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玄吧 关注:316贴子:2,431
  • 12回复贴,共1

【评论】小议妖刀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表于2010-01-28   作者: 爱书人


IP属地:广西1楼2012-12-17 21:58回复
    对于幻想世界中力量分布的修正,必然导致叙事模式的修改。《妖刀记》的前六卷大胆采用视角频繁切换的花招,甚至不惜将大量篇幅归入沐云色、横疏影名下,不可不说是作者的行险之举。《冰与火之歌》或许可以被列入对默默猴的创作产生影响的已知著作之一,但在通俗文学中使用POV尚属新鲜,在纯文学中则早已是司空见惯,以默默猴涉猎之博杂,纯文学于他必然并不陌生,所以《冰与火之歌》也许只是他祭出的一个幌子而已。当默默猴选择沐云色、横疏影来作为部分叙述的主视角,并且绵延数折之长,他的这种写法已经不仅仅是对传统武侠的一次革新,甚或可以视作通俗文学对纯文学的大胆入侵,当然这样做并非是没有代价的。熟悉传统武侠写法的读者,对单一视角的运用必不陌生,金庸梁羽生等老一辈作家大量地在小说中运用单一视角进行叙事,以便把读者毫无阻力地带入叙述中,制造读者等同于主人公的错觉。以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和《萍踪侠影》为例,犹记得小时候看《七剑下天山》看得一头雾水,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正因为七剑的叙述视角过多过于杂乱,凌未风最多只能算半个主视角;而张丹枫在《萍踪侠影》中则占据了叙述视角的大部分空间,再加之性格讨喜,轻松当选了梁老笔下最受欢迎的男猪之一。金庸在这一点上更加突出。从《射雕英雄传》直至《鹿鼎记》,我们这些读者如果不是跟随着郭靖、韦小宝的视角到处去看去感觉,如何能见到金大侠笔下那大漠壮丽的风光以及十七世纪俄罗斯的风情?因此默默猴在《妖刀记》开篇时偏去选择一条更少人行,也更为崎岖的道路,既让人为他捏把汗,同时也为他的勇气所倾服,难怪换把刀兄在《札记》中对《妖刀记》开篇时体现的共时性(synchroneity)大加赞赏,特意点出


    IP属地:广西4楼2012-12-17 22:01
    回复

        《妖刀记》以一宗妖刀再度出世的悬案贯穿小说始终,处于重重疑云的笼罩之下,耿照其实也只是更强大的力量操控下的一枚棋子,这点在古木鸢和高柳蝉的对话中已经揭示得很透彻。当然日后棋子变得强大,必将脱离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但是这都是后话。默默猴一再在文中暗示的是,妖刀并非只是几把来自天外的奇兵,它们所代表的是东胜洲几股大势力暗中的角逐博弈。现阶段的耿小哥儿虽然在胭脂堆里威风八面,和这些云上人比,依然处于会被秒杀的阶段,因此他当前最需要的是贵人相助。横疏影、明栈雪应该都算是耿照命里的贵人,缘由无他,引用张爱玲转述的据说是辜鸿铭老先生的话讲,“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须知“耿大炮”这个诨号不是浪得虚名,每次开炮必定把文中女角们城堞森严的心灵堡垒轰它个灰飞烟灭,横疏影原本是来替古木鸢做内奸的,耿大炮连珠炮一响,横疏影心中的天平暗暗改变了方向。如此第二十四折《剑出正气,鹭立寒汀》也就诞生得名正言顺,默默猴无意过多重蹈那个惯用的桥段,“接受任务→遇险→绝境→奇遇→绝处逢生”,我们姑且揣测,在作者真实的世界观里,一个英雄的长成是多方力量合作催谷的结果,因此横疏影身为耿照命里的贵人,她在流影城的偏厅里长袖善舞的一幕便不得不细细表出,与耿照的那条线索并行不悖。对于热爱《冰与火之歌》的书迷而言,默默猴的这一写法想来是极容易接受的,但是对于已经在阅读时将耿照和ego对等的读者而言,这一记旁枝斜出无异于炮打到一半却去接了个电话,而且还是个长话,其不耐烦也自不待言。
        


      IP属地:广西6楼2012-12-17 22:02
      回复
        以下爱书人:
        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时代,刀兄。从《妖刀记》的叙事中,我明显感觉到一条无形的界线,一条即使如默大般稀世大才都不愿意突破的界线,有意思的是默大宁可在情色上大作文章,将侠者的私生活曝光在读者面前(想一想如果金庸将郭靖与黄蓉的闺房密事公之于众,呵呵),也不肯跨过这条线,为什么呢?如果说默大没有意识到这条线的存在,我觉得是不可能的。金庸在收山之前,毕竟以一部《鹿鼎记》碰撞了这条界线,可惜我总觉得《鹿鼎记》的出招姿态不尴不尬,因此金庸这一掌也只是把武侠这个体裁打得半死不活。
          
          《妖刀记》的内部结构相比金庸的十四部大著,事实上已经进化了几个纪元,好比从福特飙升到兰博基尼,但是其驱动原理却是一脉相承。当然市场上仍有一干读者就认这个原理,愿意为这个原理买单,所以循着这个原理推进故事也无可厚非。但以默大的才力,或者以默大经常拿出来挡箭的《冰与火之歌》为例,他现在也仿佛仍在使用牛顿的力学定律处理后爱因斯坦时代的问题。


        IP属地:广西11楼2012-12-17 22:09
        回复
          看完十六卷,心潮澎湃,上来抹两笔。
            妖刀一书,貌似其设定已超越了武侠所能允许的极限,但又不是如黄易天马行空般的奇幻,我个人觉得默默猴正在以极其严谨的设定将武侠、奇幻、科幻和工业时代技术手册描写原理搭配调理细细烹饪,献给我们这些有福的汉语读者一道空前丰富的大餐。
            以前曾经见到有人猜妖刀的制作原理和令人致幻的方法,如今离垢和朱阳的出现,基本说明这些猜测都是白费力气,简而言之,妖刀并非人间之物。这本书里出现的许多异物,也根本不能以金庸武侠世界的思维来度量,黄蓉困住欧阳锋的计策至少与物理原理相通,妖刀的许多设定则是超物理的,令人联想到日本现今流行的悬疑小说如姑获鸟,也令人联想到大刘。以前只听说过科幻入侵玄幻 or vice versa,如今默默猴干脆用武侠把科幻和玄幻两大门派都收编了,才情真不是一般的强!
            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溯到玉龙王朝。根据赵半山大人的年谱,玉龙王朝应该始建于1000年前,但十四卷中默大有言,“数千年前,龙皇应烛君临东海,命臣民与人族通婚,透过两族融合,使繁衍困难的神族得以枝繁叶茂,鳞族从此遍布东海”。这一下子就把玉龙王朝往前推了几十个世纪。再仔细看,缘何有个玉龙王朝?只因神族的繁衍出了大问题,不得不离开一个名为“幽穷九渊”的地方,来到东胜州这片土地上。龙皇应烛化神龙离世之后(注意,是真的化身为龙哦,不是比喻),他儿子玄鳞还能化身为龙,再下去就不行了,而“玄鳞逐渐明白父亲骗了他:龙皇应烛再也不会带任何人回归幽穷九渊,他希望他的子民统治大地。与地上万物同生共死”。这一段应该想说明的是,龙族是来自另外一个地方的生物,暂且名其为“幽穷九渊” ,他们与人类的结合是迫不得已,带来的恶果是他们的纯血被以几何速度稀释了——用俺一个地球人的观点看,他们只能被冠以E.T.的生物学分类名称。


          IP属地:广西12楼2012-12-17 22:09
          回复
            以下为玄鳞同学生平事迹考:
              (以玄鳞继位之年为元年计算)
              (元年-300年)玄鳞在位300年,死前独创“夺舍大法”,得以肉身朽灭,灵魂常驻。
              (300年-600年)玄鳞不断转换身躯,寻找再造龙身、重返幽穷的方法。终于天佛降世,玄鳞会见佛,以“化骊珠”之故夺取二十二世孙少腾的身躯,少腾继位。
              (600年-640年)少腾崩,少腾之子翔颛继位,玄鳞继续夺取翔颛的身躯。
              (640年-900年)玄鳞耐心消磨殆尽,夺取五十六世孙滂坠的身躯,以滂坠天子的名义报复天佛教团,驱僧灭佛。
              (900年-1000年)北方亶父人入侵,灭玉龙王朝,央土人族与南方的神鸟族联手驱逐亶父人,成为东海的新主,天下再次得以统一,玄鳞不知所踪。
              以此计算,玄鳞继位后的玉龙王朝屹立整整1000年,而非300年。


            IP属地:广西13楼2012-12-17 22:10
            回复
              按下玄鳞不提,再来看妖刀中的另一神话人物,天佛。十四卷中默默猴写道,“便在玄麟徘徊尘世之际,‘佛’来到了东海。传说天佛降世之时,仿佛日坠星沉、流火蔽天,兽禽走避,地动山摇,世人皆惊惧不已”,这幅景象怕也惟有彗星射地,或者飞行器坠落,差堪比拟。但虽说天佛神通广大,毕竟也有个先来后到,龙族在东胜州已经经营了三百余年,天佛欲要传法,得不到龙族皇室的支持怕也要举步维艰,因此天佛和玄鳞达成了一笔交易,以化骊珠和心法再造龙血,帮助龙族重返幽穷九渊。故此,“玄麟大喜,便让天佛的侍者们四处传道,东海遂成为东洲最早受佛法教化的地方。”
                谁知玄鳞却被天佛忽悠了。天佛涅磐,心法依旧渺然,而天佛的弟子却组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组织,和龙族的领袖相周旋。这便形成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的教权与皇权的斗争。历600年,皇权终于意识到教权的可怕,倾其全力灭佛,但结果却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这一段还可以令人联想到佛教在唐朝的遭遇,唐朝佞佛自武则天始,而后愈演愈烈,宪宗迎佛骨韩愈辟佛,雪拥蓝关马不前,都是佞佛搞出来的。随后敬宗、文宗都佞佛,直至唐武宗才开始180度的转弯,下令灭佛,其真实原因历史学家还难以确认。但mtz早有名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用以解释这种灭佛的行为,大约也是八九不离十吧。
                玉龙王朝失去皇权后,天佛教众立刻再度崛起,书中写道:“暗地里养精蓄锐的教团,带领徒众占据东海一隅,建立起以僧团为中心的佛国净土,主其事者自称‘大日莲宗’ ,由此揭开了东海三宗共治的序幕。”有意思的是,其余二宗中的一支,天源道宗,渊源自龙族,既然皇权被教权搞得四分五裂,他们也开始搞教权。这两宗的源头看来都不是人类。剩下的一支“沧海儒宗”,起源尚未说清,但俺本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人族建立的宗教,为人族建立的皇朝服务,这一点上默默猴的设定其实正契合我族三大教纠缠不清的历史。道教喜欢追认黄帝为祖师,黄帝当年化龙飞升,龙迄今仍是我族的图腾。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本非我土我民的原教,数遭驱逐,却日渐繁茂。儒教喜欢入世,喜欢为帝王师,但也并不是一直能在这场争斗中占上风。由此可见,《妖刀记》首先当作宗教斗争史看。


              IP属地:广西14楼2012-12-17 22:12
              回复
                魏无音老师在第二卷第九折中给小耿同学讲故事,提到“日换星移,随着光阴逝去,沧海儒宗、大日莲宗消亡于东海的历史之中,天源道宗却坚持与中原皇权对抗,手段尽出,最盛时据点分布天下,影响力遍及整个东胜州;从崛起到消灭,历时大约两百年。” 天源道宗暗战央土皇权的朝代,算来应该是金貔王朝,也就是刀皇武登庸的祖宗们治理天下的时候。据胡彦之同学描述,金貔王朝“以武功开国,历代皇帝均享有‘武皇’之称,精刀通剑,亦擅掌法内功,皇族中人人会武,高手辈出,在古今帝系里更无第二家”,大概这就是为什么龙族搞不定他们的原因。暗战了200年后,被朝廷敕令改名为薮源魔宗的天源道宗面临覆灭,奇的是与此同时,金貔王朝也走到了末日尽头。妖刀被第一次放出,而金貔王朝遂为碧蟾王朝所取代,第一次皇权更替完成,妖刀最后毁于天火。
                  碧蟾朝国祚绵长,历三百余年未倒,却一夕间为异族军队突袭所灭。与此同时,妖刀再度被人放出,四柄妖刀作乱东土,终被魏无音等人联手击毁。碧蟾朝倾覆,取而代之的是白马王朝,独孤弋统一天下。
                  江湖之中,七玄中的狐异门虽然捐弃正邪成见,带头和正道合作,但妖刀之役结束后旋即被以观海天门为首的正道所灭,理由是狐异门是妖刀之祸的始作俑者,七玄自此转入地下活动。此外玄犀轻羽阁也江湖除名,横疏影回忆“烧毁的废墟、残断的兵器,甚至是尸体……什么都没留下”,倒酷似十六卷末尾处,赤炼堂总坛,血河荡风火连环坞遭无垢肆虐后的情形。


                IP属地:广西15楼2012-12-17 22:12
                回复
                  殷大圣虽然好似很不招待见,不过他初登场时诌出的几句诗却叫人眼前一亮,仿佛立时置身在大剧院中,见到口中吟着“定场诗”的京剧角儿上场。全书迄今为止,只有隐圣是念着诗露面的,那么默大为什么安排给隐圣这样一个出场呢?说明他的儒家身份,因为儒者喜欢到处题歪诗?暗示读者这地下岩窟,古怪藻池乃是一处戏台?还是这些诗句中暗藏默大想透露的玄机呢?
                    殷横野追踪“七水尘”十年,要说他此时仍对“七水尘”的来历一无所知,实难令人信服。他此次出现在阿兰山下的神秘洞穴中,和老和尚二次相会并摊牌,应该胸有成竹。首先他吟了这样一句诗,"圣藻凌云浴佛处, 仙歌促宴唤回春" ,说明这个洞穴和"大日莲宗" 的关系应该不浅,这个藻池更与昔日惊天动地降临东胜洲的“佛”大有关联,诗中连用“凌云”“浴佛”字眼来提示读者,而这个池子起死回生的功效(“唤回春”)也已被狼首证实。我在此做个大胆猜想,莫不是这个池子就是“佛”当年欲再造龙体时所建的生化池,但最终却被莲宗隐藏了起来?隐圣所吟的第二句诗是“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这其实是一句嵌字诗,“天观”的名号隐于其中,但更重要的一条信息是,“七水尘”也许在天佛教团里位列“诸天”。按殷夫子所言,这东胜洲大地上一切的纷扰斗争,在佛教的“二十诸天”,亦就是护法天神眼里,不过是万千恒河沙中微不足道的原子碰撞而已(殷夫子说的虽透,怎奈自己看不开啊)。“七水尘”究竟是天佛教团的叛徒,还是佛法真正的护持者,仍然不得而知,但他在天佛体系内地位之尊崇,被这句诗透露无遗。殷夫子的最后一句诗却是夫子自道,所谓“凌云削落成刀笔,浮生只配作书隶”,刀笔者”刀笔吏“也,凌云顶一战败北之后,殷夫子按誓言终生不得使一人,因此只好像他的老前辈孔夫子一样,笔则笔,削则削,作个书隶,估计把四十岁出头就练成道义光明指和皇极经世功的隐圣闷得够呛,所以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的遗憾感。


                  IP属地:广西20楼2012-12-17 22:15
                  回复
                    呵呵,谢谢ls的兄弟捧场。
                      
                      继续回到神秘老僧“七水尘”这个话题上。根据法琛所言,“七水尘”应不属于“大日莲宗”,当年“七水尘”出世,“八叶院派出使者,千里追查七水尘的形踪,直到天观突然消失无踪,才告终止”,这段话或许暗示了“七水尘”为何在妖刀肆虐时突然去向不明的理由。数百年前,天佛创立的教派一分为三,除最接近天佛世尊,曾一度称雄东胜洲却又突然消失,以“声闻乘”为核心的“大日莲宗”之外,仍在东胜洲传道的依然有琉璃佛子出身的“央土菩萨乘”,即“大乘”,和“南陵缘觉乘”。但从直觉上推断,“七水尘”应不是出自这两家,因此这个野和尚的来历仍是疑云重重,套用书里的话讲,他“彷佛是凌云顶的山灵所化”,现身此世的惟一目的,就是“欲阻宝顶现世”。但一切真会是这么简单吗?


                    IP属地:广西21楼2012-12-17 22:16
                    回复
                      这吧估计没人了 楼主真是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2-12-18 06:59
                      收起回复


                        23楼2012-12-19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