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流离吧 关注:11贴子:403
  • 11回复贴,共1

【资料】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和马斯洛需要五层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2-05 13:03回复

    埃里克森既承认生物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又重视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个体人格差异的影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时期,认为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如果外在环境有利于个体顺利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人格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外在环境妨碍了个体实现这一发展任务,则个体就会出现发展“危机”,形成不良人格,并妨碍后来各时期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的八个时期分述如下:
    1、0-1岁的乳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形成信任”。如果孩子的家长能在物质上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并给予充分的情感上的交流,那么孩子将会对周围世界形成“信赖感”,产生“安全感”。反之,将会“怀疑”周围世界,导致今后与人交往的焦虑不安。
    2、2-3岁的婴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变成自主的人”。如果家长能顺应孩子“让我来做”的要求,满足孩子渴望自己独立衣食住行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愿望,孩子将会摆脱依赖状态,产生“自主”的欲望与信心。反之,将会自我怀疑,行动上畏首畏尾。
    3、3-6岁的幼儿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主动性”。如果家长能支持与赞许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欲求,发展他们的动脑与动手技巧,孩子就会形成大胆、主动、独立进取的人格特征。反之,就会胆怯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4、6-12 岁的童年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变得勤奋”。孩子第一次被赋予了“读书学习”的社会义务。如果家长与教师能帮助孩子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孩子将会形成勤奋的学习态度,产生“勤奋感”。反之,学习上的失败与被斥责,将会让孩子形成自暴自弃的“自卑感”。
    5、12-18岁的青春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个人的同一性”。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深信自己在达到个人的目标时所采取的行动与手段是社会允许与赞许的,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必将得到社会的承认,那么他就有了健康的自我观念与肯定的追寻方向,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缺乏生活目标,旁徨迷失,产生“同一性混乱”
    6、18-30岁的青年期。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正常的人与人关系”。周围环境与人群应该帮助个体与别人多接触、多了解,建立友谊、爱情和互尊互敬、互学互帮的关系。反之,个体会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7、30-60岁。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创造价值、贡献社会与家庭”。环境应有利于个体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反之,个体会颓废迟滞,或追求个人私利。
    8、60岁以后。本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力求对一生的回顾有满意之感。这取决于终身的努力奋斗。反之,会悲观绝望,认为人生走错了路。
    


    2楼2012-02-05 13:04
    回复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H.马斯洛有关划分需要的基本观点。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包含5个层次的结构:①生理需要。这是人生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指饥饿时对食品、渴时对饮料的需要,这种需要如不能满足,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或肉体痛苦,它是最强烈的需要。性的需要也属于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这是指避免外界危险或任何可能危害个体的事件的需要。如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规范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等。③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指需要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交往。如人们希望与同事、同伴保持和睦、友好关系;到一定年龄组成家庭;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人们还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某些群体的成员。这种需要如不能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异常孤独和寂寞,轻则损害身心健康,重则导致死亡。这种需要又称社会交往需要。④自尊需要。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可分两类:一是对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或欲望;二是对于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需要或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病倾向。⑤自我实现需要。以上需要获得一定满足之后,还会产生一种最高形态的不满足,即需要创造、需要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这一需要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归入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即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马斯洛后来还提到过审美需要,并对需要层次作过几点说明:①它们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最低的需要是生物性的,最高的需要是理想性的。②顺序表示轻重缓急,在个体能够把注意力转向较高的需要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基本满足。③虽然较高的需要可以晚一些考虑,紧迫性也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如果生活在较高需要的层次上,将会导致较大的生物学效能,即它可以有效地调节生物性需要。


      3楼2012-02-05 13:08
      回复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十分一致。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
        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
        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阶段一致。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 “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 破……”(1964,第119页)。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 “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4楼2012-02-05 14:11
        回复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
          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一致。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
          第4阶段、勤奋对自卑
          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埃里克森1963, 第258—259页)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
          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 “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 “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5楼2012-02-05 14:11
          回复

            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与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似乎在形成的时间上。对阿德勒来说,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正如我们所知,埃里克森使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述了早期经验的整合为个人今后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生活风格和同一性这两个术语都涉及到一个按照个人生活而组织起来的重大主题,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乃在于这个主题形成的时间。
            第6阶段、亲密对孤立
            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不存在与它或以后的心理社会阶段相对应的阶段。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埃里克森1963,第263页)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
            (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
            (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
            a、工作周期 b、生殖周期
            c、娱乐周期
            (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1963,第266页)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1964,第129页)。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直被批评为说教。很清楚,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在各种发展阶段对危机的积极顺应显然与基督教伦理观,与现存社会制度是一致的。潜伏在他理论中的危险 (正象一切理论一样)是,埃里克森描述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现存的事实。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个理论家持有哪些偏见,以便当它们在理论中出现时能够迅速发觉。罗森 (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
            埃里克森理论的那种说教者的特征于不久前显露出来了。勿庸置否,对一个理论家来说与其以某种潜在的信念来发挥一种无形的影响,不如把他所信奉的观点阐明还要更好。然而,当人们仔细思考埃里克森那些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好处持有恭敬态度的自我心理学的要义时,就会自始至终地看到呈现着一副说教的口吻: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这都毫无疑问是他所认定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第171页)
            第7阶段、繁殖对停滞
            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7楼2012-02-05 14:11
            回复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二十五岁一六十五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
              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死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
              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精神治疗的目的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
              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第43页)。
              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
              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 “甚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
              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
              发展 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1977,第413页)
              潜意识心理 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 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9楼2012-02-05 14:11
              回复

                宗教 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此外,他有关人性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显著的差异。也许,正象我们已提出过的,埃里克森的理论本身并非象他个人坚持认为的那样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他对弗洛伊德的门徒接纳他为其中一员,从而解决他自身严重的同一性危机的感念之恩。评价象众多的人格理论一样,不能(或者说起码还不能)按照实验室研究法来评定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并非为研究者创立理论。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几个条目进行分类,任何一个人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可以认为他的理论对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可以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理论的证据存在于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不断进展“的交流过程中,从而引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自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1964,第?5页)。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埃里克森认为除了实验室研究法外,还有其他评定人格理论的方法。尽管埃里克森感到需要对他的理论进行科学验证,但其他学者已毅然开展了这一工作。例如,西厄欧(Ciaccio 1971)要求一百二十名白人男孩用五幅图画来编造故事。儿童相等地分为五岁,八岁和十一岁三个组。在几名裁判者的协助下,对儿童所叙述的故事按照它与哪个发展阶段最一致来逐句分类,并把每个儿童所使用与埃里克森前四个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句子的百分比作了记录。
                这些数据明显地支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四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46%),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的相关(42%)。八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56%),其次为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 (20%)。十一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四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26%)。
                在本章前面已经提到,埃里克森运用他的理论剖析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例如:希特勒、乔治·肖伯纳,默哈特默·甘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马丁·路德等。他的成就导致了一门称为历史心理学的新学科的诞生。有人也许会问,埃里克森对历史人物分析的精确性如何呢?他的答复是,他的分析是基于一种训练有素的主观性,也可以说是基于“半传说”之上的。埃里克森谈到他对马丁·路德的分析时说:
                如果说这种分析中的某些部分是传说的话,那就让它这样吧。传说的构成部分来自对历史的学术上的改写,部分来自学者著作中使用的原始素材。因而,只要所记载的事件与其它公认的事实没有矛盾,只要始终坚持一种真理的口吻,只要得出一种与心理学理论相一致的意义,我们就不得不把它当作是半传说半历史的。(1958,第37页)
                正因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所以罗森告诫我们:
                ……要认识到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一些事实。正是部分地由于他承认自己缺乏理论意识,才使许多读者在读完他的著作后去掉或破除一种信仰,尽管他表白过他的意图,但他仍然揭示了一门必然性的学科,而不是建陶了一种有价值的观点。(1976,第120页)
                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他的理论被许多人看作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种。因此,在你碰到心理社会发展、白我强度、心理历史学、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和生命周期等这些术语时,请记住都是爱利克·埃里克森首创的概念,自此之后它们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楼2012-02-05 14:11
                回复
                  好多。内容挺感兴趣。于是来标签


                  11楼2012-02-05 15:26
                  回复
                    我貌似在12-18岁的青春期走偏了~~哈哈哈。那个年代我交到一群可以整天一起疯的好友,觉得友情比爱情重要。那个时代不觉得做什么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 认可,但是有自己坚持淡定的想法,觉得要问心无愧。总之从那时候就想归隐山林了。被人指心态太老也是正常。
                    现在回想还是不成熟。现在也尚未成熟。


                    12楼2012-02-06 22:53
                    回复
                      常态之内,常态之内。。哈哈。。
                      按照埃氏的理论,每个阶段是有关联又又层次的,有所区分又互相交叉。。


                      13楼2012-02-07 00:00
                      回复
                        肯定会有所交叉的。。。


                        14楼2012-02-09 1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