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吧 关注:9,283贴子:35,552
  • 0回复贴,共1

【转】新浪网友leyejiahe(乐野嘉禾)学习修辞笔记之七:用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典就是典故,用典又叫用事。把典故直接的,间接的或暗中用到诗词里,显得蕴藉,更有诗味。
1,明用。比如“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杜甫《老将行》)这里明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故侯瓜”,另一个是“先生柳。”“故侯瓜”讲的是秦朝邵平被封为东陵侯,当了高官。秦亡后,邵平当不成官了,也就穷了,便到长安东种瓜卖,自力更生。用现在的话说,邵平是个“能上能下的人”。陶渊明的文章《五柳先生传》,开头就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柳”就是这么来的,它显示一个人有高士的气节和作风。
杜甫写《老将行》为什么在这里用典?要从全诗的主旨去考虑。《老将行》写的是一位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老将军,因为“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而心中愤懑,老将军虽然老了可雄心仍在,犹思驰骋疆场为国立功,不愿意像邵平那样去种瓜,也不愿意像五柳先生那样逃避现实,总之不愿意虚度时日。把典故用在这里就比直说老将军如何“犹堪一战立功勋”来得要蕴藉而富文采。
2,暗用。就是将典故融化在诗词中,有如水中撒盐,见水不见盐,依旧透明,只有认真品尝的时候才会体会出盐的味道来。先看下面例词(辛弃疾《贺新郎》,只是上阕)。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从表面看词里没有什么典故,明白如话。可实际上却暗中用了三个典故。“甚矣吾衰矣”语出《论语*述而》,“白发空垂三千丈”句用李白《秋浦歌》,“能令公喜”句出《世说新语*宠礼》。这三个典故用在这里都是信手拈来,不露任何痕迹,我们不能不佩服辛弃疾用典的高超技巧。
尤其妙在读者就是不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也能读懂全词,作到了用典如无典。一般用典诗词读起来是要费劲的,读者要是不知道典故出处,就会坠入五里雾中,要想弄明白就得到处查资料。可辛弃疾能让你轻松的读懂他的用典的词这就非常了不起。要做到用典如无典,是一个诗人词客毕生努力的方向。
3,反用。反用就是将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比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在这里李商隐也是拿汉朝来说唐朝的事。“贾生”就是贾谊,从小就有才学,很受汉文帝器重。因力主革新而受到诋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所以贾谊是“逐臣”。“宣室”指汉未央宫前殿正室。贾谊被逐三年后,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在宣室和他谈鬼神之事,直到深夜。一个皇帝能“求贤访逐臣”本来是好事情,可访来逐臣不谈老百姓的事,而是谈鬼神就不是什么好事。为什么李商隐要反过来说呢?那就是他处在唐武宗时代,而唐武宗恰恰是个笃信神仙,不爱老百姓,不理国事的主,李商隐不好明明白白的批评,就反用典故来讽刺这个昏王。汉文帝在这里是借代唐武宗,这里又可以看到以“汉”代“唐”的影子。
用典有二难,一难是要求作者要有丰富学识,否则想用典却无典可用,也是枉然。二是有了典要用好更难,把一个典故放到诗词里不是随便放的,要放得恰到好处,使典故溶入诗词中为诗词增色很不容易。典用不好不如不用,勉强用就是赘瘤,让读者见了反感。
用典有两大忌讳,一是用生僻典故,障人眼目,不知所云。喜用僻典的人有他的理由,“用不用显示我的水平,懂不懂显示你的水平”。说白了他的诗是存心不要人看的,留着自己欣赏。二是堆积典故,卖弄才华。喜欢有意堆积典故的人必定骄傲自负,知道他是个这样的人就行了。
典故可以用,但要慎用,更要会用。


IP属地:北京1楼2012-07-05 23: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