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45贴子:40,729
  • 15回复贴,共1

潘悟云论如何学好音韵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 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 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 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 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 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 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 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 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 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 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 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 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 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 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 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 韵,那怎么做?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 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中古四声八调对 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如效摄的豪肴宵 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 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1楼2012-01-17 14:50回复
    eastling.org/discuz/showtopic.aspx?forumid=2&forumpage=1&topicid=1188&go=next


    3楼2012-01-17 14:50
    回复
      看完了..零收获


      4楼2012-01-27 04:38
      回复
        潘老师的方法真的好,但现在的大学生或一些研究生都不是想学真本领,只要能混个文凭就完事了。过去有好多老先生说音韵学是“绝学”,后来自己学了学,大致也就是潘老师说的那些方法,觉得不“绝”呀,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我真的感觉音韵学是“绝学”了!


        IP属地:甘肃7楼2012-02-26 10:36
        回复
          收了。


          IP属地:北京8楼2012-03-06 22:36
          回复
            此贴当顶。


            IP属地:北京9楼2012-03-09 10:30
            回复
              会很多方言的人就不用记那么辛苦了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9-26 08:40
              回复
                这只是背字功夫。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9-27 20:15
                回复
                  谢谢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4-10 19:2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04-18 12:46
                    回复
                      所以背会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现在就在背字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IP属地:法国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4-19 18:33
                      回复
                        壮哉我大温州


                        19楼2015-04-23 04:30
                        回复
                          学习。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5-08 04:07
                          回复
                            我有个疑问,每个中古拟音都死记住了的前提下还需要别外死记这些规则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5-10 21:57
                            收起回复
                              请问潘先生的这篇文章出自哪里?


                              IP属地:天津23楼2019-12-12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