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民众,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地阴谋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直到过了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宋襄公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怒气未消的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泓水之战败后,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君子不俘虏年迈的老士兵,善待俘虏。” 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无能之人。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宋国的邻国曹国受到侮辱,来到宋国,宋襄公根据仁义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仍送出了20乘车的大礼。这对重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的举动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5年后又是楚攻宋,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讲信用的楚国几年不敢正视中原。 编辑本段图霸的失败 齐桓公死后,他的6个儿子参加争夺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的,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他逃到宋国。宋襄公于是联合卫、曹、邾等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像宋襄**定了齐国国君以后,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摆出霸主的架式。滕国(今山东滕县)不服,他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凶暴,引起诸侯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楚国的支持,以此压服诸国。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② 《左传》僖公九年。 ①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 年版,第196 页。 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赴会。到了会上,楚人却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囚禁起来,以要挟宋国。公子目夷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宋襄公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怒气未消的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泓水之战败后,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君子不俘虏年迈的老士兵,善待俘虏。” 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无能之人。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宋国的邻国曹国受到侮辱,来到宋国,宋襄公根据仁义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仍送出了20乘车的大礼。这对重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的举动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5年后又是楚攻宋,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讲信用的楚国几年不敢正视中原。 编辑本段图霸的失败 齐桓公死后,他的6个儿子参加争夺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的,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他逃到宋国。宋襄公于是联合卫、曹、邾等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像宋襄**定了齐国国君以后,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摆出霸主的架式。滕国(今山东滕县)不服,他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凶暴,引起诸侯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楚国的支持,以此压服诸国。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② 《左传》僖公九年。 ①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 年版,第196 页。 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赴会。到了会上,楚人却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囚禁起来,以要挟宋国。公子目夷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