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乡贤王祝三为募修剑斗桥事赴马来亚,会见长坑福春村旅马侨亲官光厚。商谈之间,认为“内安溪交通闭 塞,文化落后,利人以桥孰若教人以学?”“治乱基于教化,兴邦必先树人”。于是,官光厚首捐四万元作为倡导,得到侨亲热烈响应,特别是陈诗景,变卖家产,捐出一万元,倾资兴学,传为美谈。那时捐资者逾千人,募款达十一万余元。
1927年10月1日,安溪崇德中学首届校董会成立,决定以长坑崇德书院为校舍,创办中学,定名为“安溪私立崇德中学”,设初中班并办附属“崇阿小学”,报福建省教育厅立案,教育部备案。
校董会成立后,推举官光厚、王祝三为崇德中学永久校董,聘安溪人叶绍曾为校长,全校教职工11人,学生100多人。于是,内安溪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宣告正式成立。
为避兵匪骚扰,1928年校董会决定迁址临近的南斗村,师生共同修葺井兜源远楼为校舍,于1929年春迁校,并立“恒、毅”为校训,定立校歌。
1930年,官光厚、王祝三请叶采真、刘文照、刘海燕、林启成等协助,将侨亲们募捐的资金在厦门鹭江道挑水巷购置楼房13幢计39间,作为崇德中学永久性校产,提取租金作为学校办学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问题。当时教育界名人黄炎培对此举十分嘉许,书写“天助自助者,彼长我长之”一联赠官光厚先生。
1937年,日寇侵华,厦门沦陷。在厦校产无法收益,学校经费发生困难,不得已初中停办,仅留小学。1938年,小学亦被迫告停。
1944年后,安溪匪乱稍靖,地方上有复校要求。曾在长坑任教的安溪后垵乡贤谢复三先生联系旧校董增聘新校董恢复校董会,筹校租募经费,函请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在长坑设立分校,于1945年春招生上课。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迁回集美学村,崇德中学亦已办妥复校手续,当即撤销集美分校名义,于1946年春正式复校。
1927年10月1日,安溪崇德中学首届校董会成立,决定以长坑崇德书院为校舍,创办中学,定名为“安溪私立崇德中学”,设初中班并办附属“崇阿小学”,报福建省教育厅立案,教育部备案。
校董会成立后,推举官光厚、王祝三为崇德中学永久校董,聘安溪人叶绍曾为校长,全校教职工11人,学生100多人。于是,内安溪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宣告正式成立。
为避兵匪骚扰,1928年校董会决定迁址临近的南斗村,师生共同修葺井兜源远楼为校舍,于1929年春迁校,并立“恒、毅”为校训,定立校歌。
1930年,官光厚、王祝三请叶采真、刘文照、刘海燕、林启成等协助,将侨亲们募捐的资金在厦门鹭江道挑水巷购置楼房13幢计39间,作为崇德中学永久性校产,提取租金作为学校办学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问题。当时教育界名人黄炎培对此举十分嘉许,书写“天助自助者,彼长我长之”一联赠官光厚先生。
1937年,日寇侵华,厦门沦陷。在厦校产无法收益,学校经费发生困难,不得已初中停办,仅留小学。1938年,小学亦被迫告停。
1944年后,安溪匪乱稍靖,地方上有复校要求。曾在长坑任教的安溪后垵乡贤谢复三先生联系旧校董增聘新校董恢复校董会,筹校租募经费,函请内迁安溪的集美中学在长坑设立分校,于1945年春招生上课。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迁回集美学村,崇德中学亦已办妥复校手续,当即撤销集美分校名义,于1946年春正式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