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寻真吧 关注:680贴子:7,978
  • 13回复贴,共1

谈谈推手原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长河西风(PalmThunder)
最近看到很多网友对大师推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效果表示怀疑,认为有悖常理。这几天我从网上搜集并学习了一点资料,希望能消除一些人的疑问。
首先,请先记住下面两句话,这两句话对认识我们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一,太极大师可以把100多斤的人“打”出丈远,但是不见得能拎起50公斤的麻袋;
第二,科学家认为,只能用两只脚保持平衡的人类,是世上最容易东倒西歪的生物之一。
而人类之所以没有东倒西歪,得力于人的平衡能力。人的平衡能力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机能,是维持人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比如平衡木,走钢丝。人体保持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衡时自动维持平衡不被破坏,二是在失去平衡时借助“补偿运动”来恢复平衡。
人怎样通过补偿运动恢复平衡呢?首先通过视觉、位觉、触觉以及内感受器相互作用,实现空间方位感觉;然后在肌肉感觉及空间方位感觉的基础上,大脑皮层判断是否失衡,并适当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恢复平衡。
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正确感觉到失衡变化;二、大脑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感觉器官传递了错误信号,自然大脑会做出错误判断;如果大脑没有及时反应,身体也同样会失去调整平衡状态的时机。推手过程中,太极高手正是利用了这两点击败对手。
先看第二点,我们可以想象到会有三种情况。一,在突然失衡的情况下,大脑不及反应,身体已跌倒;二是反应速度够快,在身体跌倒之前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节动作,但是,当外力又突然向相反方向变化时,因为自身调节的力量反而使自己跌得更惨;三,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总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维持平衡。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种情况属未受任何训练者,第二种情况是一般太极拳锻炼者,第三种则是太极高手。
在推手过程中,太极高手通过粘、贴、黏、随等手段掌握对手用力特点,发现对手调整平衡过程中的破绽,在对手处于失衡尚未恢复的状态时,突然发力,将对手击败。高明的太极拳练习者,在使自己失衡最小化的同时,制造对手失衡的条件,并不断利用对手在恢复平衡时的反作用力,把对手发出。
眼睛是维持平衡过程中很重要的器官,比如睁着眼睛时练金鸡独立要比闭着眼睛的时间长。在掌握了对手的特性之后,即便不接手,高明的一方也能根据对方的外形判断出对方的用力方向及大小,并轻松应对;而失败的一方往往不知对手力从何来、力将何往,疲于应对,在多次受挫之后,心理也同时受到打击,眼见对手出招,会不自觉做出应急反应,反而更进一步中招。在旁观者看来,就以为是的凌空劲。其实只是胜利者暂时扰乱了对手的调节平衡的能力,使对手自己用力摔倒自己而已。
除了有意识的调节平衡之外,人在静止站立时身体重心始终绕自己的平衡点不停地晃动,它是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的,这叫做生理性姿势动摇。人以这种不自觉的生理性姿势动摇的方式来维持站立时的平衡。太极高手会感知到这种动摇,并在适当的时机发力把对手打倒。
太极拳平常的锻炼中,通过放松、用意不用力等手段可以提高人的失衡调节能力,提高失衡感知能力,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反应速度,降低生理姿势摇摆的幅度等。
总之,对事物抱怀疑态度,利用现有知识对事物做出适当判断是对的,但同时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
美国科学家比较各国武术
http://hi.baidu.com/palmthunder/blog/item/5196393e40856be255e72356.html
简析普通大学生篮球运动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http://hi.baidu.com/hndxm/blog/item/3d784b08945b673be92488a3.html
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
http://news.juren.com/200802/57798.html


IP属地:山东1楼2012-08-10 14:50回复
    还真下了功夫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08-10 18:47
    回复
      这还是以前发过的。明理很重要,所以要多花点心思。


      IP属地:山东3楼2012-08-11 07:56
      回复



        4楼2012-08-11 21:34
        回复
          最近有关阎芳的讨论很多,而其中的道理其实早在这篇文章里写得很清楚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2-09-09 11:49
          回复


            IP属地:天津6楼2012-09-13 21:02
            回复
              好文


              8楼2012-10-15 07:47
              收起回复
                顶!有见解。
                太极高手与太极高手,不就会僵持?都不力 维持平衡。


                IP属地:湖南9楼2012-12-13 11:50
                收起回复


                  10楼2012-12-26 16:28
                  收起回复
                    在掌握了对手的特性之后,即便不接手,高明的一方也能根据对方的外形判断出对方的用力方向及大小,并轻松应对;而失败的一方往往不知对手力从何来、力将何往,疲于应对,在多次受挫之后,心理也同时受到打击,眼见对手出招,会不自觉做出应急反应,反而更进一步中招。在旁观者看来,就以为是的凌空劲。其实只是胜利者暂时扰乱了对手的调节平衡的能力,使对手自己用力摔倒自己而已。
                    ------我就是这样理解阎芳与其徒弟演示的所谓凌空劲的。其实凌空劲并不存在。本文分析的十分到位。也应证了太极拳论所言:“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也许正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然到此境界者寥寥无几矣。


                    11楼2013-01-16 2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