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 饶河论坛,作者:雪狐
据《饶河县志》记载
花砬子山:因山石嶙峋似花故名。距县城正西直线42公里。南起参泉河,北迄威虎山,共长14公里,为二道河子的发源地。主峰北花砬子,海拔561.7米,花砬子449.2米。
花砬子山,在县西南42公里处。凡三山,山势嵯峨陡峭,南北布列,相距各四五里。主峰大花砬子峻逸陡峭,皆岩磴以至极顶。山南侧,有石洞,可容数十人。中花砬子有三峰,东峰崖畔有罅穴,伪满洲国时期,隐士王民功二人幽居于此,后饿毙崖窟。民国三十六年(1947)有猎户于新殿者,发现此窟,见上覆椽木,尽皆腐朽,窟内遗二具骸骨,破碗中有一名章,因知其一人之姓氏,相伴者不知其为谁。世传二人皆小佳河民户,山东人氏,苦于日寇蹂躏,幽避于此深山,竟至若此。后岩罅为枯枝落叶腐土埋没,迄无问津者。中砬三峰皆岩嶂嶙峋,陡不可攀。其西侧有凌霄岩,突兀而起,高可达八米,直插青冥,其状峻险奇丽,颇为可观。山北坡凹坎处,有城堡状石山,高30余米,北有岩穴,容坐三人,世谓之“三仙洞”,堪称一景观焉。前花砬子,位居东南,隔参泉河与中砬相望,相去稍远。此三山四周,皆红松密集之区,为本县红松原始林之心脏。周遭流泉交互,野山参遍及四方。民国以来,屡有刨夫往采,多丰获而归。因此誉此地为“人参之老窝”。伪满时期,为抗联活动基地,后经烧杀清沟,田庐毁芜,几成无人之地。未几仍有独身山民,苦于无业可寻,潜返隐居,自耕自食,常为**军留宿奉食,后全部遭日伪靖安军扫荡血洗,至此,方周百里已杳无人迹。现林中所弃田垄依稀可辨,尽皆林木柱天。目覩陈迹,令人愤叹!1961年东方红森工铁路延伸至此,建花砬子林场,于中花砬子东,相续修通沁营、花石(石场)二公路,此地已成四通八达之区。近二十年之采伐,原始红松林地已采过半。现仍为森工主伐之区。







据《饶河县志》记载
花砬子山:因山石嶙峋似花故名。距县城正西直线42公里。南起参泉河,北迄威虎山,共长14公里,为二道河子的发源地。主峰北花砬子,海拔561.7米,花砬子449.2米。
花砬子山,在县西南42公里处。凡三山,山势嵯峨陡峭,南北布列,相距各四五里。主峰大花砬子峻逸陡峭,皆岩磴以至极顶。山南侧,有石洞,可容数十人。中花砬子有三峰,东峰崖畔有罅穴,伪满洲国时期,隐士王民功二人幽居于此,后饿毙崖窟。民国三十六年(1947)有猎户于新殿者,发现此窟,见上覆椽木,尽皆腐朽,窟内遗二具骸骨,破碗中有一名章,因知其一人之姓氏,相伴者不知其为谁。世传二人皆小佳河民户,山东人氏,苦于日寇蹂躏,幽避于此深山,竟至若此。后岩罅为枯枝落叶腐土埋没,迄无问津者。中砬三峰皆岩嶂嶙峋,陡不可攀。其西侧有凌霄岩,突兀而起,高可达八米,直插青冥,其状峻险奇丽,颇为可观。山北坡凹坎处,有城堡状石山,高30余米,北有岩穴,容坐三人,世谓之“三仙洞”,堪称一景观焉。前花砬子,位居东南,隔参泉河与中砬相望,相去稍远。此三山四周,皆红松密集之区,为本县红松原始林之心脏。周遭流泉交互,野山参遍及四方。民国以来,屡有刨夫往采,多丰获而归。因此誉此地为“人参之老窝”。伪满时期,为抗联活动基地,后经烧杀清沟,田庐毁芜,几成无人之地。未几仍有独身山民,苦于无业可寻,潜返隐居,自耕自食,常为**军留宿奉食,后全部遭日伪靖安军扫荡血洗,至此,方周百里已杳无人迹。现林中所弃田垄依稀可辨,尽皆林木柱天。目覩陈迹,令人愤叹!1961年东方红森工铁路延伸至此,建花砬子林场,于中花砬子东,相续修通沁营、花石(石场)二公路,此地已成四通八达之区。近二十年之采伐,原始红松林地已采过半。现仍为森工主伐之区。






