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21吧 关注:9贴子:2,753
  • 4回复贴,共1

冰与汽——水之篇系列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冰之篇
      造化真是不可捉摸,妇孺皆知的“热胀冷缩”,放在最为常见的水上,偏偏就不适用。
      小时候每逢夏天,家里怕我长虫牙而禁止我吃冰棍的时候,我就用吃果冻剩下的塑料小碗,盛满凉白开,又偷偷加了些白糖。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饱和”,只是看到杯子里出现糖粒儿时才肯罢休。而后把它们放进冰箱,冻上一天一宿,再拿出来又吮又嘬。只是每次打开冰箱,我都惊异于“冰糖”还会窜出一小截儿,却又顾不得这么多,还窃喜占了便宜,更加贪心地又吮又嘬。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还有冬日雪后,那悬于瓦楞上的、类似钟乳石的冰凌。
      对于冰的记忆和理解,只有这么多了,以及它的晶莹剔透与刚正不阿。


                         汽之篇
      “留神!那儿烧着水呢,离炉台儿远点儿,别给嘘着了!”
      小时候,每次被那从水壶嘴儿冒出的、仿佛抽出的白纱一般的“白气”吸引着,试图靠近灶台,想要亲手摸一摸时,除了一手潮气,还有这句额外附赠的喝斥。那到底是什么?每次看到它,总能想起赵雅芝扮演的白蛇、跃然腾空的英姿与妩媚。
      冬天,屋里要生蜂窝煤炉子。妈妈张开桌子备课,我就在床上爬上爬下。炉子上还坐着水壶。没一会儿的功夫,那一抽儿白纱又从壶嘴儿里钻了出来,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飘近窗户,就隐匿了踪影。只片刻的工夫,玻璃也上了一层淡妆。我一人玩得无聊,又不能打扰妈妈,就悄悄爬下床,踮着脚凑近窗户跟前按小脚丫儿去了。
      再后来,知道了什么是汽,什么是烟,什么是雾,什么是霾。有了理性的认识,却仍觉得“词到用时方恨少”,很难用什么来形容它。直到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面的一句“仿佛被牛乳洗过似的”才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还可以换一种视角,也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IP属地:北京1楼2007-03-04 21:38回复
    顶自己一个,我太有才了!


    IP属地:北京2楼2007-03-14 19:09
    回复
      • 222.130.180.*
      顶一


      3楼2007-03-25 19:32
      回复
        • 60.163.130.*
        很不错


        4楼2009-06-02 22:06
        回复
          海洋!当作家吧!我做你的经纪人!


          5楼2009-06-07 0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