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45贴子:40,730
  • 8回复贴,共1

文章:中古庄系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地位 麦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蒋冀骋先生指出,在《中原音韵》中,中古知系和章系已经合流,而庄系字中只有一小部分与知、章系字同音 (另有少数与精系字混同),所以他认为庄系的大部分仍是独立的一套声母。他说,要证明庄系与知、章系合流,“必须有二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的例证”,既然没有,那就是没合流。他构拟知、章系及与之合流的部分庄系字为翘舌音 等,仍独立的庄系为舌叶混合音 等。
对于《中原音韵》中的知、章、庄系,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拟为一套声母,如杨耐思先生 (1981) 拟为 tʃ 等,李新魁先生 (1983) 拟为 tʂ 等,也有学者分两套,如王力先生 (1985) tʂ 等和 tɕ 等,宁继福先生 (1985) tʂ等和 tʃ 等。



1楼2012-10-21 18:01回复
    乍一看,似乎蒋先生所拟跟宁先生接近其实大不然。首先宁先生拟庄系及混于庄系的知章系为tʂ 章系的大部分为tʃ 跟蒋先生的安排正好相反其次宁先生以tʃ 等拼带i的韵母,以tʂ 等拼不带i的韵母,是从《中原音韵》本身的系统出发,而并不专着眼于中古来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宁先生认为这两套音是同一套音位的变体,而并不视为两套声母。
    笔者发现,用是否与知、章系字相混作为标准来界定具体的庄系字独立与否,会造成某些混乱现象。例如说,照大多数研究者的看法,家麻韵“叉”、“茶”、“奼”、“汊”4小韵是相对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音节,但“叉”小韵内全为庄系字,后三小韵有知系字,按蒋先生的区分法,它们的声母就有tʂ tʃ 之别。又江阳韵 “庄”、“牕”、“双”本是相配的不送气塞擦音、送气塞擦音和擦音声母,由于“庄”小韵内有知系字,是tʂ ,而后两小韵只有庄系字,便是tʃ ʃ了。在一个音系中,这样的分布不是很奇怪吗?依杨、李、王、宁诸家的拟音,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楼2012-10-21 18:01
    回复

      蒋先生的方法是以中古音类作比较的出发点,两类音混同的多,就可定为合流,混同的少,就断为独立。这种处理似亦有其道理。本文就准备循蒋先生的思路,重新审视中古庄系字在《中原音韵》中究竟处在怎样的地位,直接地说,就是看它是不是一套独立的声母。
      中古知、章系在《中原音韵》中已经合为一套声母,这是大家都认同的。庄系字跟这两系字在《中原音韵》中有多少混同的例子呢?蒋先生列了20,它们所属的《中原音韵》韵部是 (每例列首字。带单星号的例子中的字都来自中古二等韵,带双星号的例子中既有来自中古二等韵的、也有来自中古三等韵的字,其馀例子都来自中古三等韵)
      1. 东锺:重 2.**江阳:庄
      3.**江阳:床 4. 支思:施
      5. 支思:眵 6. 支思:史
      7. 支思:是 8.*皆来:责
      9.*皆来:寨 10.*寒山:栈
      11. 真文:唇 12.*萧豪:嘲 


      3楼2012-10-21 18:01
      回复

        13.*萧豪:捉 14.*萧豪:罩
        15.*家麻:查 16.*家麻:札
        17.*家麻:汊 18.*庚青:铛
        19. 侵寻:岑 20.*监咸:蘸
        其中第11例中没有庄系字,应删去。笔者还发现了3例,都是庄系字与知系字相 (庄系字下加点,知系字下加横划)
        a.**江阳韵去声“状壮撞”。
        b.*萧豪韵入声作上声“戳”。
        c.*家麻韵平声阴“挝(抓髽
        注:“唇”是“唇”异体,《广韵》“唇,食伦切”,为章系字,非庄系字,蒋先生误认。


        这样总共就是22例。其中都来自中古二等韵字的13分布6个韵中江阳韵3例,有来自中古二等韵江韵系 (知、庄系) 和三等韵阳韵系 (仅有庄系) 的字;其馀6都是来自中古三等韵,支思韵占4例,另2例属零星的情况。


        4楼2012-10-21 18:01
        回复

          据笔者点算,《中原音韵》中来自中古知、章、庄系声母的小韵共有281 (已变为精系等其他声母的不计),庄系与知、章系相混的仅占22÷2817.8%。这是蒋先生认为庄系在《中原音韵》中仍基本上独立的主要论据。如果只算有庄系的小韵,有106个,则22÷10620.1%,与蒋先生所要求的“二分之一”仍距离较远。
          不过这里有问题。我们来看《蒙古字韵》。《蒙古字韵》比《中原音韵》早几十年,蒋先生认为其中的知、章、庄三系已经合流。那么在《蒙古字韵》中,庄系字有多少跟知、章系混同的呢?笔者找到了20例,全是知系与庄系相混,如下

          其中19例来自中古二等韵,分布在7个韵中,除“三阳”外,跟《中原音韵》的6个韵相对应 (例子多于《中原音韵》,主要是因为《蒙古字韵》收字较多)剩下1例是零星的情况。与《中原音韵》最明显的差异有两处:一是没有《中原音韵》支思韵的三系合流;二是“三阳”的例子是中古二等韵江韵内知、庄系字相混,与《中原音韵》江阳韵的例子还有三等韵阳韵系的庄系字参与其间的情况不对应。这是《蒙古字韵》中的这类例子几乎全部来自中古二等韵的原因。又因为中古二等韵没有章系,所以这里就只有知系与庄系相混的例子。 


          5楼2012-10-21 18:01
          回复

            《蒙古字韵》中来自中古知、章、庄系的小韵 (指在八思巴字头下再分声调的同音字组) 共有366个,只有庄系字的小韵138 (比《中原音韵》多出许多,主要是由于《蒙古字韵》保留了全浊声母)。庄系字与知、章系相混20例分别占5.5%14.5%,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都小于《中原音韵》。既然如此,为什么蒋先生说这三系在《蒙古字韵》中已经合流了呢?因为有作为拼音文字的八思巴字在作证明:三系声母都对应同一套八思巴字辅音字母。假如把《蒙古字韵》中的八思巴字头删去,仅排列汉字,恐怕蒋先生就会认为其中的庄系字是基本独立的。
            这一事实说明了:古代不同声母的字在后代相混的少,并不能成为断定它们没合流的证据。现在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既然庄系与知、章系在《蒙古字韵》中已经合流,为什么相混的那么少呢?
            中古庄、知、章系出现于二、三等韵,我们打算分开来考察。在《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中,来自中古二等韵的庄、知系小韵 (二等韵无章系) 占全部庄、知、章系小韵的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就先来看这一部分。《蒙古字韵》中来自中古二等韵的知系字共出现在28个小韵中,与庄系相混的19例占了67.9%。《中原音韵》相对应的数字是22个,与庄系相混的16例占其中72.7% 。凡没跟庄系相混的,跟庄系也没对立。肯定地说,来自中古二等韵的知系在这两部书中已经跟庄系合流,而且声母合流直接导致两类音节的合流。原因很简单:二等韵的韵母从中古到近代一脉相承,中古时其中的庄系字跟知系字声母不同,字音 (音节) 也就不同,到近代两系声母合流,字音也就混同了。
            中古知、章、庄系字大量的是三等韵字,凡在这两部书中显出庄系字与知、章系字读音不同的情况都跟中古三等韵有关。这样,现在要看的就是中古三等韵的庄系字与知、章系字在近代之不同音,到底是什么性质。 下面列出来自中古三等韵的知、章系字和庄系字在《蒙古字韵》和《中原音韵》中的韵母。《中原音韵》的拟音用杨耐思先生 (1981)、李新魁先生 (1983)、宁继福先生 (1985),如三家拟音不同,则以斜线隔开 (按“杨//宁”的顺序)


            


            6楼2012-10-21 18:01
            回复
              八思巴字的ė 表现一种i介音,如果后面没有元音字母,则其后还带一个 a 元音(参看麦耘1995b)hi结合为hi ,表示一种央元音 ə ɨ ,单独出(在支韵中)就相当于 ɿ 。至于上列haŋ 中的h ,郑张尚芳先生(1998) 认为是 ɯ 介音。又,e元音前虽没标出介音,但一般认为实际上带i介音。
              从上面所列的资料可以看到,来自三等韵的知、章系字与庄系字在《蒙古字韵》中基本上读为不同的韵母。有3种情况:(1) 知、章系字保留了中古三等韵的i ,而庄系字失掉了i 。大多数例子都是如此,至少庄系字中的i是无一例外地消变了。(2) 庄系字的元音开口度变大。如来自山摄三等韵合口的庄系字读uan ,既失去i介音,元音开口度也变大了;来自止摄合口的知、章、庄系字均失去i介音,知、章系字为ue ,而庄系字读成uaj (3) 庄系字另有一种介音。这是指“三阳”中知、章、庄系都失去了i介音,而庄系字发展出一个特殊的介音,在《中原音韵》就与来自二等韵的知、庄系字合流了。
              


              7楼2012-10-22 06:25
              回复
                《蒙古字韵》的情况清楚了,《中原音韵》的情况也就清楚了。在元代这两部韵书中,庄系字之所以跟知、章系字很少相混,是因为它们的韵母往往不同。具体地说,来自二等韵的韵母相同,因而音节也相混,但这部分数量少,来自三等韵的,其韵母大体上以声母为条件发生了分化,主要是庄系声母后的i消变了。明确地指出下面这一点是必要的:这两部书中不存在庄系与知、章系声母对立的情况。凡中古有庄系与知、章系的对立而在两书中又不相混的,其韵母都能被证明已发生分化。既然《蒙古字韵》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原音韵》高度一致 (如前所述,《蒙古字韵》庄系与知、章系相混的程度比《中原音韵》还低一些),而庄系在《蒙古字韵》中又已被证实是不独立的,那么认为庄系在《中原音韵》中也不独立,就是非常合理的推断蒋先生承认元代的语音资料除《中原音韵》外,都显示知、章、庄三系合流。经过上面的分析,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中原音韵》并不是例外。同《蒙古字韵》一样,《中原音韵》中的知、章、庄三系是一套声母,庄系不独立。
                


                8楼2012-10-22 06:25
                回复
                  对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略为展开一点:为什么i会在庄系声母后消变呢?答案是: 类声母对i有一种同化作用。《切韵》时代的庄系就已经是 (那时章系是 等,知系是塞音)tʂ 类声母使i消变,在当时即已发生,表现为使臻韵系从真韵系中分化出来。到韵图时代,庄、章系合流为照系,而知系仍独立 (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也是如此),到南宋,知系加入,遂形成一套声母 。这一合流的过程,就是章系和知系向庄系靠拢,先后演变为 等的过程。在章系变为 等之前,三等韵庄系字的韵母中的i先已消变,所以韵图才会把这些字列在二等,元代音中才会出现庄系与知、章系声母合流了而字音却不混的状况。™ɿ韵母所显示的历史层次最为有趣:《蒙古字韵》这韵母只有庄系字,显然是较早期语音现象的遗迹;《中原音韵》这个韵母中除庄系外,较《蒙古字韵》所多的主要是章系字,而止摄知系字大多仍读i ,可见章系变为 等的确比知系要早。由此可见,元代者一套声母应拟为 等,以说明汉语语音史上这三系声母后面的i一步步消变的动因。

                  在本文将要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回过头来讨论一下研究方法问题。本来,根据古代不同音类在后代的分混来观察其合流与否,一向被视为经典的做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在本文所论的问题上失灵了呢?因为 —— 借用清代古音学史上的名词儿来说 —— 这种方法只是“考古”, 仅能使我们获得最基本的研究材料,而深入的研究则有赖于“审音”。譬如上面所分析的,在两类声母合流之前,韵母先已以这两类声母为条件分化了,这样,当这两类声母合流之后,两类音节还是可能不相混的。光看古音类的分合就看不出这一点。
                  当然,蒋先生也做了审音的功夫。只是“审音”也有不同层次,也是随学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现代语言学的立场看,戴震式的“审音”不去说它,就是使用国际音标和利用方音、对音等来作构拟也还是不够的,要真正了解语音史的真相,还应该注意历史上的语音系统的结构,包括各音位的聚合关系、各音节成分的配合关系、各类音节的对比关系等,应该注意音系历时演变的方向和路径,包括上述各种关系的消长、互动、调整或链移等,从而从本质上掌握研究对象的静态和动态。我们目前离这要求还差得比较远,包括笔者在内。但我们应朝这方向努力。不妨把话说得重一点:用高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音韵学研究,尤其是我们的研究方法,仍属于“粗放型经营”。在踏入新千年之际,汉语音韵学已经到了非有新的突破就不能“更上一层楼”的关头,学界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这是笔者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挂带出来的一个略有点“小题大作”的想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10-22 06: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