择旱能灌、涝能排的地块。 二、拱棚的搭建 大拱棚的内茎宽度一般在6—12米之间,拱高1.8—2.6 米,每棚占地1—2亩,适当扩大每棚面积,可有利于保持棚温、提高马铃薯生长积温。大棚的拱架有钢结构、水泥结构、竹木质结构多种,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大拱棚应选择厚度0.06—0.12毫米的无滴膜,较薄的棚膜一般用一年,可保证有较好的透光度,促进马铃薯的早熟、提高产量,较厚的棚膜一般用2—3年,可节省种植成本。小拱棚的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宽度为2—3米。二层膜高度一般离大拱棚顶部30—50厘米为宜,二层膜一般选择厚度为0.02—0.03毫米。
二、整地施肥 马铃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层中,因此冬前应深耕30厘米左右,冬耕晒垡,疏松土壤。深耕前每亩撒施有机肥(土杂肥,或腐熟的牲畜粪便)2—3方。 马铃薯生育期短,需肥量大,需集中施肥,化学肥料以底肥为主,播种前15—20天造墒,结合旋耕可同时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50—100公斤/亩。 三、种薯准备 1、种薯选择 我国马铃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种薯感染病毒退化,退化的种薯大幅度减产,解决种薯感染病毒退化的唯一途径是种植脱毒种薯。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需要选用休眠期较短、植株较矮、结薯集中,适合食用、出口或间作套种的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荷兰薯)、早大白。 2、备种 (1)单垄单行种植模式需种150—175公斤/亩左右。 (2)单垄双行种植模式需种175—200公斤/亩左右。 3、种薯存放 购种后,在室内通风干燥的条件下摊晾种薯7—10天,然后存放于不低于2—4℃的环境下。 4、切块 (1)切块大小:一般薯块大小在30—40克为宜,切块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切块愈大,则产量愈高,播种后,抗不良环境(旱、涝、病虫害)的能力强。 (2)切块方法:切块最好在不低于1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切块时,先将种薯脐部切掉不用。将带顶芽50克以下的种薯,可自顶部纵切为二; 50克以上的大薯,应自基部顺螺旋状芽眼向顶部切块,到顶部时,纵切3~4块,可与基部切块分开存放,分别播种,可保证出苗整齐。
(3)切块存放:及时放于湿润、阴凉通风处摊晾7-8小时,温度不低于10℃。待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或播种。 (4)切块注意事项:在切掉脐部的同时,观察种薯健康状况,淘汰带病种薯。切刀用高锰酸钾溶液或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切好的薯块应放置在纸箱或竹筐内,避免薯块直接放在地面或塑料薄膜上,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5、催芽 (1)催芽的作用:催芽可缩短马铃薯出苗时间,同时可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大棚种植时,如茬口能衔接及时,可以不催芽直接播种。 (2)催芽时间:播种前20—25天切块后催芽。 (3)催芽方法:分室外催芽与室内催芽两种,催芽温度15—20℃为宜,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25℃。 ①室外催芽,采用阳畦进行催芽,阳畦底部距地面40厘米。每300斤种薯约需阳畦2平方米,切块前3天整好阳畦,提前升温。薯块堆积厚度不能超20厘米,从阳畦北面倒入薯块,距阳畦南端40厘米不宜放置薯块,薯块上部盖草帘或沙子,喷洒适量温水,保持草帘或沙子潮湿即可(注意草帘应在畦外洒水,以防漏水烂种)。草帘上部盖薄膜。在催芽过程中,视草帘或沙子潮湿情况,可适量喷洒1-2次温水,以保持适宜的水分。15天后,分拣出芽长1厘米以上的薯块在阳畦内单独存放练芽,不再继续盖草帘。达不到标准的可继续催芽,20天后,揭开草帘见光练芽。
②室内催芽:如室内温度适宜,可在室内散射光下催芽,室内温度低时,可在塑料棚内催芽,将种薯排到棚内,上盖2-3厘米潮湿沙子,催芽过程中,及时检查,出芽1—2厘米后,轻轻扒出薯块,播前3—5天放于散射光下低温练芽。
一、选地 选择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于8.0)沙壤土或壤土。 2、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的地块为宜。 3、选择旱能灌、涝能排的地块。 二、拱棚的搭建 大拱棚的内茎宽度一般在6—12米之间,拱高1.8—2.6 米,每棚占地1—2亩,适当扩大每棚面积,可有利于保持棚温、提高马铃薯生长积温。大棚的拱架有钢结构、水泥结构、竹木质结构多种,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大拱棚应选择厚度0.06—0.12毫米的无滴膜,较薄的棚膜一般用一年,可保证有较好的透光度,促进马铃薯的早熟、提高产量,较厚的棚膜一般用2—3年,可节省种植成本。小拱棚的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宽度为2—3米。二层膜高度一般离大拱棚顶部30—50厘米为宜,二层膜一般选择厚度为0.02—0.03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