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黑吧 关注:27贴子:566
  • 10回复贴,共1

【发文】学画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为老黑叔叔原著,已得到转载授权。2L放文。


IP属地:广东1楼2012-08-28 21:37回复

    我生在农村,住在一个叫牛屎集的神奇小镇。在牛屎集提到杨老黑,名气很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有三:一是小时候太调皮,大旋风屁一个,爱惹事打架,令人谈虎色变。二是大瞎话篓子一个,吃荆条屙笊篱——肚里编,令人充满好奇。三是会画画,这一点也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乡下小子爱画画的到底不多。
    旋风屁的事儿就不多说了,我在小说和童话中写过不少,以至儿子对我羡慕不已,说:“你小时候多自由,天天打架多好玩儿。”瞎话篓子的事儿也不说了,我编的瞎话都成了小说和童话,出版了十几本书。现在就讲讲画画的事儿。
    我住在姥姥家,画画是从大地上开始的。乡下有一种儿童游戏,叫做画土垃树,具体的玩法就是在在乡间的土路上,把松散的土垃收集来,用手指头先在土垃窝里画一个“十”字,然后绕着“十”字画圈圈,边画边唱:
    土垃土垃树
    你在哪里住?
    我在黄瓜园里住
    黄瓜老了
    骑着白马跑了
    跑到哪个?
    跑到树上
    屙一裤裆
    ——
    小伙伴们在歌声里尽情地画,不小心就碰毁了别人的土垃树,就打了起来,打得尘土飞扬,满脸是土,只露两只白眼睛,像黑锅底上戳出来的窟窿。打完了接着画,把路画满了,遇到过路的就拦住他们,不准压土垃树。大人只得用青瓜梨枣哄我们,我们讨得不少好处。
    土垃树我画的最好,别人只会画圈圈,我在圈圈里画了小鸟、肥猪、牛犊、羊羔等等,引来大人观看,都说我画得像活的。
    后来读了小学,粉笔成了我最喜欢的玩意儿,把老师扔掉的粉笔头收集起来,在路上画,屋墙上画,在树上画,在水缸上画,在牛槽上画,走到哪画到哪。姥姥打发我去小卖部买盐,营业员老囤爷为我秤盐的功夫,我把柜台画满了。老囤爷爷饶有兴趣地指着画中的一个老头儿,说:“这是我吧,画的还真像,改天用笔好好给我画幅像,我请你吃花生。” 老囤爷就送给我一支毛笔。 这是我的第一支毛笔,却放了好几年没有用,因为没人教我怎样用,也没有墨和颜料。这期间最盼望的是母亲来看我,不仅给我带吃的,每回都带两盒蜡笔,我留一盒自己用,其他分给小伙伴。我用蜡笔画了一幅大老虎,小伙伴们爬上墙头,把大老虎贴到屋外的山墙上,惊动前后庄的人都来看。他们瞅着老虎评头论足,有的说胡子画错了,不应该一边三根,一边五根,而应该两边一样多。有的说耳朵画的不像,老虎耳朵应该是尖的长的,像驴耳朵。大伙说着争吵起来,其实庄人都没见过老虎。
    上初中时,我从姥姥家回到了牛屎集镇,春节时许多人请五叔写春联,五叔写完春联没事干,拿起毛笔画画,令我大开眼界,才知道毛笔的神奇。五叔上过高中,一肚子学问,曾向当地民间画师韩寿山学过国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韩寿山避难乡间,没米面吃,五叔想法周济他,他临死前将许多得意之作送给了五叔。五叔见我喜欢画画,从箱子里把韩寿山的画取了出来,有山水、人物、花鸟,其意趣完全不同于当时随处可见的年画和样板戏照。我当时就惊呆了,没想到世上还有这种画。五叔开始教我画画,七八个堂兄弟也跟着凑热闹,在院子里摆了三张八仙桌,大家一起画,画好贴在山墙上,比谁画的好。有一个聪明的堂兄,用尺子量样本,再一笔笔画到纸上,结果这位堂兄画的最像,但五叔评论说:“用尺子量,虽然画的像,每一笔都是死的。老黑的画虽然不太像,但笔墨灵活,最有画味。”我从此知道了中国画是讲究味的。但是,无论我如何努力,总也画不出韩寿山的味道。五叔告诉我,韩寿山的画是用宣纸画的,只有用宣纸才能画出中国画的神韵。我从此知道世上还有宣纸这种东西,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IP属地:广东2楼2012-08-28 21:39
    回复
      我开始割草攒钱,到处买宣纸,哪儿也买不到。后来听说开封有卖的,就下定决心去开封。那一年我十二岁,心想开封一定很远,就撺掇保安舅与我一起去开封。保安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识得一些中草药,会一些中医医术,一生打光棍,不太爱劳动,庄人都不太喜欢他,他也懒得与庄人闲话,没事就与我混在一起。我提出去开封,他不暇思索就答应了,天五更偷偷套上生产队的驴车,神不知鬼不觉地上路了。我们整整走了一天,天傍黑才赶到商丘,临时找个路边牛屋住下来,保安舅一算,我们走了一百四十里路,这是保安舅走过的最远的路,他也没来过商丘。打听喂牛的老头,如何去开封,老头说去开封还有三百里路,要坐火车。第二天一早,我和保安舅一路打听去商丘火车站,由于赶着驴车,人家以为我俩是来拉煤的,指的全是去西货场的路。到西货场见到许多火车,我兴奋异常,心想这下可找到火车站了。货场里有一群小孩正在偷火车上的煤,问他们如何去开封,他们指着煤车说,这就是去开封的火车。我毫不犹豫地爬上了火车。火车开动时,保安舅牵着驴站在铁路边,向我挥挥手说:“我在老地方等你。”两天后,我灰鼻子灰脸从开封回来了,怀里抱着十张宣纸。为了省钱买宣纸,我两天没舍得吃东西,只向人家讨一点水喝。五天后,我和保安舅回到了姥姥庄,生产队长因为驴的事儿骂了保安舅一顿,问我们死哪去啦。我说去开封了,没有一个人信,包括我母亲都不信。
      这十张宣纸,成了我的宝贝,我用它画了老虎、山水、花鸟,可惜现在没有保留下来。
      转眼初中毕业,由于我稀里糊涂,从来没把学习当回事儿,结果中考时只考取了一所乡村中学(十八里中学)。上这样的中学等于白上,心情十分郁闷。父亲认定我这辈子不会有出息,为了替我谋一条生路,鼓励我学画人像,他说:“你看人家画像的,画一张像三块钱,一天轻轻松松就挣十几块钱,你就学画人像吧。”为了提高我的画技,父亲为我四处求师,先后向幼儿师范的汤启凤老师学一阵子素描,又送我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拜师求艺(我姑夫系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姑夫请几位留校的年轻教师指导我,有陈传席、范扬、郑奇等。他们对我这个乡下的毛头小子甚感奇怪,不知从何下手,就简单地教一些国画技法,其余时间就让我在画室里翻画册。陈传席老师当时在读研究生,正集中精力撰写论文,画室里摆满各时代的画册。他写累了休息时,就给我讲解画册。我在南京呆了一个暑期,虽然没有学到画人像的本领,却大开了眼界,意识到画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儿,决非画人像之流所能为。陈传席老师还告诉我,要学好画画,必须有知识,努力上高中考大学。为了鼓励我学画,陈老师还送我一幅紫藤,上题“杨永超同学赏玩”,至今珍藏,视为珍宝。
      南京返回家后,高中已经开学。偶然听说亳州二中招收特长生,我就拿着自己的画来到二中,毛遂自荐。美术老师韩靖看了我的画,立即为我奔波,校方答应我作为傍听生临时听课,如课文化课成绩过关,就为我转正。韩老师平易近人,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对我更是关爱有加。他有一间简陋的画室,就是学校大礼堂的临时化妆室,堆满了石膏塑像、美术书籍和杂志。这里成了我的乐园,上课之余,我就在这里画画,画累了就读书读画册,我的美术理论基础就是在这里打下的,这间杂乱的画室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站,刻骨难忘。韩老师待我如子,我经常在他家里吃饭,他甚至将自己收藏的画送给我。
      应当说凭我当时的专业水平,考取美术院校不成问题。高中二年级时,韩老师鼓励我考一下试试,结果这次考试成为我人生最精彩最滑稽最有趣的一幕。考试分三场,色彩、速写、素描,前两场我超水平发挥,一同参加考试的画友,认为我专业过关绝对没问题。我初战告捷,满心欢喜,得意忘形,兴奋异常,摩拳擦掌,直奔素描考场,面对一个形象独特的老头儿,提笔画来,挥洒自如,淋漓尽致,感觉良好。等走出考场,发现画友们都在谈论一个女模特儿,我挺纳闷地问画友:“啥女模特儿?”画友惊诧地说:“我们考场的模特儿啊!”我才明白自己画错了对象,把那个形容古怪的老头儿当模特了,这个老头原是监考老师。


      IP属地:广东3楼2012-08-28 21:39
      回复
        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本来就没把这次考试当回事儿,试试而己,苦笑一阵子就忘了。接着又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儿发生了,高中二年级摸底考试,我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正式宣布为在编生,从此结束了傍听生的历史(当时身为傍听生也没有什么压力)。面临高考,同学们开始谈论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我的兴趣突然逆转,决心考名牌。高三时我发起了冲锋,开始下狠劲儿学习(以前好像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学过习),天不亮起床,站在小树林的高岗上大声背诵历史、政治、英语等课程,全心投入,手舞足蹈,声音之大,引来同学老师们怪异的目光,都以为我是疯子。结果,我考了一个全班第六名,虽然没有实现考取名牌的理想,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这一年我们班总共只七人达到录取分数线。同学和老师们无不觉得意外,议论纷纷:“杨老黑能考上,是万万想不到的。”接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故事发生了。首先一个电话决定了我终生的职业,因为儿子考上大学,父亲喜上眉梢,到处报喜,时任阜阳**处**大队长的梁卫东叔叔,听到消息十分高兴,给父亲打个电话,说他手里正有一个**部**学校的名额,干脆让我去**学校。父亲求之不得,立即同意,但父亲并未将此事告诉家里。第二天一大早,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到我们镇子,指名道姓找我。邻居以为我犯了事,吓得赶紧把我藏了起来。五叔出面应付***的人,来人是***的赵指导,他与五叔是熟人,见面就向五叔讨喜酒喝,家人才知道他是来对我面试政审的。家人虚惊一场,热情款待,赵指导喝得东倒西歪,也没见我的面,就把政审材填好了。材料上写的竟是好话,说我身高一百八,浓眉大眼,威风凛凛,是个干**的好料子。实际上我身高不足一米七,又细又瘦,既不浓眉大眼,更谈不上威风凛凛。没几天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考虑到当**要抓人,五叔又请乡下武师(我家乡风俗尚武,为全国武术之乡)赵思孔、张三孩等武师教我几招。赵思孔是少林派传人,张三孩是罗成花枪传人,两位老师以为我要为国家效力,毫不保留地把看家绝招全教授于我。我小时候也练过几年,高师指教,一点就破,心神领会,受益终生。我忘不了这两武术恩师,几次回乡探望他们,都没有见到,由于时代变迁,武术不足以糊口,两位老师远走他乡,打工去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2-08-28 21:41
        回复

          开学时间到了,我堂弟用齐眉棍(武术用棍)帮我抬着包袱,送我到马铺镇,我在路边乘上长途客车,一路心存好奇,满怀豪情地来到了沈阳。正式报到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的全称是“**部警犬技术学校”,这是一所最为奇特,也最为有趣的学校,专业就是研究警犬。当年是首次招生,**部领导相当重视,对学员素质要求很高,专门派人前来巡视。为了迎接部领导,学校忙着组织学员开展各种活动,我负责黑板报,又画又写,为学校增添了不少光彩,很快赢得老师的好评。区队教导员张永德是一位转业军人,朝鲜族,满腹学识,性格耿直,纪律严明,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他对我特别器重,任命我为区队长,让我带队欢迎**部领导。万万没想到的是,**部领导竟是来复查学员身体的,如发现不合格的立即退回。我一听脸都吓白了,我身高和视力均达不到要求。无奈之下,我找到张教导,如实说明情况。张教导很纳闷地问我:“你身高不够,视力不足,如何混进来的呢?”我说:“当时政审我的人喝多了,都是他瞎填的。”张教导也不说话,只闷着头吸烟,我想坏了,准备打道回家吧。没想到体检时候,张教导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让一个同学冒名顶替我。我知道他这样做风险很大,说不定会丢了饭碗,心里很是不安,张教导郑重地说:“我为国家着想,人才难得,不可求全。”结果那位冒名顶替我的同学,稀里糊涂的体检两次,十分纳闷,只到毕业,张教导才给他透了实情。当时,掉包之计安排得如此周密,可见张教导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我很感激他的相知,也很佩服他的机智。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能办大事的人,遗憾的是他生不逢时,不为所用,终被排挤出学校,流落社会,经商谋生。多年不见,也不知他现况如何。
          初入警校时,怀着很大的抱负,以为当了**就像戏中的包拯那样能为民审冤,为国除害。后来意识自己的想法太幼稚,现实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而且发现**素质普遍很低,高中文化足矣,知识反是累赘。如此环境,立足既难,何况作为,若不改变,势将终生碌碌,一介武夫而已。我不甘心枉此一生,另寻目标,专业之外,埋头图书馆,精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只所以选择文学创作,是因为眼下环境不允许画画,文学创作相对简便,一只笔一本纸足矣。第一篇作品随便投给了《儿童文学》,没想到很快收到了徐德霞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充分肯定了我在文学创作上的潜质,鼓励我多读书多写作,并大胆投稿。我将这封拿给父亲看,父亲读着信,激动得手直抖,然后把这封信复印下来,在他的一帮文友中散发,并瞒着我专程去了北京,辗转找到徐老师家中,与其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以至徐老师一家都被父亲的文学精神所感动,但对父亲古怪的行为甚是莫名其妙,他们并不了解我父亲爱了一辈子文学,却没有发表一篇作品,而他一生的梦想却在儿子身上实现了这一情况。受到徐老师和父亲的鼓励,我创作劲头更大,作品一发而不可收。九二年我应邀参加了《儿童文学》黄山笔会,见到了徐德霞老师,并接识了周锐、葛冰、彭学军、张玉清等一大批文友,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的道路,十几年间创作发表作品二十余部,得到儿童文学界的充分肯定,并开创“杨老黑乡土童话”一派,创作出版“杨老黑少年系列侦探小说”,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


          IP属地:广东5楼2012-08-28 21:42
          回复

            文学创作之余,画之心结,时有萌动,尤其迷恋画史,用力尤深,曾得陈传席老师《中国山水画史》一卷,视为至宝,置在枕边,睡前起后,随手翻阅,几可背诵。苦心之人,自有天助,令我感动的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偶然得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夏普先生乃是同乡,于是冒昧寻访,竟至其家。夏老师见一年轻**突入其门,甚是困惑。我说明来意,他听说我是亳州牛屎集人,问我可认识杨庆功。我大吃一惊,杨庆功就是我的五叔。原来夏老师曾为知青下放到牛屎集,与五叔是至交老友。天下之事,何以巧也。夏老师喜出望外,叙说旧情,论及画理,惊异我学识颇丰,天才聪颖,自有慧根,竖子可教,于是收我为徒,悉心指教。
            夏老师工山水,尤尊傅抱石,以为近代一人,为此特拜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为师,传习临摹,遍览真迹,技法精进,可以乱真。江苏省拍电影《傅抱石》,傅抱石作画之镜头,皆夏老师代之。厦老师对傅抱石笔法研究尤深,见解独到,有专著问世。傅抱石也,江西新余人,本名瑞麟,因慕石涛而改名抱石,抱者,持守也,《老子》有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石之名,盖法于此。“抱石作画大多解衣磅礴,猛刷横扫,如风旋水泻,毫飞墨喷;若闪电雷鸣,似惊涛扑岸;类狂飙涙天,如浓云惨淡,若宇宙洪荒,似离合恍惚。大胆挥扫之后,加以小心收拾。于磅礴大气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见率真。”;“吴道子作画“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傅抱石作画往往醉后”(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傅抱石受命作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时,周恩来总理特赠茅台酒一箱,以助画兴。抱石痛饮,一挥而就。抱石气象之宏伟,在于创新,“其命维新,独辟蹊径,代山川言,丘壑寄情,踪迹大化,复归鸿蒙。”;抱石画法之精髓,在于散峰,“横挥竖扫,无不合意,一笔下去,随势铺衍,顺逆行笔,则轻重、疾徐、转折、顿挫、浓淡、枯湿诸法皆备。”(夏普《论傅抱石山水画的皴法美》)。夏老师既得抱石笔法之精髓,亦毫不保留地传授于我,切手把手教之,关爱之情,如待其子。我得正传,沉醉其中,细心揣摩,挥毫临写,日夜不辍,十年苦功,终有所得,所作山水,也可乱真。
            然而,随阅历增长,学识渐进,愈感不足。夫山水画者,随国运沉浮,应时而生。晋末南北朝,天下大乱,乃出宗炳、王微,山水始发;唐末五代,武夫当道,战端横起,乃出荆浩、关同、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诸大家;南宋,山河破碎,国运不祚,李唐、马远、夏圭始盛;元代短促,异族统治,儒类九等,文人求生不是,求死不得,乃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达到顶峰;明朝天下稳定,世俗心重,而出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诸辈;清代天崩地解,乃出四僧(渐江、石溪、八大山人、石涛)。凡大家也,皆山林隐逸之士,所尚者道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不谴是非”、“知足逍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盖作画如庖丁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夫山水画者,实写胸中逸气尔。


            IP属地:广东6楼2012-08-28 21:42
            回复



              IP属地:广东8楼2012-08-28 21:46
              回复


                9楼2012-08-28 22:37
                回复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8-29 13:12
                  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2-08-29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