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吧 关注:66贴子:857

宋襄公【生平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民众,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地阴谋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直到过了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宋襄公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怒气未消的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泓水之战败后,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君子不俘虏年迈的老士兵,善待俘虏。” 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无能之人。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宋国的邻国曹国受到侮辱,来到宋国,宋襄公根据仁义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仍送出了20乘车的大礼。这对重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的举动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5年后又是楚攻宋,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讲信用的楚国几年不敢正视中原。 编辑本段图霸的失败  齐桓公死后,他的6个儿子参加争夺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的,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他逃到宋国。宋襄公于是联合卫、曹、邾等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像宋襄**定了齐国国君以后,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摆出霸主的架式。滕国(今山东滕县)不服,他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凶暴,引起诸侯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楚国的支持,以此压服诸国。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② 《左传》僖公九年。  ①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 年版,第196 页。  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赴会。到了会上,楚人却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囚禁起来,以要挟宋国。公子目夷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



2楼2012-06-07 20:15
回复
    ”单单这些传说,就让人感到这个地方是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多么迷人啊!  沧桑巨变,古城毁坏。幸存的人们都迁移到埋葬宋襄公的土丘的周围,重建家园,重筑城池,依旧男耕女织,经商做工,延续后代。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黄河决口,黄水滚滚南下,吞没了距离黄河古道约六十华里的新筑的襄邑城。顷刻,城邑陷入地下两丈深,成了湖泊。奇怪的是,宋襄公陵墓及其所在地土丘却没有下陷,竟成了湖中岛屿。但是,宋襄公陵墓前的庙宇却干墙倒屋塌,成了一片废墟,看庙人也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宋襄公陵岛”,简称为“宋襄公陵”。  关于宋襄公陵没有陷入地下,也有着许多传说。有的说,宋襄公是真龙天子,上天不肯让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说,宋襄公死后成了神,土地神不敢让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说,宋襄公陵下面有一只万年神龟驮着。至于宋襄公陵周围整座城邑都陷入了地下,为什么唯独宋襄公陵不下陷,至今仍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盖棺论定。宋襄公的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断,人民自有评说。 编辑本段历史评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宋襄公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将他列为五霸之一,更多地是在道德上的一种褒奖,非实际而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如果将礼义用到君子身上,会使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但如果象宋襄公用错地方,自会自取其辱,不但误国,也害了自己,成为后世笑柄。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4楼2012-06-07 20:15
    回复
      会盟前曾讲下会盟各国不许带兵,可是楚国不讲信用,由此留下了不仁不义的恶名,欺负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更是激怒了中原有正义感的国家,为六年后在城濮之战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这段典故,都知道,更能体现镶工仁义的


      5楼2012-06-08 19:42
      回复
        有人吗,求支持啊


        6楼2012-06-09 17:24
        回复
          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7楼2012-06-11 16:54
          回复


            8楼2012-06-13 21:26
            回复


              9楼2012-06-15 17:57
              回复
                仁义典范


                10楼2012-06-16 15:32
                回复


                  11楼2012-06-17 16:06
                  回复


                    12楼2012-06-18 22:16
                    回复


                      13楼2012-06-18 22:17
                      回复


                        14楼2012-06-19 19:55
                        回复


                          15楼2012-06-19 19:55
                          回复


                            16楼2012-06-20 23:07
                            回复
                              怎么我也要输验证码。。。。


                              17楼2012-06-21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