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46贴子:40,714
  • 14回复贴,共1

也谈“颚近音的日化”(陈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陳寧。
2006年4月貼在東方語言學論壇上,2006年12月發表於《漢語史學報》第六輯。
網上貼的跟後來發表的內容略有差異。


1楼2012-03-20 14:14回复
    朱曉農先生在其《顎近音的日化》(以下簡稱“朱文”)一文中主要討論了京津冀地區官話中本來讀[ juŋ ]的一些字變讀日母[ ɻuŋ ]的音變,對於這場音變的起因、起始時間和地點、擴散的過程和方向有若干論斷。我們讀了受益良多,但是發現,朱先生的考察沒有包括幾部記載了這一音變的明清韻書——《合併字學篇韻便覽》(以下簡稱《便覽》)、原本《五方元音》、《韻籟》、《同音字辨》、《洪武正韻》等,而這些韻書對於近代漢語中“顎近音的日化”問題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此外,《中原音韻》中也有一個“顎近音日化”的例子。如果補充進這些語音史文獻材料,對這一問題就會有新的認識。


    2楼2012-03-20 14:16
    回复

      疏漏了上述韻書,直接導致對“顎近音的日化”起始時間的判定偏晚。
      朱文第2節“音變在北京話和天津話中的起始年代”中列了一個表,展示“容榮蠑榕溶镕蓉傛瑢融瀜肜颙喁滽嶸”16個字從中古到現代的聲母的變遷。共列出14種文獻材料:《切韻》(601)、《中原音韻》(1324)、《西儒耳目資》(1626)、《韻略匯通》(1642)、《五方元音》(1727)、《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0)、《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Commonly Called the Mandarin Dialect》(《艾氏語法》)(1857)、《清書對音》(1860 ?)、《語言自邇集》(1867)、《A Pocket Dictionary (Chinese-English)and Pekinese Syllabary》(1891)、《國音新詩韻》(1922)、《中華新韻》(1941)、《國語字典》(1947/70)、《辭海》(1979/89)。
      根據這個表的顯示,《清書對音》中“容榮”二字最早變讀日母。又《艾氏語法》記載當時天津話“有些y聲母字發成了r”。但是沒有給出具體例子。《語言自邇集》中“容榮融溶蓉榕镕”等更多的字出現日母異讀。由此朱文認爲“yung音字於1857年之前,在天津話中已經變爲rung,北京話裏出現這個音變是在1857-1867這10年間”。第7節“結語”中也說:“音變起始年代:津冀,十九世紀上半葉或更早。北京,1857-1867年間。”
      


      3楼2012-03-20 14:17
      回复

        朱文對音變起始年代的這一判定大大地偏晚了。其實曹正義先生、郭力先生的文章早就對《便覽》中反映的這一音變情況有所討論,朱先生也許沒有注意到。曹正義(1987)指出:“如‘容’字,《圖經》列‘如聲’的‘同’韻、影母,而《合韻》除收此讀外,還收入‘稔’母,音同‘戎’。檢索近代諸北音韻書,‘容’與‘戎’皆異讀,而《合韻》既標列同音,則爲‘容’字音嬗變提供了斷代依據。” 郭力(1994)也指出:“根據我們的核查,在《合併字學集韻》中,‘榮、融、容、熔、蓉、溶、颙’等字均見於通攝合口影母如聲(音[ yuŋ陽平 ]),但其中‘榮、容’二字又見通攝合口稔母如聲(音[ ʐuŋ陽平 ])。‘榮、容’均爲常用字,這兩個字影母、稔母兩收的現象反映了在當時的北京語音中,李榮先生所說的讀[ yuŋ陽平 ]的字已開始向[ ʐuŋ陽平 ]音演變。這是迄今爲止我們所見到的北京話語音中這種音變的最早記錄。”


        4楼2012-03-20 14:17
        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鱅慵鏞容榮滎”7個字是放在“如聲二同稔母”小韻末尾的。而在“如聲二同影母”小韻中這些字都在前面,“容”還是這一小韻的首字,在《圖經》中是領率字(即本小韻的代表字)。《合篇》裏“容”下注:“融、戎、永、遠四音。”這是用直音的形式給“容”注音。在這裏“融”是[ juŋ陽平 ],“戎”是[ ɻuŋ陽平 ]。“容”的[ juŋ陽平 ]音排在首位,是和《圖經》中的地位一致的。這樣的排序說明徐孝認爲“容”的零聲母音比日母音更正統,日母音是晚起的俗讀。郭力先生(1987)也認爲:“從《圖經》和《五方元音》等十七世紀北音韻書的情況看,在當時的北方話中,‘榮、容’等字讀 Ø 母音還很普遍,ʐ 母音大概還不常見。”
          


          7楼2012-03-20 14:19
          回复
            李汝珍(1763—約1830)在《鏡花緣》裏也有記錄。八十六回:
            堯春掣了飲食雙聲道:“玉液,史遊《急就章》:‘有液容調。’‘有液’雙聲,‘液容’雙聲,敬秀春姐姐一杯,普席一杯。”陶秀春道:“這個‘容’字,我們讀作‘戎’字,今姐姐說液容雙聲,只怕錯了。”春輝道:“按前人韻書,容液本歸一母。若讀作 ‘戎’字,那是貴處土音,豈是堯春姐姐錯哩。”
            這說明李汝珍起碼在1817年以前也注意到這一音變了。八十七回裏又提到這是“北方土音”。


            8楼2012-03-20 14:20
            回复
              朱文對天津話中這一音變的起始年代的推定也偏晚。這是因爲疏漏了《韻籟》。《韻籟》作者華長卿,天津人。《韻籟》現有的唯一的刊本是光緒十五年(1889)松竹齋刊本。其撰著年代據馮志白(1988)考證當在1824-1854年之間。《韻籟》共四卷,分爲五十衍章,每一衍章代表一個聲類。華長卿是采取聲介合母的辦法,故而有五十之多,實際上可以歸併爲二十四個聲母。《韻籟》的“弱衍章”音值爲[ ʐ ],其中有“戎絨茸”,也有“雍邕”“融容溶榕”“庸慵傭”“擁冗勇湧甬俑蛹”“用”“阮瑞銳芮”。《韻籟》的“月衍章”是[ Ø ],其中有“榮嶸蠑瑩縈永泳詠”。可見原來的[ juŋ陰平 ]、[ juŋ陽平 ]、[ juŋ上聲 ]、[ juŋ去聲 ]在《韻籟》裏都有很多字變讀日母,只有“榮永”等字未變。
              關於《韻籟》音系的性質,趙蔭堂(1957)將其歸入“明清等韻之北音系統”。李新魁先生(1983)將其歸入“表現明清口語標准音的等韻圖”,但認爲它“既反映了共同語的實際語音,也帶有某些方音的特點”。耿振生先生(1992)將其歸入“官話方言區等韻音系”,認爲其“聲母系統所體現的特點與現代天津方言基本一致”。特點之一就是“古喻母字有的歸入弱母而有[ ʐ ]聲母(如‘雍邕庸擁勇用’等)”馮志白先生(1991)、張旭先生(1991)也都視此爲天津方音的反映。《韻籟》對“顎近音的日化”這一音變的記錄不僅比《艾氏語法》(1857)要早,而且全面詳細。


              9楼2012-03-20 14:21
              回复
                還有一部《同音字辨》,作者劉維坊,字言可,號樂山山人。書序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書中列二十聲母,實際爲十九聲母,與徐孝《等韻圖經》聲母相等。書中把 “雍邕容庸榮瑩擁俑蛹永用”等都列爲日母字,同時兼收於影母下。此書的音系性質,李新魁先生(1983)認爲是明清時代的讀書音,耿振生先生(1992)將其歸爲“‘普通音’一類等韻音系”,“也屬於官話方言一系,但是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中的音類按北方話中較爲普遍的讀音來歸納,難以把它們確定爲某一地點的方音”。書前的賈楨序說:“劉子樂山,嗜學博古,質樸無華,工篆刻,以鐵筆爲業,名噪京師,所刊《印文詳解》,幾於家置一編……尤精音韻,以世所流傳少有善本,乃於篆刻之暇,輯爲《同音字辨》一書,音分爲五,統以切韻捷徑……。”書的卷首題“渤海劉維坊”。書內有《字原》一篇說道:“而墓(今按:指倉頡墓)現在余山左青郡壽光城西二十餘步。”道光二十九年自敘說:“坊於道光二十二年,僑居正陽門外廊房頭巷。”可知他籍貫是山東壽光,書成之時已在北京住了八年。然而他的這部《同音字辨》的音系基礎卻不能簡單地坐實爲山東話或北京話。自敘說:“日用閑俗之等,每卷有之。恐音有偏僻,斟以《中州音韻輯要》。”看來此書受王鵕的《中州音韻輯要》(1781)的影響較大。一般認爲“從分韻上看,此書(《中州音韻輯要》)近於《洪武正韻》,整個韻書和《中原音韻》已有較大差別。”《中州音韻輯要》書中“容榮”等字仍是零聲母。
                


                10楼2012-03-20 14:22
                回复
                  但是劉維坊在歸字、注音時又加入自己的創見。書前《凡例》說:“首一字下必注明反切,其餘不注者,皆與首字同音,而忽又注者,必有低昂。凡注反切是遵何書,上必用書名中之要一字以名之。若用《中州音韻輯要》,上則注一‘中’字;用《經韻集字》,上則注一‘經’字;若仍《佩文詩韻》反切,則不注矣。倘於諸書中實系不符者,坊即按韻而更之,凡更者上必注一‘坊’字,或是或否,不與前賢相混。”比如“雍”字下注“中紆凶切”,“中”字表示“紆凶切”這個音采自《中州音韻輯要》,說明《中州音韻輯要》裏“雍”字是零聲母。而劉維坊把“雍”放在日母地位上,這是他記錄的又一種口語讀音。再如“融”字下注“坊而籠切”,“坊”字表示“而籠切”是劉維坊做的音,說明“融”的日母讀音與他所參考的各種韻書都不合,這個音也是他記錄的口語讀音。


                  11楼2012-03-20 14:23
                  回复

                    因爲補充了新的文獻材料,對音變的地理順序、聲調順序、音變的觸發因素的一系列推測都應當重新考慮了。
                    音變的地理順序,朱文以爲是“冀東,天津,然後北京”,聲調順序,朱文以爲是 “冀東和天津先陽平,然後擴散到其他聲調,北京只有陽平字受到影響”。其理由是:“此音變在冀東規模最大,天津次之,北京最小。一般地說總是大城市方言變化快,小方言慢一點。現在理論上變化慢的規模反而大,那麼一定費時更長,所以可以假定音變在冀東先開始。另一方面,如果天津先變,爲什麼傳到北京的只有陽平字新音,而傳到冀東的卻是什麼聲調的都有?這很奇怪。如果最先傳到冀東的也只是陽平字,然後自己擴散到其他聲調,那麼冀東的音變就要快於天津。這跟大城市變得快的前提不合。”


                    13楼2012-03-20 14:25
                    回复
                      “銳睿”《廣韻》同音,按照《漢語史稿》擬音爲[ jǐwεi ]。《中原音韻》無“睿”字,但“睿”後來發生了跟“銳”相同的音變。《中原音韻》齊微韻韻母有 uei,沒有 iuei。可以推斷《廣韻》的[ ǐwεi ]韻母變成了《中原音韻》的uei韻母。“睿”既然在《中原音韻》裏不可能讀 iuei,那麼應該是讀 ʐuei 或 uei,除此之外不可能讀別的音了。只不過《中原音韻》裏沒有收錄此字而已。到後來《合韻》裏“銳睿”有影母、日母兩讀,《語言自邇集》裏“銳睿”同樣有 jui4 (日母)、wei4(零聲母)兩讀 ,再到今天只有日母一讀,可以看出這兩個字的日化音變方向是一致的。
                      《合韻》“[車惠]篲[王慧]”三字有“翁最切”[ uei ]和“冗墜切”[ ɻuei ]異讀。“軎慧璏”分別是這三字的異體字,在《廣韻》中同音“于歲切”,也有邪、心等聲母異讀。《合韻》的“翁最切”和“冗墜切”當皆是從《廣韻》的“于歲切”變來,演變方式有點不同:一個是 ɣǐwɛi → uei ,聲母 ɣ 失掉後介音 ǐ 也失掉;一個是 ɣǐwɛi → ɻuei ,聲母 ɣ 失掉後介音 ǐ 變爲日母 ɻ 。與“銳睿”不同的是,“[車惠]篲[王慧]”的日母異讀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僅見於《合韻》。
                      所以如果不把眼光局限在[ uŋ ]韻母上,而是看到“銳”字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測,也許在《中原音韻》(1324)的時候“顎近音的日化”就開始了,不過是首先從齊微韻開始,而不是從東鐘韻開始。這也可以證明音變最先從大都(北京)開始。


                      18楼2012-03-20 14:29
                      回复
                        朱文以爲觸發因素是Morrison字典(1820)裏記錄的“冗”字又音yung陽,這個音“象是誘餌”,把原讀yung陽的字如“容榮”吸引到rung陽的音節中來,然後又把陰平、上聲、去聲的字陸續吸引過來。朱文稱之爲“回釣式音變”。我們認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一,Morrison字典(1820)時代太晚,在那之前“顎近音的日化”早就開始了。其二,《合韻》(1602)裏“容榮滎”變讀日母,而“冗”字並無[ juŋ陽平 ]這一又音。“誘餌”不存,則“回釣”無從談起。其三,“冗”字這樣一個口語中不用的字去吸引“容榮”口語中常用的字變化,可能性很小。
                        最後,朱文對幾個字的變讀時間也定晚了。“阮”日母異讀見於《便覽》,早於《西儒耳目資》(1626)。“瑞”在徐鑒《音泭》(1816)裏就讀日母,而不是晚到《語言自邇集》。又,朱文提到“允”字今北京話有日母異讀,就筆者淺聞,《語言自邇集》和《京音字匯》(1909)有此異讀。


                        19楼2012-03-20 14:30
                        回复
                          上面貼出來的內容我大致看過一遍,現在再看一下還是存在疏漏,比如上面用的“關系”,一般寫成“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小韻的末尾有‘鱅慵鏞容榮滎’7個字”遺漏了一個[穴庸]字。
                          將就著看一下好了。


                          21楼2012-03-20 14:50
                          回复
                            可能作者沿用《艾氏語法》之類的書裏的標法吧。


                            23楼2012-03-23 22:57
                            回复
                              j-->ʒ-->ʐ


                              IP属地:湖北24楼2012-03-26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