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既承认生物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又重视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个体人格差异的影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时期,认为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如果外在环境有利于个体顺利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人格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外在环境妨碍了个体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个体就会出现发展“危机”,形成不良人格,并妨碍后来各时期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的八个时期分述如下:
1、0-1岁的乳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形成信任”。如果孩子的家长能在物质上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并给予充分的情感上的交流,那么孩子将会对周围世界形成“信赖感”,产生“安全感”。反之,将会“怀疑”周围世界,导致今后与人交往的焦虑不安。
2、2-3岁的婴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变成自主的人”。如果家长能顺应孩子“让我来做”的要求,满足孩子渴望自己独立衣食住行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愿望,孩子将会摆脱依赖状态,产生“自主”的欲望与信心。反之,将会自我怀疑,行动上畏首畏尾。
3、3-6岁的幼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主动性”。如果家长能支持与赞许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欲求,发展他们的动脑与动手技巧,孩子就会形成大胆、主动、独立进取的人格特征。反之,就会胆怯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4、6-12 岁的童年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变得勤奋”。孩子第一次被赋予了“读书学习”的社会义务。如果家长与教师能帮助孩子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孩子将会形成勤奋的学习态度,产生“勤奋感”。反之,学习上的失败与被斥责,将会让孩子形成自暴自弃的“自卑感”。
5、12-18岁的青春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个人的同一性”。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深信自己在达到个人的目标时所采取的行动与手段是社会允许与赞许的,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必将得到社会的承认,那么他就有了健康的自我观念与肯定的追寻方向,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缺乏生活目标,旁徨迷失,产生“同一性混乱”
6、18-30岁的青年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正常的人与人关系”。周围环境与人群应该帮助个体与别人多接触、多了解,建立友谊、爱情和互尊互敬、互学互帮的关系。反之,个体会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7、30-60岁。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创造价值、贡献社会与家庭”。环境应有利于个体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反之,个体会颓废迟滞,或追求个人私利。
8、60岁以后。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力求对一生的回顾有满意之感。这取决于终身的努力奋斗。反之,会悲观绝望,认为人生走错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