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 120 万元买 150 平米的房子。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 18 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 30 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 90 万元。那 90 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 30 年到期、年息 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 4832 元,年供不到 6 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 60 出头,已退休,手头有 60 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 60 万的积蓄,他哥哥嫂子: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 20 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
亲戚出 10 万, 给小王买上 150 平米的房子。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
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 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 70 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 60 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 90 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 90 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 90 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 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 120 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 30 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 18 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 30 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 90 万元。那 90 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 30 年到期、年息 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 4832 元,年供不到 6 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 60 出头,已退休,手头有 60 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 60 万的积蓄,他哥哥嫂子: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 20 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
亲戚出 10 万, 给小王买上 150 平米的房子。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
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 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 70 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 60 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 90 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 90 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 90 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 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 120 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 30 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