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吧 关注:14,813贴子:120,401

回复:昨天上海七彩戏剧播的1983《春香传》王文娟老师演的真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歌与别歌”这场戏,在全剧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春香和李梦龙的爱情生活从幸福高峰陷进痛苦深渊的转折点。我在这场戏中首先把握的是:春香从一个纯洁天真的少女转变成一位妻子后,对于新婚的甜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祝望的感情。这是一个月明如镜的晚上,春香梳妆好了,正等着李梦龙的来临。远听驴铃声近,李梦龙来了,春香躲闪在花坛后面,李梦龙发现了她,她说:“我早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是你最喜欢的地方”(李初次来访春香时曾躲藏在花坛后面)。这些地方我是用活泼淘气的样子来表演的,这样才能比较生动地渲染出二人新婚时欢乐幸福的气氛。当春香和李梦龙同以非常天真的情感来炫耀他们的爱情时,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出歌词中幻景般的画面。同时我着重运用了舞蹈来表达春香当时的感情。例如唱“海水哪有鸟儿好,我要变双宿双飞鸳鸯鸟,飞过青山绿水间,飞上高空到九云霄”时,我边唱边舞,好象真的变成了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一般。



32楼2012-06-29 23:40
回复

    在这欢乐的时刻,官童房子传来李梦龙的父亲调升汉阳的消息,李梦龙又要求春香和他同去汉阳,母亲月梅也因此感到很大的安慰,春香也很兴奋;但不幸的是李梦龙的父亲竟不承认他和春香的夫妻关系,并辱骂春香上“小妾”,这对春香的打击是无比沉重的。我每表演到这里时,就象从万丈高峰跌进了无底的深坑。春香在极端沉痛的情形下,对李梦龙不免有些责难。月梅眼见自己的女儿要遭遗弃,更是伤心愤怒。但是,在这里我并没有撒泼地大哭大喊,而是主要去表现春香因对爱情的深深信赖,以及抑制住自己的痛苦,体谅丈夫的困难,劝慰母亲不要为难公子的高贵感情,并用这种感情来传达出春香对李梦龙“纵然白头也等候”的坚决意志。这种意志是支持春香以后生活的重大力量。
    


    33楼2012-06-29 23:40
    收起回复

      春香为了保持爱情的纯洁,不甘忍受侮辱压迫而向强迫她为“守厅”的卞学道进行英勇斗争的坚强性格,主要表现在“一心”一场。我在排练期间,曾经在这场戏中犯过太软和太硬的偏差。软,是由于我觉得春香是个文弱女子,没有遇见过这种意外恐怖的事情,所以应该表现得软些,特别是受刑时更表现了害怕、很吃不消、几乎要开口求饶的样子。硬,是因为软的表现经同志们指出了不恰当后变过来的。我以为春香即是个有志气的女中君子,她必然万分坚强,于是就在形式上去表现“坚强”,连拷打也硬挺住,好象春香是钢筋铁骨的。经过反复思考和导演的启发帮助,才明白了这种软和硬的偏差都是因为对春香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处境缺乏深刻体会之故。比如,“一心”和“爱歌与别歌”在舞台上虽只是一场之隔,但在时间上却是隔了三年,李梦龙走后三年中春香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怎样?当时我的内心里还是一片空白。后来对春香这三年中的生活有了些体会。我设想:春香自与丈夫别后,不闭门不见生人,终日为思念李梦龙而痛苦,脸上不见一丝笑容;但她对爱情是坚信不渝的,她相信夫妻一定能够重聚,对将来带着扑不灭的希望。同时,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善良的百姓随时都有遭到不测灾祸的可能,因而她不免常常在为平安而祈祷。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卞学道三番五次令衙役来传她到公堂去,她明知卞学道不怀好意,却没法子不去。春香是个有智慧的人,她虽然非常愤怒,但仍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思考着如何应付,她企图到公堂上去讲清道理,让卞学道放她回家。根据以上的设想,我现在就是深具戒心,沉着机智地走上场的,见了卞学道,处处以好言回禀。随后,因为他蛮横无礼,威胁利诱,我才由好言回答变为隐约嘲讽,直到忍无可忍之时,便只得不顾一切,进行正面的反抗,义正词严地驳斥他:“若是一旦边疆贼寇来,请问使道你难道也为了贪生怕死,甘心卖国事二君吗!?”画押时在罪状上大书“一心”二字更是对他的有力还击。卞学道看了“一心”二字后,气得暴跳如雷,但我却挺着胸坐在地上,象泰山一样不可动摇。这样,春香的反抗行为才是符合实际的。接着就是卞学道残暴地对春香使用杖刑。这里的表演应该是:春香所受的皮肉之苦是很厉害的,但她反抗压迫的意志却无比坚强,因此纵然百杖千杖,她仍须在疼痛难当、死去活来的情况中英勇慷慨地高呼:“不事二君,不嫁二夫之理照耀东方。”在春香受刑昏死过去和披枷带锁下狱等处,我仍是咬紧牙关,左手握着拳头,以表示死不服罪和死也要反抗的意志。
      


      34楼2012-06-29 23:41
      回复

        在“狱中歌”中我也曾走过弯路。这场戏描写春香临死不屈,并在为难关头耐心地安慰母亲和周详地体贴丈夫,这是春香的崇高的思想性格发展的顶点。但我过去却纯粹是从温情上去理解春香的感情,并处理这场戏的。特别是当李梦龙前来探监时,我是用一种深受委屈,娇柔哀怨的心情来表演的。这就歪曲了春香的精神面貌,演成一般的夫妻团圆、庸俗的儿女之情的戏了。这场戏在开始时,春香的的确是很感伤,难过的,因为次日卞学道就要杀害她了,而自己心爱的丈夫却远在汉阳,全不知道两下就要永别了。从春香那“但愿轻风送细雨,把万千愁绪往汉阳送”的唱词中也可看出她当时的心情了,但这只是春香当时感情的一个方面。她当时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临危不屈,视死如归。而且她即使有些感伤难过,其原因还包括死后将丢下饱受人世风霜煎熬的老母亲等。春香盼望临死前能与李梦龙再见一面,不仅是想获得一些安慰;而且要想向李梦龙一述海样深的仇恨:“望郎君他日得志时,莫将冤仇付东风”。
        


        35楼2012-06-29 23:42
        回复

          现在,当我演到看见李梦龙来探监时,我喜悦,悲伤,万感交集,热泪盈眶,我对李梦龙说:“郎君呵!我终于把你等到了!”春香对李梦龙不忘誓言、跋山涉水前来探望她的情意,觉得比海水还要深长,精神上感到了无比的安慰和骄傲。我在表演中似乎忘记了死刑的逼近,忘记了仍是在黑暗的地狱,并有意让捏在手中的铁链自然地掉了下来,以表现春香一见李梦龙就万分满足的心情。当月梅发现李梦龙成了“花郎”(乞丐),感到女儿无救而绝望呼叫以后的一段戏,是表明春香贫贱不移的高贵品质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月梅哭叫时,我也看到李梦龙的破衣而微微一惊。这一惊只是为了点出:李梦龙来到后的这些时候,春香根本没有去注意他的穿戴,只是由于月梅的哭叫才发现他成了“花郎”的事实。这里我也只是微微一惊罢了,没有什么怀疑和焦虑的表情,并且又明显地表示出并不因李梦龙成了“花郎”而有丝毫的失望之意。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李梦龙对爱情的忠实,已满足了春香对他的最高的也是唯一的要求。因此,春香临难前对母亲的宽慰,对李梦龙的热爱与体贴,对他们日后生活的妥善安排等,我都是以镇静安详的态度去细致地加以表现的,这样才能把春香的高贵感情传达给观众。
          


          36楼2012-06-29 23:42
          回复

            最后的“赋诗”一场,春香的戏比较少,但在整个表演中仍是不可忽视的。这场戏是春香与李梦龙正式团圆。春香被押到公堂上来,她是意想不到会发生这一幸运的变化的,因为她并不晓得李梦龙是假扮“花郎”而实际上作了御史;而且卞学道今天又非杀害她不可,她既不愿忍辱贪生,当然就准备英勇赴难;所以我是带着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神情,以坚定的脚步走出场的。春香被押上堂后,卞学道说:“你抗上违命,目无法纪,今日处斩,还有何言?”春香不屑作答;我看也不屑看他一眼,心想:“你少唠叨无耻了,要杀就快开刀吧!”我正要被推下去斩首,忽有衙役高喊“御史出道!”堂上人等都乱成一团,这时我仍然没有别的想法,而是一种管他来了什么“史”我也只有等着受刑的安然态度。不这样,就很可能把春香演成一个企图侥幸活命的毫无勇气可言的人;在观众方面则会误认为春香早知李梦龙要来救她,而使“狱中歌”一场的真实性受到损害。当御史听了春香申述冤情,便下令开去春香身上的锁链,并将贪赃枉法强占民女的卞学道下狱候斩时,我一直低头跪着,不与李梦龙对面,内心里是一种惊喜和诧异不解的感情。到接过分别时赠给李梦龙的指环后,我才赶忙抬头,看见上面站着的御史原来就是李梦龙,我用一种好似从伤痕累累的身心里发出的胜利声音来亲切地呼唤“郎君!”并急切地投向李梦龙的怀抱。春香和李梦龙曾经天真设想过的一切美丽幸福的景象,这时都变成现实了。春香的扮演,加强了我对生活中的一切真诚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一切虚伪、势利、强横和残暴人性的思想和行为的无比愤恨。在扮演春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春香的精神充实了我的生活力量,增强了我对艺术事业的信念。凡是当过演员的人,是一定能体会到扮演一个为自己所热爱的角色时的心情的。
            


            37楼2012-06-29 23:43
            收起回复
              有价值,赞一个。


              38楼2012-07-01 08:48
              回复
                王宗是乃1926年生人。1983年是年近六十了,而非“年近五十”。


                42楼2012-07-21 12: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